第380章 師出有名
作者:紅場唐人      更新:2020-04-24 18:05      字數:4169
  “詭異,這真是太詭異了。.”郭嘉聽後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氣,對韓湛說:“當初張角舉事時,也是用這種障眼法,來欺騙百姓。此時在鄴城內出現這樣的妖人,莫非是黃巾賊又準備起事了不成?”

  郭嘉的話,引起了韓湛的警惕,他想到兗州刺史劉岱,就是在今年黃巾軍起事時戰死的,然後陳宮等人擁立東郡太守曹操為兗州牧,使曹操名望大增,從而引得各路豪傑紛紛來投。

  他用手指在麵前的幾案上輕輕地叩擊著,心裏思索是否應該派人關閉城門,搜索這個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相麵先生,搞清楚他給自己來這麽一出,究竟是何目地?

  但沒等韓湛說完,郭嘉已經搶先說道:“主公,此事不宜聲張,假如鬧得滿城風雨,會導致城內人心惶惶的。從京城遷來的幾十萬百姓,就有近十萬在鄴城內,若是引起恐慌,局麵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聽郭嘉這麽說,韓湛隻能歎了口氣,他覺得郭嘉說得有道理,先封鎖消息,等時機成熟時,再派人搜尋這位相士也不遲。

  “主公,嘉還有一事。”揭過了相士的事情之後,郭嘉又繼續說道:“主公既然身為朝臣,為何經常不去上朝?”

  “奉孝,你有所不知。”由於如今漢獻帝在韓湛控製的鄴城之內,每次韓湛去上朝時,遇到大臣們討論什麽事情,如果遇到韓湛不說話,大臣們也不敢隨便發表自己的意見。而韓湛有時被問急了,隨口說出一個什麽提議,馬上就會得到眾人的讚同。他知道這些是畏懼自己的權勢,為了避免這種尷尬的局麵,平日裏上朝,他都是盡量稱病不去,免得將來有人說自己飛揚跋扈:“本侯在朝堂之上,不管說什麽,那些朝臣們都齊聲應和,哪怕本侯所說的,與他們的心意相違,他們也不敢隨便發表自己的看法。長此以往,本侯不就成為了董卓、曹操之流?!”

  “主公,董卓把持朝政時太霸道,甚至欺淩當今天子,再加上他奸淫擄掠、無惡不作嗎,被十八路諸侯討伐,可以說是順應天下、,人心所向的好事。”郭嘉說完了董卓之後,皺著眉頭不解地問韓湛:“可是曹操不過是東郡太守,他想見天子的麵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哪裏可能成為董卓一樣的人呢?”

  韓湛聽郭嘉這麽一說,意識到自己說漏嘴了,連忙岔開話題:“是本侯的口誤。當初曹孟德身懷王允贈予的七星劍,隻身前去刺殺董卓,此舉的確令人欽佩啊。本侯還記得許子將在月旦評時,給了曹孟德‘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評論,他如今是沒有機會達到董卓所居的高位,否則也勢必和董卓一樣。”

  “奉孝,本侯有件事差點忘記了。”韓湛不想和郭嘉在曹操的問題上糾纏,便岔開話題問道:“前段時日,本侯曾命你派人去尋找石脂水,不知可有下文?”

  “回主公的話,嘉派出的人,前幾日有信息回來,說有所發現。但是石脂水的收集不易,可能還需要一些時日,才能重新返回鄴城。”

  韓湛等郭嘉一說完,連忙吩咐道:“奉孝,讓你的那些手下在收集石脂水之時,千萬不能靠近火源,否則一旦燃燒起來,就連水都無法撲滅。”

  “不會吧,這麽嚴重?”對於韓湛的這種說法,郭嘉心裏感到有些懷疑,這天底下居然有用水都無法撲滅的火嗎?不過當著韓湛的麵前,他不好提出自己的質疑,隻能躬身說道:“嘉明白了。待會兒就給他們修書一封,讓他們多加謹慎,千萬不可讓石脂水靠近火源。”

  “本侯去黑山途中,所結識的兩位販馬商人張世平和蘇雙。雖說蘇雙已經快不行了,但他多年積累下來的人脈,想必還是可以利用的。”韓湛吩咐郭嘉:“奉孝改日給張世平去一封書信,委托他幫我們到草原上采購一批戰馬。要統一北方四州,沒有一支人數眾多的龐大騎兵,是無法打敗公孫瓚的。”

  郭嘉把韓湛吩咐的事情默默地記在了心頭,隨後說道:“主公,既然如今公孫瓚與我們已經貌合神離,而且前段時間還指使劉備來攻擊我們。雖說主公大人有大量,當時沒有和他們計較此事,但此事卻不能就這麽算了。我們需要找公孫瓚討個說法。”

  “有道理,”對於郭嘉的這種說法,韓湛表示了讚同。當初去救援北海之時,半夜遭到了劉備兵馬的襲擊,雖說損失不大,但畢竟是吃了點虧。如今漢獻帝已經到了鄴城,自己完全可以以朝廷的名義,去申斥公孫瓚,讓他給自己一個交代:“奉孝,這事還是讓朝廷出麵吧。請陛下派一名大臣到幽州去申斥公孫瓚,讓他給我們一個答複。假如他裝聾作啞的話,我們再出兵討伐他,就是名正言順的事情了。”

  “詭異,這真是太詭異了。”郭嘉聽後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氣,對韓湛說:“當初張角舉事時,也是用這種障眼法,來欺騙百姓。此時在鄴城內出現這樣的妖人,莫非是黃巾賊又準備起事了不成?”

  郭嘉的話,引起了韓湛的警惕,他想到兗州刺史劉岱,就是在今年黃巾軍起事時戰死的,然後陳宮等人擁立東郡太守曹操為兗州牧,使曹操名望大增,從而引得各路豪傑紛紛來投。

  他用手指在麵前的幾案上輕輕地叩擊著,心裏思索是否應該派人關閉城門,搜索這個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相麵先生,搞清楚他給自己來這麽一出,究竟是何目地?

  但沒等韓湛說完,郭嘉已經搶先說道:“主公,此事不宜聲張,假如鬧得滿城風雨,會導致城內人心惶惶的。從京城遷來的幾十萬百姓,就有近十萬在鄴城內,若是引起恐慌,局麵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聽郭嘉這麽說,韓湛隻能歎了口氣,他覺得郭嘉說得有道理,先封鎖消息,等時機成熟時,再派人搜尋這位相士也不遲。

  “主公,嘉還有一事。”揭過了相士的事情之後,郭嘉又繼續說道:“主公既然身為朝臣,為何經常不去上朝?”

  “奉孝,你有所不知。”由於如今漢獻帝在韓湛控製的鄴城之內,每次韓湛去上朝時,遇到大臣們討論什麽事情,如果遇到韓湛不說話,大臣們也不敢隨便發表自己的意見。而韓湛有時被問急了,隨口說出一個什麽提議,馬上就會得到眾人的讚同。他知道這些是畏懼自己的權勢,為了避免這種尷尬的局麵,平日裏上朝,他都是盡量稱病不去,免得將來有人說自己飛揚跋扈:“本侯在朝堂之上,不管說什麽,那些朝臣們都齊聲應和,哪怕本侯所說的,與他們的心意相違,他們也不敢隨便發表自己的看法。長此以往,本侯不就成為了董卓、曹操之流?!”

  “主公,董卓把持朝政時太霸道,甚至欺淩當今天子,再加上他奸淫擄掠、無惡不作嗎,被十八路諸侯討伐,可以說是順應天下、,人心所向的好事。”郭嘉說完了董卓之後,皺著眉頭不解地問韓湛:“可是曹操不過是東郡太守,他想見天子的麵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哪裏可能成為董卓一樣的人呢?”

  韓湛聽郭嘉這麽一說,意識到自己說漏嘴了,連忙岔開話題:“是本侯的口誤。當初曹孟德身懷王允贈予的七星劍,隻身前去刺殺董卓,此舉的確令人欽佩啊。本侯還記得許子將在月旦評時,給了曹孟德‘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評論,他如今是沒有機會達到董卓所居的高位,否則也勢必和董卓一樣。”

  “奉孝,本侯有件事差點忘記了。”韓湛不想和郭嘉在曹操的問題上糾纏,便岔開話題問道:“前段時日,本侯曾命你派人去尋找石脂水,不知可有下文?”

  “回主公的話,嘉派出的人,前幾日有信息回來,說有所發現。但是石脂水的收集不易,可能還需要一些時日,才能重新返回鄴城。”

  韓湛等郭嘉一說完,連忙吩咐道:“奉孝,讓你的那些手下在收集石脂水之時,千萬不能靠近火源,否則一旦燃燒起來,就連水都無法撲滅。”

  “不會吧,這麽嚴重?”對於韓湛的這種說法,郭嘉心裏感到有些懷疑,這天底下居然有用水都無法撲滅的火嗎?不過當著韓湛的麵前,他不好提出自己的質疑,隻能躬身說道:“嘉明白了。待會兒就給他們修書一封,讓他們多加謹慎,千萬不可讓石脂水靠近火源。”

  “本侯去黑山途中,所結識的兩位販馬商人張世平和蘇雙。雖說蘇雙已經快不行了,但他多年積累下來的人脈,想必還是可以利用的。”韓湛吩咐郭嘉:“奉孝改日給張世平去一封書信,委托他幫我們到草原上采購一批戰馬。要統一北方四州,沒有一支人數眾多的龐大騎兵,是無法打敗公孫瓚的。”

  郭嘉把韓湛吩咐的事情默默地記在了心頭,隨後說道:“主公,既然如今公孫瓚與我們已經貌合神離,而且前段時間還指使劉備來攻擊我們。雖說主公大人有大量,當時沒有和他們計較此事,但此事卻不能就這麽算了。我們需要找公孫瓚討個說法。”

  “有道理,”對於郭嘉的這種說法,韓湛表示了讚同。當初去救援北海之時,半夜遭到了劉備兵馬的襲擊,雖說損失不大,但畢竟是吃了點虧。如今漢獻帝已經到了鄴城,自己完全可以以朝廷的名義,去申斥公孫瓚,讓他給自己一個交代:“奉孝,這事還是讓朝廷出麵吧。請陛下派一名大臣到幽州去申斥公孫瓚,讓他給我們一個答複。假如他裝聾作啞的話,我們再出兵討伐他,就是名正言順的事情了。”

  “詭異,這真是太詭異了。”郭嘉聽後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氣,對韓湛說:“當初張角舉事時,也是用這種障眼法,來欺騙百姓。此時在鄴城內出現這樣的妖人,莫非是黃巾賊又準備起事了不成?”

  郭嘉的話,引起了韓湛的警惕,他想到兗州刺史劉岱,就是在今年黃巾軍起事時戰死的,然後陳宮等人擁立東郡太守曹操為兗州牧,使曹操名望大增,從而引得各路豪傑紛紛來投。

  他用手指在麵前的幾案上輕輕地叩擊著,心裏思索是否應該派人關閉城門,搜索這個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相麵先生,搞清楚他給自己來這麽一出,究竟是何目地?

  但沒等韓湛說完,郭嘉已經搶先說道:“主公,此事不宜聲張,假如鬧得滿城風雨,會導致城內人心惶惶的。從京城遷來的幾十萬百姓,就有近十萬在鄴城內,若是引起恐慌,局麵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聽郭嘉這麽說,韓湛隻能歎了口氣,他覺得郭嘉說得有道理,先封鎖消息,等時機成熟時,再派人搜尋這位相士也不遲。

  “主公,嘉還有一事。”揭過了相士的事情之後,郭嘉又繼續說道:“主公既然身為朝臣,為何經常不去上朝?”

  “奉孝,你有所不知。”由於如今漢獻帝在韓湛控製的鄴城之內,每次韓湛去上朝時,遇到大臣們討論什麽事情,如果遇到韓湛不說話,大臣們也不敢隨便發表自己的意見。而韓湛有時被問急了,隨口說出一個什麽提議,馬上就會得到眾人的讚同。他知道這些是畏懼自己的權勢,為了避免這種尷尬的局麵,平日裏上朝,他都是盡量稱病不去,免得將來有人說自己飛揚跋扈:“本侯在朝堂之上,不管說什麽,那些朝臣們都齊聲應和,哪怕本侯所說的,與他們的心意相違,他們也不敢隨便發表自己的看法。長此以往,本侯不就成為了董卓、曹操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