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以人為本
作者:      更新:2020-03-03 05:25      字數:2271
  從藝術家開始最新章節

  “什麽?”

  這時候,陳大器錯愕,有些搞不清楚狀況:“你說了一堆,不做紫砂壺還能幹嘛,難道還想利用這種特殊陶土做泥塑呀?”

  “……也不是不行。”

  陳大器遲疑道:“不過這種泥料的特性,合適做泥塑嗎?”

  “就是做壺。”

  白葉補充道:“但是我要做的壺,已經不單純隻是壺了,而是藝術品。”

  “啊?”

  陳大器懵了:“這壺怎麽做藝術品?又不是瓷器,還能添青花、釉彩燒製嗎?就算是瓷器,也要沉澱幾百年,成了古董之後,才是藝術品吧。”

  “所以我們之間的差距,就在這裏了。”白葉笑道:“我站得比你高,看得比你遠。格局不一樣,結論自然不同。”

  “……”

  陳大器沉默,他捏了捏拳頭,突然想打人怎麽辦?不過隨著白葉的深入解說,他臉上的表情,也隨之好像雲海一般,變幻莫測,格外精彩。

  好久之後,他緩緩吐了口氣,沉聲問道:“什麽時候開始?”

  “當然是……現在!”

  白葉一臉自信,“大器,你記住今天,我們在開創一個新時代。”

  盡管這有吹牛的嫌疑。

  但是不得不說,這很振奮人心。

  哪怕是旁邊的龔富貴,也覺得一種磅礴大氣,撲麵而來……

  時光荏苒,大半個月過去了。

  全國大展的籌備工作,已經全部完成。在藝術行業發展到了今天,策劃展覽也形成了一門學問,還有專門的策展人職業出現。

  不是說有了作品,隨便擺出來,供人觀賞就行了。這其中怎麽協調,怎麽擺放,以合適的方式,把作品的內涵,傳達到觀眾。

  其中有很多專業的術語,解釋起來也非常麻煩。

  總之大家可以把展覽的本身,當成是一個空間的裝置,一個沉浸式的感官場景體驗。

  或者說這是一部電影,一件件作品就相當於構成電影的主要元素。

  手段高明的導演,可以把這些元素歸納起來,講一個讓人沉浸於其間,隨著電影的人物一起喜怒哀樂的故事。

  沒有手段的導演,就是在拍爛片啦。

  策展人就是這樣。

  全國大展中,篩選了逾千幅作品。

  這些作品有不同的畫種,質量也參差不齊。

  具體怎麽安排,自然讓人頭痛。

  所以舉辦方,專門聘請了專業的策展團隊,認真研究了十幾天,否決了幾十個方案之後,才確定了最終方案。

  之後又花了十天時間,把藝術館的空間,重新裝潢了一遍。

  最後一天時間,把作品擺上,完事。

  不對……

  應該說,完成了九十九,就差最後一步。

  也就是最重要的……展出!

  就好像電影上映,誰想被罵是爛片啊。辛苦這麽久,誰不想票房大賣,叫好又叫座。哪怕是藝術片,沒有什麽票房,起碼好評如潮吧。

  類似這種心態,人之常情。

  另外這大半個月來,舉辦方也沒有閑著,各種打廣告。傳統的報紙、雜誌,基本刊登了消息。還有互聯網、新媒體啥的,也不時推送信息。

  全方位的覆蓋,聲勢已經造起來了。

  就等結果了。

  不過在正式展出之前,一群大佬也來到了藝術館,走了一圈下來,他們基本滿意,就提了點小意見,順手調整一下就行。

  末了,王景正開口道:“電視台安排上了嗎?”

  “王老放心。”

  旁邊立即有人回答道:“整個江南地區的市台省台全部來了,國家台也提前打好了招呼,他們也會安排直播,保證……”

  “我不是說這個。”

  王景正揮手打斷道:“首先你們要清楚,這次大展的目的到底是什麽。”

  “呃!”

  一幫人愣了。

  有人小心翼翼道:“弘揚傳統文化,構建精神文明……”

  “這是原因之一。”

  王景正直白道:“或者說,這隻是附帶的目的。”

  “啊!”

  不少人懵了。

  但是也有人機靈,根本不問緣由,直接表態道:“王老,您有什麽安排,盡管吩咐就是,我們保證完成任務。”

  王景正讚許一笑,提點道:“以人為本!”

  留下四個字,他就走了,沒再深入解釋。問題是世上蠢人多,人精也不少啊。一些人一琢磨,立即心領神會,馬上開始行動。

  當天,省台記者,紛紛出動。

  他們手上有名單,分成了十幾個小組,去采訪名單上的年輕藝術家。

  狗蛋和翠花……

  不對,現在不是在鄉下,而是城市裏。

  所以應該是袁記者與方記者,他們是一對情侶。幸好在電視台這種單位,不禁止辦公室戀情,他們可以光明正大示人。

  這次采訪任務,兩人連同一位司機,合成了一個臨時小組。

  司機開車疾馳,小倆口坐在後排,翻看著資料。

  看了十幾分鍾,袁記者忍不住開口道:“又是油畫,又是雕塑,又是建築的,真的那麽厲害嗎?是不是,有點誇張呀。”

  “資料這樣寫,肯定沒錯。”

  方記者遲疑道:“應該沒有水分吧,畢竟台裏這麽重視這件事情,為了這事居然臨時要搞一個大型的專題報道,顯然是上頭推動的結果。”

  “嗯。”

  袁記者若有所思。

  兩人入行幾年,可不是菜鳥。

  非常清楚,但凡大型的主題報道,從來不是一朝一夕決定的,這需要經過長期的研究、探討,再到有結論,審批下來,到正式立案。

  快則大半年,慢則兩三載,這也是常事。

  但是這個專題,從提議到行動,才半天時間,這什麽效率?

  逆天啊。

  所以兩人非常清楚這事的重要性,認真地商量采訪的注意事項,絕對不能出錯。

  一會兒之後,兩人心裏有底了,才聊輕鬆的話題。

  “我們運氣不錯,要采訪的雖然不在中海,卻在溪山,不算多遠。”

  袁記者笑道:“聽說小黃他們就慘了,要采訪的人在大西北,光是飛機就五六個小時,之後還要轉車……反正很折騰。”

  “是啊。”

  方記者笑了笑,也有些奇怪:“不過他在溪山幹嘛?”

  “誰知道呢,可能采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