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的覺悟
作者:就愛嗑瓜子      更新:2020-04-22 14:50      字數:4231
  龐統上門的時候,徐庶正在書房裏看書,他也有他的煩心事。他的煩心事就是不知道劉妍什麽時候決定繼承人,決定誰做她的繼承人。

  其實,這個問題輪不到他來操心。劉妍作為一國諸侯,完全有權利自主決定誰來繼承她的衣缽,根本不需要別人來插手,哪怕這個人是徐庶。按照以往的經驗,徐庶自己也覺得他插不上手。

  但是這種使不上力的感覺正是徐庶此時心神不寧的根源,他甚至私底下給劉妍羅列了她可能選擇的人員名單,看著名單翻來覆去地糾結歎氣。

  他認為劉妍目前能選的人,無非出自兩家,寇氏和鄧氏。寇氏是她最信任的哥哥的母族,原本人丁凋零的寇氏在出了寇封這個“異數”之後再度興旺起來,現如今的寇氏宗族已經壯大到幾乎恢複了第一任羅侯在世時的榮光了。

  寇氏如今的當家人,寇封的兒子中,除了長子需要繼承家業之外,其他幾個子女幾乎都可以貢獻出來供劉妍培養和選擇,如果劉妍真的看上了寇封的長子,相信寇封也會毫不猶豫的將兒子奉獻出來。畢竟劉妍要給他的,是三州之地,也許根本就不隻是三州之地呢?

  再看另外一家鄧氏,鄧艾娶了劉妍的親妹劉蕎,雖說劉妍從沒打算把妹妹的姓氏再改回來,但這並不能磨滅兩人之間真正的血親關係,從這一點上來說,鄧氏的孩子入選的可能性比寇氏的孩子更大一些。

  但是,鄧艾與劉蕎剛成婚不久,二人僅僅隻有唯一的一個孩子鄧鋒,剛滿周歲不久。如果劉妍此時迫於群臣的壓力一定要推出一個繼承人或者候選人,也不一定會選這個繈褓中的嬰兒。畢竟那是鄧家獨苗的獨苗,鄧老夫人背地裏隻怕要哭瞎。

  徐庶私底下以為,與其從寇氏幾個已經長成的孩子中選擇培養繼承人,還不如選擇鄧峰,一張白紙好塑形。

  然而這些都是徐庶私底下的想法,說到底這件事他說了不算,不歸他管,劉妍也不一定會征詢他的意見。故而他的煩惱不過是庸人自擾。

  龐統上門的時候,他正在讀書,讀到先賢的諸多事跡,不由的心生感觸,產生了“如果妍兒是個男孩子,她一定會是那個迎運而生,應命而成的天子驕子。”的想法。

  奈何她是女兒身,前途對她來說每一步都是坑,一步沒踩實就會被命運吞噬,粉身碎骨。

  就好比這次選擇繼承人的事情,這要是擱在男人的身上那都不是事兒,娶個老婆多納幾個妾,總有一個女人能給他生出個繼承人來,劉備就是最好的例子。

  可這問題放在劉妍身上卻成了死結,奉旨守節的烈婦,徐庶隻要一想到劉妍的這個身份就恨不能去撞牆。如今到底要怎麽辦才好?對麵曹賊巴不得妍兒一輩子無後,國無後則國除。即便妍兒選了哥哥或者妹妹的孩子做了繼承人,也比不了自己親生的血肉來的更有說服力。

  蜀國現在這麽大的地盤,這麽好的前景,在曹賊的腦子裏,大約是早已被算死了的一幅棋局吧!

  徐庶越是這麽想,心裏就越難受,越難受就看什麽都不順眼,包括手上的竹簡,越看臉上的表情越難看。門上來報說龐將軍來訪,徐庶一下子沒反應過來說的是誰,竹簡一扔直接說了兩個字:“不見!”

  門上人聽主人語氣不善,沒敢多話,屁滾尿流地跑了。龐統聽說徐庶不見他,尷尬得臉都漲紅了:“冒昧來訪,確實是我的不是。”結果,龐統的書童不信邪,大聲對門上人說:“我們大人和你的主人是至交又是同僚,我們大人登門,你家主人斷無不見之理。定是你這門公辦事不利,沒有把話說清楚!若因你的過失耽誤了國家大事,你擔待得起嗎?”

  門公被他責問得麵紅耳赤,想要辯解,卻又被他的氣勢所震懾,關鍵是龐統的身份是軍師,門公心裏暗想別真有什麽軍機大事要和主人商量,算了,我再跑一趟吧,最不濟就是挨頓罵罷了。

  苦逼的門公第二次到徐庶的書房門前,提高了聲音,把“軍師將軍龐先生”幾個字喊得山響。

  結果當然是徐庶三步並作兩步跑出來親自把龐統迎了進去。門公因此挨了龐家書童無數白眼,有苦難言。

  龐統到書房裏坐定,隻字未提剛才外麵發生的事情。而是憂心忡忡地向徐庶說出來了自己的擔心:“元直,你說殿下為什麽要一意孤行,不顧民情實際,這民心向背是多麽重要,你應該是知道的啊!”

  “原來是為了這件事……”徐庶明白了老友的來意,心裏一鬆,無奈長歎道:“今日之殿下已非昔日之殿下,即便是昔日,隻要是她心裏決定好了的事情,旁人都是勸不了的。漢中的事情,殿下在剛入成都的時候就已經決定好了,她是不會改變主意的。”

  “你去勸她兩句,她也許能聽進去。”龐統不死心道:“難道你就不怕殿下得個“倒行逆施”的惡名嗎?”

  “我去勸說,效果隻怕是適得其反。惡名好名什麽的,你看她什麽時候在意過呢?”徐庶有感而發。如果劉妍在意名聲,她就不會殺父棄母,更不會向自己求婚。擔心她毀了自己名聲的人,到頭來都發現自己白操心了。

  “可是今時不同往日,川內也不是荊州,我們畢竟是外來者,不能不謹慎行事啊!”見徐庶不為所動,龐統有些心急了。

  “士元啊!你的意思我懂,可是殿下的意思也已經表達得很清楚了。漢中對我們來說,是異地。想要征服異地,必須恩威並施。殿下恰恰認定了恩早已施過,是漢中的百姓們不領情啊!話又說回來了,我們的士卒的確在他們身上吃過不少的虧,損失不小,怨氣也不小,殿下向來愛惜士卒。所以……”

  “所以說來說去,你是不是覺得我是故意要與殿下為難?”龐統一根筋了。

  “士元你且聽我說。”徐庶安撫地擺擺手:“你先別忙著替漢中的百姓叫屈。”龐統一聽這話更急了:“我,我沒有!我隻是……”

  “哎……你聽我說完!”徐庶實在忍不住,拿起桌上的茶碗在桌上重重地一頓:“打漢中的時候,是孝直替你去的前線,你我二人都沒有親自去過漢中,漢中的風物究竟如何,我們都不知道。現如今孝直去了漢中做太守,他的脾氣你知道,那是寧折不彎的。這件事就這麽著了,勸誰都沒有用!

  這樣,你有空去軍中打聽打聽,問問當年出征漢中的軍卒,或者幹脆你去問問這成都城裏的百姓,聽聽他們是怎麽看待殿下要以法治漢中的。這漢中連著西涼,是兵家必爭之地,如果百姓真的冥頑不靈,來個移花接木也未嚐不可,宛城不就是前車之鑒嗎!”

  “宛城……”如果到此時龐統還聽不出徐庶從頭到尾都是堅定支持劉妍要用強硬手段治理漢中的,那他就真的是榆木腦子了!此時此刻,他一腦門子冷汗,尼瑪自己到底在幹什麽?在反對什麽?簡直就是深井冰犯了!這分明是他們師徒早已商量好的事情,法正那尊衝天炮隻是正好被推出來吸引眼球罷了,自己怎麽這麽蠢,還在擔心輿論壓力,擔心個鬼哦!

  除了宛城,還有徐庶沒有提起的建昌,都曾經是兵城,也都曾經是“異地”,當年的劉妍十幾歲,早已做過了把整座城搬空,讓士卒代替百姓去哪裏屯田。建昌的百姓聽說遷去了海昏,士族和普通農民一起,全都被發配開荒去了。宛城的原住民更慘,直接發配去了海外,夷洲今天的繁榮裏有著他們巨大的功勞。

  現在的劉妍二十四了,當了蜀侯了,心更大了,漢中什麽的,根本不在她的眼裏,反對者殺無赦,反叛者殺無赦,反抗者殺無赦。這應該就是殿下現在的心態吧!

  龐統越想越覺得自己該打,心裏還把殿下當成嬌滴滴的女孩兒。人家是上位者,是蜀侯,都說天子一怒,伏屍百萬。漢天子如今就是隻綿羊,以至於他們這些做人屬下的,都忘了,老板是會發火的,發起火來是要人命的!

  漢中百姓什麽的,死就死了,沒準踩死一隻螞蟻老板會心疼。但弄死一個反對她的漢中百姓,又有什麽好心疼的呢?

  徐庶的一席話讓龐統頓悟了。徐庶自己卻又添了新的憂思。他剛才提醒了龐統,何嚐不是又提醒了一邊自己?妍兒是個認準了死理就去撞南牆的人,撞得頭破血流遍體鱗傷她都不帶回頭的。這要是讓她覺得突發奇想,貿然決定誰做了她的繼承人,那事情就大了!

  徐庶自己都弄不明白,為什麽劉妍被繼承人的問題困擾,會弄得他也像風箱裏的老鼠一樣倉皇不知所措。你要問他,他當然會羅列出幾十上百條大道理。但是這些大道理說到根子上,都隻是借口罷了。

  且不提徐庶自己把自己困住了,單說龐統把事情前因後果都整明白了之後,他沒心事了,又把精力全都轉移到了工作上,這一轉移不要緊,讓他注意到了一條驚人的消息:曹操把自己身邊的王牌謀士荀彧送到壽春去了!他想幹什麽?

  龐統頓時陰謀論了,荀彧的身份太耀眼,他的名字也是如雷貫耳。他親自坐鎮壽春,這江北還有戲嗎?荀彧加張遼加李典,這組合的含金量,這是在江邊豎起了一座繞不過去的馬其頓防線啊!

  曹操這是想要幹什麽?荀彧在壽春就真的隻是養老嗎?鬼才相信!壽春什麽是什麽地方?如果南北再開戰,壽春就是前線!把心腹的頂尖謀士放在前線,這是讓他的舉動嗎?這分明是想逼敵方的謀士退休的節奏!

  四川離壽春這麽遠,龐統卻感到曹操的鋒芒追了過來,更不用說身在襄陽統籌全局的諸葛亮了。他還這麽年輕,麵對荀彧這樣的老牌謀士,他能正常發揮嗎?

  龐統為諸葛亮擔心,劉妍得到這個消息卻隻是付之一笑,根本沒放在心上:“一個在襄陽,一個在壽春,八竿子打不著,諸葛師兄難道還會害怕不成?荊州可不是三兩個細作搞搞小活動就能搞出事情的地方,隻要不是大規模戰爭,單靠季常他們幾個就足夠運轉兩州之地,我師兄的能耐比他們幾個加起來還要強,沒道理做不好的。”

  龐統又無語了,殿下您真是蜜汁自信啊!想想也是,荊州百姓對劉妍和荊州政府的信任基本上是盲目的。即便換了個執政官,隻要統治者還是劉妍,荊州就不會亂。

  人家說杞人憂天是多此一舉,而龐統覺得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瞎操心,真的是該好好反省了。從江東那邊遺傳過來的謹小慎微並不適合新(現在也已經不新)老板的格局。人家要的是大方向和小細節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經過這兩件事,龐統才真正明白了自己的失誤在哪裏,需要哪些改進。劉妍卻根本沒有意識到他正在做自我更新。

  她的確沒有在意壽春來了一個大佬級別的人物,這個人物會對她產生什麽影響。她不認識荀彧,也不知道荀彧。她心裏頂尖的謀士是徐庶,無論什麽人都是排在徐庶後麵的,她根本不想了解,也不會承認,荀彧在內政和守城方麵比現存的所有的士人都要高出兩個級別。行軍打仗雖然差一些,但也和徐庶諸葛亮不相上下。隻不過年紀越大,火氣越小,他的性格更趨於平和中正,而非精於進取。

  她現在操心的事情,一是漢中的民怨,二是自己的繼承人,三就是給手下人配婚。沒錯,什麽荀彧不荀彧的,根本都還排不上號呢!她自己的終身大事都還吊在徐庶這一棵大樹上,眼看就要無果。如今卻要為別人點鴛鴦譜,這還不是一個別人,是一群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