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超長的朝會
作者:七帥      更新:2020-04-22 19:12      字數:3613
  第二天早上的早朝,來上朝的大臣們驚訝的現在朝堂之上出現了一群身著親王服色的人。? ? 按照朱元璋的舊製,親王是不上朝的。不過聰明之人已經想到了什麽,話說實封之國的製度還沒有確定。

  允熥也不廢話,先把昨日的幾件事情一一吩咐下去,之後就說到:“諸位愛卿,今日,朕要定下這封國之製。”

  下邊的大臣沒有猜到讓親王們來幹什麽的,都驚訝不已。

  但是允熥沒有時間來等著他們,示意春輔官張溫來主持這次會議。這種很多人參與的會議,沒有皇帝親自主持的道理,都是指定一名大臣主持,不到必要時候皇帝是不會說話的。

  有幾名反對實封番國的大臣再次表達了自己的反對之意,然後允熥讓他們都出去了。不支持封國的人留在這裏幹嘛。剩下的人,都是支持,或者至少不反對的人參與討論。

  要確定封國製度,先要確定的事情就是——禮。‘禮’的意義是定尊卑,封國與中央到底是什麽關係,封國國君與帝國的皇帝是什麽關係,封國國君麵見皇帝行何禮等等,都包括在內。同時,‘禮’也包含以後藩屬國與中央帝國的權力與義務。

  ‘禮’這一部分耗時很長,是耗時最長的一部分,因為需要製定的東西太多了。

  先確定是封國的名義。最終決定以‘尊皇攘夷’為名義,加封皇族王爵為封國國君於邊地,名義上的主要責任就是教化蠻夷。

  這個旗號抄自春秋時期的齊國,之後為東方好多勢力所采用,通俗易懂,所以采納。

  同時允許封國立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五穀之神,在華夏隻有立了社稷才算是立國。並且從朱氏家族中單獨立宗,以允熥一係為大宗,世代承襲皇帝之位;以其他各係為小宗,世襲封國國君或者親王之位。

  其次確定了封國國君相當於親王爵,儀同親王不變。但是沒有規定一定隻能加封親王為封國國君。

  然後再次重申嫡長繼承法,並且強調先嫡後長,嫡長子為第一繼承人,庶長子的繼承順位在所有嫡子之後。在有嫡子的情況下,除非嫡子造惡甚多,經中央皇帝批準可以立庶子以外,其他情況隻要有嫡子就必須立嫡子。

  然後需要確定的就是封國與中央的關係。這一部分是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最麻煩的部分。

  先確定封國也是一個國家,但是不是獨立的國家,是從屬於中央政權的。初立一國以及國君的繼承,都必須得到中央皇帝的冊封,否則無效,諸侯可共討之。但是皇帝也不能無故罷去封國國君的國君之位,必須依照規定,具體規定容後製定。

  隨後確定了朝見製度。以西域之地偏遠,準許國君五年一朝;雲南之國和東北之國俱三年一朝。朝見必須封國國君,或者確定的儲君為來朝見。路上的開銷依據周禮由封國負擔。並且封國國君朝見,必須進貢貢品。皇帝回賜相當於貢品價值、或者價值出的賞賜。

  然後是中央與封國的權力義務。封國方麵,主要義務就是教化蠻夷,其次在中央之國有令之時,出兵隨同中央之軍征討不臣。還有其他的一係列的義務,就不詳細說明了。

  權利方麵,世襲封國國君之位,並且除左右王相由中央任命之外,中央不得幹涉封國其他的事情。封國遭遇進攻,中央應該負責保護封國。

  同時,依照周禮,給予封國國君冊封世襲侯爵、伯爵的權力,不得冊封世襲的公爵,並且冊封世襲的侯爵、伯爵需上報中央,得到中央的批準才算完成。但是可以自行撤封。

  同時,中央有權在封國冊封世襲的侯爵、伯爵,並且這種中央冊封的侯爵、伯爵,封國國君不經中央同意,可以廢掉世襲的侯爵、伯爵本人,但是無權削爵。找其宗族內其他人繼承爵位。

  允許封國國君冊封世襲的官職,類似於世襲千戶之類的,不需中央批準,可以自行冊封、撤封。

  然後確定的是封國與封國之間的關係。所有封國,不論大小,不論與中央大宗的遠近親疏,均是平等之國。大國不得欺壓小國,不許擅自代行中央帝國的權力。……

  封國之間不許開戰,如有糾紛,請中央裁定。若是一個封國擅自攻打另一個封國,皇帝有權撤銷主動進攻的封國,或者更換封國國君。同時需要保護封國不亡;若是亡國,中央有義務幫助其複國。不過允熥覺得這一條他活著的時候應該用不上。

  在確定封國權力時候,方孝孺說道:“陛下,依據周禮,封國之事,所有官職均為封國國君任命,中央不得幹涉,今何以由中央任命封國王相之職?”

  允熥雖然嘴上說的是依據周禮來封國,但是實際上主要依照的是漢初冊封子侄為王的製度。在允熥看來,封國不製衡一下是不行的,所以依照漢文帝的製度由中央任命左右王相。

  允熥的心思大多數大臣都心知肚明,並且周禮確實是非常不符合現在的情況無法完全依照,所以沒有異議;結果昨天才在蜀王府裏接到聖旨,今日才有權上朝的方孝孺提出了異議。

  不過允熥早有準備。韓王朱鬆說道:“方中書,天下誰能無錯?若是一國之中之官員都為封國國君所任命,那在封國國君和大臣想法有差之時誰能阻止國君一意孤行?遠在京城的皇帝陛下不可能很快知道的。”

  “所以由中央任命王相十分重要,可以阻止封國國君的錯誤。”

  允熥看著方孝孺陷入了思考之中,趕忙下令進入下一議題,不然要是讓方孝孺提出‘皇帝怎麽樣怎麽樣’的,那有的亂了。

  然後決定封國國君除每幾年一次的朝貢之外,其它時間不得皇帝允許,不得離開封國。

  同時規定了封國國君有對蠻夷之國開戰、停戰、會盟等權力。

  他們同時討論了正式的國號。最終決定,秦王朱尚炳、岷王朱楩的封號不變,正式封國以後為秦國、岷國;韓王朱鬆,因為允熥一想到東北地區的國家叫韓國就很是膈應,然後‘原’與‘元’字又同音,最後允熥拍板就封為英王,以後正式建國了就叫做英國。

  嗯,允熥或許需要考慮給那個小島上的國家另起一個名字了。

  ……

  以上所有的內容,雖然包括了部分製度建設的內容,但是都可以算作‘禮’的內容。

  商討完了‘禮’,之後就是製度建設了。而製度建設最早牽扯的就是封國的位置和地盤。

  尚炳的地盤是沙州,然後他可以自由的向西進;朱鬆的封地是開原城,然後他可以自由的向北進。

  朱楩雖然也可以自由的向西、向南進,但是雲南的地理位置太偏了,又都是崇山峻嶺,到底封那裏可不好決定。

  允熥自己思考了半天,最終決定,不給朱楩大理府,而是把金齒軍民指揮使司給他為府。金齒軍民指揮使司就在今天的保山一帶,大理國時期得到開,人也不少。

  金齒以西、以南的地方,緬甸宣慰使司,孟養宣慰使司,麓川平緬使司,孟定府,也全部交給朱楩。

  然後就是官製了。左右王相已經說過了,由中央任命,從二品,左王相為武將,右王相為文臣。並且均可以開府治事。

  仿京師六部設立六廳,主官稱之為仆射,從三品;副官稱之為謁者仆射,從四品。廳下設司,官稱之為典令,正六品;副官稱之為典丞,從六品。

  地方官,因為現在條件所限,基本上隻能設立縣一級行政單位。允熥提出:“各地的情況千差萬別,諸位王叔、王弟又是教化蠻夷,地方官之製暫且擱置。”然後就擱置了。

  另外允熥還在封國設立了類似於翰林院的教導儒學的機構,但是這些機構實際上並不重要。

  說完了官製,就是選官製度了。允熥這次是獨斷專行了一會,要求各封國必須設立科舉,並且封國的科舉稱之為鄉試,功名為舉人,與中原的舉人完全相當,也可以參加中央的會試。但是允許自行確定考試內容。

  允熥打算改變會試的考試內容和形式,考實用的東西,力爭使封國的舉人也不至於吃虧,不過具體怎樣改還沒有確定。

  允熥認為,要想讓封國的子民認為自己還是明國人或者‘華夏人’,必須維持頻繁的交流,讓人才可以相對自由的流動。所以允熥下令功名相等,並且允許中原的舉人、秀才去各封國求官,封國國君也可以任命沒有官職在身的、沒有爵位在身的任何一個人為官。

  不過每個封國有名額限製,以防封國國君以封官為名,呼啦啦拉走一幫人,結果到了封國當不了官,還是幹本職工作。等於是以封官為名拐騙人口。

  允熥反對大批量拐騙人口,少量拐騙就罷了。但是他宣布以後如果各封國需要,可以把流放犯人全部流放到封國;並且他們需要人口可以和允熥商量,允熥會酌情考慮遷徙。不過他還是希望封國國君能用優厚的條件吸引那些敢打敢拚的人主動去封國。

  除了人才交流以外,保證認知的統一必須維持文化,特別是文字的統一。好在這方麵漢字十分有優勢,就算是生拆偏旁部另組成一個字,比如大明後期的很多藩王,新出現的字也會被認為是漢字。

  而不像日耳曼蠻族攻陷羅馬以後,借用拉丁字母隨意組合,就成為了不同的文字。英語中的‘he11o’和德語中的‘ha11o’是差不多的意思,隻差一個字母,就成了不同的語言。

  還有其他許許多多的製度,但是都是一些細枝末節了。這次討論持續了一整天的時間,一直到晚上太陽西下才結束,中午的午飯大家都是對付著吃的,並且吃完了午飯以後馬上轉移到了謹身殿繼續進行討論。

  等到最後一個事項討論完畢,張溫宣布今日的朝會正式結束,大明的封國製度也正式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