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根植朔方
作者:樗木      更新:2020-04-22 12:36      字數:3404
  聽著林三臨死時的懺悔,那些還未被殺死的秦兵們瞬間起了嚎啕的哭聲,其中還夾雜著像林三一樣哭爹喊娘的悔恨。

  天上原本星星點點的雨越下越大,不一會兒,河邊便泥濘起來。

  但即使是如此,數萬秦軍仍舊是齊刷刷的站在原地不敢亂動,而他們身後的二十萬百姓也站在泥水中看著眼前震驚的一幕,卻沒有一人離去。

  那些被砍掉腦袋的屍體中流出的血液被雨水衝過後,便像是一條條紅色的溪流一般順著岸坡流入了黃水,而黃水的南岸也漸漸變了顏色。

  哭爹喊娘,呼天喚地的聲音漸漸小了下去,直到最後一名呆若木雞,跪著發呆的人被砍掉腦袋後,天上的雨也突然停了下來。

  這雨就像是被屠殺的百姓眼淚,隨著趙之海為他們報仇雪恨而始而終。

  陽光從即將消散的烏雲中灑落了下來,不消片刻,黃水之上一座七彩的虹橋便落入岸邊數十萬人的眼中。

  所有人都怔怔的看著刑台上站了一個時辰的趙之海,那個身影猶如死神般矗立在那座高台之上。

  他的聲聲嗬斥引的天雷為其造勢,他的敕令殺伐引的亡人之淚從天而降。

  “殺完了嗎?”

  趙之海朗聲問道。

  隨後,他看了看麵前的四萬秦軍,這其中還有南逃回來的數千之眾。

  他們聽著趙之海問話,便站在隊伍中不由自主的如同篩糠般抖動著。

  看著四千無頭兵士還在眼前橫七豎八的爬在地上,這些人突然覺得,即將爬在那裏的或許還會有自己。

  “沒有殺完。”

  隨著趙之海自問自答,這些殺過百姓的人瞬間便大腦空白,心生絕望。

  他們並不知道那四千人是如何被揪出來的,所以他們原本還在僥幸自己並沒有出現在那四千人中,心生一絲慶幸,但他們卻隨著趙之海的自問自答而重新恐懼起來。

  但是,卻聽趙之海又說道:

  “我也不打算殺下去了。因為與其這樣在百姓的唾罵聲和自己袍澤的刑刀下死去,不如再給你們一次機會。”

  聽到這裏,不僅那些參與過屠殺的秦兵們眼中出現重燃希望的目光,就連其他的秦兵和百姓們都為之一怔,看著刑台上的趙之海。

  “今後,我軍中的兵士,如敢拿百姓一粟一米者,死。

  如敢欺壓良善者屠殺百姓者,死。

  ......

  如敢在兩軍對壘之時畏敵不前者,死。

  如敢私自奔逃者,死。”

  趙之海每說一句死字,便像是驚雷一般震動著四萬秦軍,他們聽著趙之海所言,不由自主的又去偷眼看著那四千無頭屍首。

  講完這些訓令後,趙之海便突然爆喝一聲:

  “大秦將士們,你們願不願意跟著我趙之海

  北上殺敵?”

  “願意!”

  “你們願不願意殺回秦嵐、殺回靈州、殺回朔方、殺回河西,救出你們的家人,救出你們袍澤父母妻兒?”

  “願意!”

  “你們願不願意失去生命,去保護你們身後的百姓,去換取我們賴以生息的土地,以死報國,以死去洗涮我們身上的恥辱?”

  “願意!”

  “將士們,如果你們死了,我便會和左將軍一樣,殺身成仁。

  如果戎人想要再去奴役大秦的百姓、想要再去屠殺我們的親人,那麽,就踏著你們和我的屍體吧。”

  說罷,趙之海轉身離開了刑台,騎上戰馬向著汶水城打馬揚鞭而去。

  方在趙之海剛剛說罷之時,秦軍中突然響起了一聲“大秦威武”的喊聲。

  隨後,數萬秦軍同時發出了震天的呐喊。

  “大秦威武”

  “大秦威武”

  “大秦威武”

  就連那二十萬百姓也跟著喊了起來。

  趙之海便在“大秦威武”的齊喝聲中,消失在了天際之邊。

  ......

  原州那邊在趙之海走後,王敏便按照趙之海臨走之時所做的安排,將清陽、清水的吳猛部調回了原州,將銀岩溝近三萬兵馬掉回了烏氏縣,將玉霄、彌神關的兵馬調入了龍德縣,以填補趙之海和趙之梁離去後,各縣空虛的防禦。

  趙之海和王敏等人曾經商議,少了秦嵐郡的牽製,戎軍隨時會從靈州大舉南下,所以銀岩溝將不再同往常一樣,守住西方來地一側即可。

  當戎人從靈州南下後,順著清水西進很容易就會將銀岩溝的大軍包圍。

  而銀岩溝又距離原州、烏氏過遠,無論撤退或是馳援都相當不便,倒不如退回烏氏,據城守備。

  唯一的遺憾,便是那些封給秦軍有功將士的清水、清陽的土地還未來得及收割,便又拱手送給了戎人了。

  果不出趙之海所料,王敏大軍剛撤出銀岩溝,蕭關方向便立刻做出了反應,摩南虎留下了戎人一萬,秦人近兩萬共計三萬人馬由秋茲、路萇守衛蕭關,其餘三萬人馬在自己的帶領下盡出銀岩溝,陳兵烏氏縣北。

  其中摩南虎、明露兵馬兩萬,王嘉兵馬一萬。

  而靈州方向也探得戎人有三萬兵馬南下。

  在吳猛退出清水、清陽後將兩城重新占據。

  與趙之海所猜的幾乎相同,蕭錦行正是打算從靈州南下,一舉殲滅原州之敵。

  為此,他放棄了先占河西的計劃,將秦嵐大戰後的一半兵馬又調到了靈州境內。

  其實,蕭錦行原本以為趙之海將要放棄原州,將兵馬調入夏中郡或者蜀北郡,但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趙之海仿佛並沒有這樣做,而是留下了一半的兵馬守備原州,自己則帶著其餘

  兵士趕赴了夏中郡。

  雖然蕭錦行覺得剛與方元恒大戰結束,應當以休整為要,不宜立刻再次用兵,所以去往河西摘取那些被叛軍占據的縣城才是正道。

  但他轉眼又想到原州守備已經大為空虛,如果此時不去擊殺那些秦軍兵馬,再要獲得如此良機就要多加謀略也定當不會這麽容易了。

  因為在蕭錦行眼裏,斬殺秦兵精銳遠比占據秦國土地要重要的多。

  在趙之海的秦嵐兵以及方元恒的朔方、河西兵都已經成為曆史塵埃之後,隻要將趙之海的原州精銳兵馬擊敗,則秦國再募多少兵馬都不會成為自己覆滅大秦的障礙了。

  那些在他眼裏都稱不上軍兵的雜牌地方兵馬隻是一群拿著武器的百姓罷了。

  正當蕭錦行將秦嵐郡的兵馬調往靈州之時,瀚海城的介鴛與樗裏驊卻剛剛得知方元恒的死訊。

  此時已距淄川大戰結束過去了近一個月的時間。

  隨著方元恒死訊一同到來的,還有調介鴛到中樞擔任兵部司馬的君令。

  其實,這封君令能夠順利到達瀚海城,也著實費了好些功夫。

  那宣命的使臣抵達元右後,一見曲沃、白水、蒲城、豨桐四縣均在叛軍的手中,便根本不信介鴛等人能夠穿過叛軍戰區駐紮在瀚海,當時就要掉頭回京。

  隻是元右的守軍極力向使臣肯定,介鴛和樗裏驊確實就在瀚海城,但那使臣卻始終不肯相信。

  最後,還是由元右守軍提出自己派人向瀚海送達君令,而使臣則在元右等候介鴛前來,這才說動了使臣讓他沒有轉頭回京。

  元右的守將派出百人騎兵,晝伏夜出一路驚險,這才於十日後抵達了瀚海城,將君命和秦嵐大戰的消息傳遞到了介鴛和樗裏驊的手中。

  與趙之海和所有秦軍將士一樣,兩人得聞方元恒隕落,也是大驚失色,除了痛惜戰神已逝外,便對惡劣的局勢產生了無限悲觀。

  兩人意識到,戎人極有可能東進占領河西郡,畢竟這裏大半是叛軍所占的縣城,戎人將不費吹灰之力奪取諸縣。

  與大秦正規軍隊相比,這些叛軍們對戎人的攻擊根本就沒有任何抵抗之力。

  兩人都持同樣的意見,但卻又不能私自放棄瀚海,隻得相對苦笑無語。

  但當他們從送信軍士的口中聽聞趙之海分兵駐守夏中郡時,兩人同時敏銳的察覺到,或許那足智多謀的戎人單於並不會急於摘桃。

  或許,他們將全力對原州守軍進行攻擊,以期能夠全殲大秦為數不多的精銳之師。

  想到此,兩人不禁又對原州局勢深深憂慮起來。

  因為那裏有兩人所有的牽掛。

  介鴛在臨走之時便向樗裏驊保證,自己將盡快說服國君向樗裏驊孤軍派出援兵或者讓樗

  裏驊木獬軍撤回,在此之前,則要樗裏驊務必小心,不要兀自逞能,萬事均需留下後路。

  隨後,他便急匆匆與元右的騎兵們離開了瀚海,因為介鴛想盡快上任,這樣才能盡快的幫助樗裏驊。

  在介鴛與樗裏驊占領了瀚海城的這段時間裏,他們二人除了派出斥候不斷打探朔方各縣和河西各縣的敵情外,還將瀚海縣內的土地分給僅存的一萬百姓。

  這兩個月來,雖然早已是誤了農時,小麥、粟米均已經無法種植,但他們倒也及時種植了些其他的作物。

  特別是因為冬季雪水豐沛,土地墒情頗好,而入夏以來雨水又多的緣故,一些諸如穀豆、瓜果之類的食物每日裏拔節頗快,長勢喜人。

  瀚海的百姓軍士們每日看著綠油油的沃野,便心中都已是知道,如果沒有兵禍的話,再有一兩個月,這些作物便將得到豐收。

  一旦豐收後,不僅會滿足瀚海縣百姓的食用之需,也將會餘下大量的食物得以儲備起來。

  換句話說,今冬他們都不會被餓死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