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衝冠一怒為紅顏
作者:紅場唐人      更新:2020-04-24 18:04      字數:4258
  吳將軍離開太守府後,立即返回軍營點齊了人馬,分成兩路,向北和向東去搜尋蔡琰的下落。他知道此事關係重大,因此自己帶著騎兵朝北而去;而向東的這隊騎兵,也由他信任的一名心腹軍侯統帥。

  但由於逢紀的老奸巨猾,使常林他們的判斷出了差錯,以至於兩路追擊的人馬,最後都撲了空。

  天黑之後,失望而歸的吳將軍回到了太守府,向張邈請罪:“回太守的話,末將領兵追趕到黃河邊,依舊沒有看到蔡小姐的蹤跡。沿途向行人打聽,他們也沒有看到有馬隊帶著馬車經過。”

  常林等吳將軍說完後,抱著一絲僥幸問道:“吳將軍,那向東的那一路人馬呢?”

  吳將軍搖了搖頭,苦笑著說:“回常主簿的話,也是撲空了!”

  “兩路都撲空了。”張邈聽到吳將軍這麽說,猛地站起身,背著手在屋裏來回地走動著,同時嘴裏說道:“莫非他們插上翅膀飛走了不成?”

  對於兩路人馬都沒等找到了蔡琰,常林的心裏也很失望。他起身對張邈說:“太守,蔡小姐失蹤之事,以屬下之見,還是盡快遣人報之韓亭侯。否則等他通過安排在陳留的細作,知曉此事後,恐對太守不利。”

  張邈聽常林這麽說,心裏不禁一陣陣發毛,他想到韓馥投奔自己沒多久,就在陳留自殺身亡,韓湛就是借著替父報仇雪恨的由頭,起兵討伐袁紹。別看袁紹家世顯赫,四世三公,但韓湛起兵之後,原先的冀州舊部就紛紛望風而降,幾乎沒有打什麽硬仗,便收複了冀州的大多數的地區。若是對方知道蔡琰失蹤,而自己又故意知情不報,到時遷怒於自己,陳留就危險了。

  想到這裏,張邈連忙對常林說:“伯槐所言極是。那依你之見,我們該派何人去鄴城,向韓亭侯報告此事呢?”

  常林想了想,便毛遂自薦地說:“太守,屬下對此事比較了解,不如就由在下去鄴城見韓亭侯吧?”

  “如此甚好!”張邈見常林主動請纓,便連忙點頭說:“既然是如此,待本太守連夜備下禮物,伯槐明日一早,便可以動身前往鄴城。”

  一夜無話。

  第二天清晨,張邈親自將常林送出了陳留,並一再叮囑他說:“伯槐此去鄴城,一切都可以便宜行事。切記莫讓韓亭侯怪罪被太守。”

  常林見張邈如此怕事,心裏對他升起了一絲不滿,心說若不是你受逢紀的蠱惑,非要撤掉了看守墓園的兵士,哪裏會有這種事情發生。雖說他心裏對張邈不滿,但表麵上還是客客氣氣地說:“請太守放心,屬下一定不負重托。”

  護送常林去鄴城的,正是昨天去搜尋蔡琰的那位吳將軍。當常林一行人來到黃河邊,等待渡船之際。吳將軍感慨地對常林說:“常主簿,昨日末將帶人追到此次,在渡口向人打聽,得知此處根本沒有大隊人馬渡河,莫非是我們搞錯了?”

  “搞錯了?!”聽到吳將軍這麽一說,常林莫名其妙地打了一個哆嗦,心裏立即想明白了一個問題,以逢紀的機智,在劫持了蔡琰之後,怎麽可能帶著人走常人都能判斷的方向呢?他不禁狠狠地一跺腳,憤憤不平地說:“可惡,可惡啊!”

  常林的反應,把吳將軍搞糊塗了。他不解地問:“常主簿何事煩惱啊?”

  常林長歎一聲,對吳將軍說:“吳將軍,你我都中了逢紀的奸計。以他的性格,劫持了蔡小姐之後,怎麽可能大搖大擺地向東或向北而行呢?為了擺脫我們的追兵,他勢必反其道而行。”

  聽常林這麽一解釋,吳將軍也搞明白怎麽回事了。他試探地問:“以常主簿之見,那逢紀劫持了蔡小姐之後,肯定是帶著人馬向西或者向南而去了?”

  “正是如此。”常林懊惱地說:“可惜在下昨日沒有想到這些,否則一定不會讓逢紀狗賊逃脫。向南都是崇山峻嶺,他們肯定不會往那邊走。如果在下沒有猜錯的話,他們肯定是向西而去,走出百裏之後再掉頭向北,渡河北上渤海。”

  “那我們現在派人回去通知太守。”吳將軍聽常林這麽一說,感覺事情還有轉圜的餘地,連忙建議說:“請他立即派人向西去追趕,沒準能救出蔡小姐也說不定。”

  “晚了,晚了。”常林搖著頭,連說兩個“晚了”,“逢紀他們都是騎兵,兩天的時間至少已經走出了一百五十裏,沒準現在早就渡河北上了。我們就算請太守出兵,也追不上他們了。我們還是到鄴城,去向韓亭侯請罪吧。”

  此時,逢紀等人已經在陳留西麵一百五十裏的地方。黃安見此處距離陳留夠遠了,便對逢紀說:“逢伯父,此處距離陳留已經有一百五十裏,就算張太守猜到了我們會走這個方向,等他派人追來,也無法追上我等。不如就此調頭北上,盡快渡河趕往渤海吧?”

  “賢侄差矣。”逢紀的目的地是長安,而不是什麽渤海,因此聽到黃安的提議後,他立即搖著頭說:“我們此時不光不能點頭北上,反而要繼續西行。”

  “逢伯父,這又是為何呢?”逢紀的話把黃安搞糊塗了。

  吳將軍離開太守府後,立即返回軍營點齊了人馬,分成兩路,向北和向東去搜尋蔡琰的下落。他知道此事關係重大,因此自己帶著騎兵朝北而去;而向東的這隊騎兵,也由他信任的一名心腹軍侯統帥。

  但由於逢紀的老奸巨猾,使常林他們的判斷出了差錯,以至於兩路追擊的人馬,最後都撲了空。

  天黑之後,失望而歸的吳將軍回到了太守府,向張邈請罪:“回太守的話,末將領兵追趕到黃河邊,依舊沒有看到蔡小姐的蹤跡。沿途向行人打聽,他們也沒有看到有馬隊帶著馬車經過。”

  常林等吳將軍說完後,抱著一絲僥幸問道:“吳將軍,那向東的那一路人馬呢?”

  吳將軍搖了搖頭,苦笑著說:“回常主簿的話,也是撲空了!”

  “兩路都撲空了。”張邈聽到吳將軍這麽說,猛地站起身,背著手在屋裏來回地走動著,同時嘴裏說道:“莫非他們插上翅膀飛走了不成?”

  對於兩路人馬都沒等找到了蔡琰,常林的心裏也很失望。他起身對張邈說:“太守,蔡小姐失蹤之事,以屬下之見,還是盡快遣人報之韓亭侯。否則等他通過安排在陳留的細作,知曉此事後,恐對太守不利。”

  張邈聽常林這麽說,心裏不禁一陣陣發毛,他想到韓馥投奔自己沒多久,就在陳留自殺身亡,韓湛就是借著替父報仇雪恨的由頭,起兵討伐袁紹。別看袁紹家世顯赫,四世三公,但韓湛起兵之後,原先的冀州舊部就紛紛望風而降,幾乎沒有打什麽硬仗,便收複了冀州的大多數的地區。若是對方知道蔡琰失蹤,而自己又故意知情不報,到時遷怒於自己,陳留就危險了。

  想到這裏,張邈連忙對常林說:“伯槐所言極是。那依你之見,我們該派何人去鄴城,向韓亭侯報告此事呢?”

  常林想了想,便毛遂自薦地說:“太守,屬下對此事比較了解,不如就由在下去鄴城見韓亭侯吧?”

  “如此甚好!”張邈見常林主動請纓,便連忙點頭說:“既然是如此,待本太守連夜備下禮物,伯槐明日一早,便可以動身前往鄴城。”

  一夜無話。

  第二天清晨,張邈親自將常林送出了陳留,並一再叮囑他說:“伯槐此去鄴城,一切都可以便宜行事。切記莫讓韓亭侯怪罪被太守。”

  常林見張邈如此怕事,心裏對他升起了一絲不滿,心說若不是你受逢紀的蠱惑,非要撤掉了看守墓園的兵士,哪裏會有這種事情發生。雖說他心裏對張邈不滿,但表麵上還是客客氣氣地說:“請太守放心,屬下一定不負重托。”

  護送常林去鄴城的,正是昨天去搜尋蔡琰的那位吳將軍。當常林一行人來到黃河邊,等待渡船之際。吳將軍感慨地對常林說:“常主簿,昨日末將帶人追到此次,在渡口向人打聽,得知此處根本沒有大隊人馬渡河,莫非是我們搞錯了?”

  “搞錯了?!”聽到吳將軍這麽一說,常林莫名其妙地打了一個哆嗦,心裏立即想明白了一個問題,以逢紀的機智,在劫持了蔡琰之後,怎麽可能帶著人走常人都能判斷的方向呢?他不禁狠狠地一跺腳,憤憤不平地說:“可惡,可惡啊!”

  常林的反應,把吳將軍搞糊塗了。他不解地問:“常主簿何事煩惱啊?”

  常林長歎一聲,對吳將軍說:“吳將軍,你我都中了逢紀的奸計。以他的性格,劫持了蔡小姐之後,怎麽可能大搖大擺地向東或向北而行呢?為了擺脫我們的追兵,他勢必反其道而行。”

  聽常林這麽一解釋,吳將軍也搞明白怎麽回事了。他試探地問:“以常主簿之見,那逢紀劫持了蔡小姐之後,肯定是帶著人馬向西或者向南而去了?”

  “正是如此。”常林懊惱地說:“可惜在下昨日沒有想到這些,否則一定不會讓逢紀狗賊逃脫。向南都是崇山峻嶺,他們肯定不會往那邊走。如果在下沒有猜錯的話,他們肯定是向西而去,走出百裏之後再掉頭向北,渡河北上渤海。”

  “那我們現在派人回去通知太守。”吳將軍聽常林這麽一說,感覺事情還有轉圜的餘地,連忙建議說:“請他立即派人向西去追趕,沒準能救出蔡小姐也說不定。”

  “晚了,晚了。”常林搖著頭,連說兩個“晚了”,“逢紀他們都是騎兵,兩天的時間至少已經走出了一百五十裏,沒準現在早就渡河北上了。我們就算請太守出兵,也追不上他們了。我們還是到鄴城,去向韓亭侯請罪吧。”

  此時,逢紀等人已經在陳留西麵一百五十裏的地方。黃安見此處距離陳留夠遠了,便對逢紀說:“逢伯父,此處距離陳留已經有一百五十裏,就算張太守猜到了我們會走這個方向,等他派人追來,也無法追上我等。不如就此調頭北上,盡快渡河趕往渤海吧?”

  “賢侄差矣。”逢紀的目的地是長安,而不是什麽渤海,因此聽到黃安的提議後,他立即搖著頭說:“我們此時不光不能點頭北上,反而要繼續西行。”

  “逢伯父,這又是為何呢?”逢紀的話把黃安搞糊塗了。

  “正是如此。”常林懊惱地說:“可惜在下昨日沒有想到這些,否則一定不會讓逢紀狗賊逃脫。向南都是崇山峻嶺,他們肯定不會往那邊走。如果在下沒有猜錯的話,他們肯定是向西而去,走出百裏之後再掉頭向北,渡河北上渤海。”

  “那我們現在派人回去通知太守。”吳將軍聽常林這麽一說,感覺事情還有轉圜的餘地,連忙建議說:“請他立即派人向西去追趕,沒準能救出蔡小姐也說不定。”

  “晚了,晚了。”常林搖著頭,連說兩個“晚了”,“逢紀他們都是騎兵,兩天的時間至少已經走出了一百五十裏,沒準現在早就渡河北上了。我們就算請太守出兵,也追不上他們了。我們還是到鄴城,去向韓亭侯請罪吧。”

  此時,逢紀等人已經在陳留西麵一百五十裏的地方。黃安見此處距離陳留夠遠了,便對逢紀說:“逢伯父,此處距離陳留已經有一百五十裏,就算張太守猜到了我們會走這個方向,等他派人追來,也無法追上我等。不如就此調頭北上,盡快渡河趕往渤海吧?”

  “賢侄差矣。”逢紀的目的地是長安,而不是什麽渤海,因此聽到黃安的提議後,他立即搖著頭說:“我們此時不光不能點頭北上,反而要繼續西行。”

  “逢伯父,這又是為何呢?”逢紀的話把黃安搞糊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