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國君的心思
作者:樗木      更新:2020-04-22 12:36      字數:3622
  顧道遠一聽,立時大驚失色。

  “大庶長,上將軍的兵馬雖仍有七八萬上下,但這些兵馬都分布在原州各處,若要分兵同時守衛原州和夏中,則兩處皆守不住,臨陣分兵乃兵家大忌啊。”

  “宰塚大人,別忘了蜀北郡還有三萬大軍,調其北上原州即是了。

  而夏中郡北有玉山、黃水兩處天塹阻隔,汶水城還有兵馬一萬,加之上將軍所帶兵馬足有四五萬之眾,所以守衛夏中並非難事。

  難道宰塚大人覺得上將軍連這點本事都沒有嗎?”

  聽聞此話,顧道遠立時氣的鼻子都歪了,這行軍打仗又不是黃口小兒過家家,分兵守衛哪有那麽容易的。

  兵馬如何調遣,糧草如何分配,各處守備的城池又分布在近千裏的國土之上,哪裏是像鄧子汶說的那般輕鬆。

  況且蜀北郡兵馬還擔負著防範蜀國的任務,哪裏又能全部北調原州。

  正當顧道遠要站起反駁之時,卻見秦公伸手止住兩人談論,言道:

  “兩位愛卿所言皆是良策,但宰塚大人所提之議寡人覺得有些不妥,未開一戰便放棄原州、河西近二十縣城,此舉讓各縣百姓作何想法,會讓天下各國作何想法。

  便照大庶長的意思辦吧。

  不過,守衛汶水事關重大,還是請上將軍親自前往夏中坐陣。

  河西將軍那裏,還請大庶長親自督戰,務必要在戎人進入河西之前光複各縣。”

  隨後,秦公又沉思了片刻,像是下定決心一般又說道:“請右更大人帶兵回京畿協防吧。”

  隨著眾人轟然應“喏”,顧道遠麵色焦急,正要抱拳稟奏之時,卻見一旁張孜彧對他忙使眼色。

  顧道遠皺了皺眉頭,歎息了一聲便再未說話。

  ……

  “混賬。”

  宰塚府中,顧道遠全然沒有了往常笑意盈盈,風輕雲淡的模樣。

  隻見他麵色通紅,拿起手中的茶杯摔在的地上,一旁伺候的幾名婢女也嚇得花容失色,戰戰兢兢不知道該不該上去收拾滿地的碎渣。

  “宰塚息怒,向個杯子撒氣做什麽。”

  張孜彧仍然是一副死人表情,坐在案幾後看著氣的胡須亂顫的顧道遠緩緩說道。

  “今日國君之策,實乃亡國之策,也是我等覆滅之禍,你擋著我做什麽?”

  “宰塚大人說笑了,我哪裏擋你說話了,宰塚大人心明如鏡,又與我何幹。”

  顧道遠見張孜彧耍起了無賴,愣了片刻,突然轉怒為笑,揮揮手讓婢女們上前收拾,自己則緩緩又坐回了案去。

  一旁早有人立刻上前,為顧道遠換了新茶,而顧道遠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後,將茶杯放下說道:

  “司寇大人,雖然今日我所言之策,有讓上將軍借機控製京畿之意,但也

  是目前形式下最好的辦法了。

  將兵力收縮到夏中、河西,雖然丟了一些縣城,但我軍能夠厚積薄發,將戰略主動重新奪到手中,進可攻、退可守。

  但按照鄧子汶之言,戎人不論東擊河西、還是南下原州都會對大秦造成難以估量的後果。

  難道大庶長連這點都看不到嗎?

  空談誤國,空談誤國啊。”

  說到這裏,顧道遠又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樣。

  而張孜彧卻“嗬嗬”一笑,仿佛是聽顧道遠講了一個笑話一樣。

  “你笑什麽?”

  顧道遠見張孜彧在笑,頓時生出些不悅之色,不快的說道。

  “宰塚大人是關心則亂啊。

  你真的相信鄧子汶會不明白你所講的策略才是正途?

  你隻見今日朝堂之上他們君臣痛哭流涕,真以為他們心憂國事?

  宰塚大人,論才幹謀略別說滿朝文武,就連上將軍也不及你,但論識人心數,那我說自己第二,沒人感言自己第一。

  今日他們給你演了一出戲,如果你今日殿上執意要按照自己的意思進諫,那麽秦公正好借此機會除掉你,理由就是忤逆君意。

  他日上將軍如果問罪,國君正好可以借口說他在慌亂氣頭之上,誤殺了忠臣而已。

  你以為上將軍會為你報仇,誅殺國君嗎?”

  講完後,張孜彧斜眼看了看沉思的顧道遠,端起手中的香茗喝了一口。

  顧道遠聽罷,果然一聲冷汗浹背流下。

  回想自己與鄧子汶所辯內容,恰恰是鄧子汶故意說了一些違背兵家大忌的話,去引自己反駁。

  一旦自己上當,先駁鄧子汶,再駁順著鄧子汶所講內容下令的秦公,那麽“氣頭上”的秦公下令殺了自己也並非難事。

  想清楚了這點,他向張孜彧投去了感激的目光。而張孜彧卻又搖了搖頭說道:

  “話雖如此,不過他們這麽做,連我都覺得十分危險,說不定不到半年,河西、原州皆會丟失,到那時無兵無地,國破人亡隻在旦夕。

  他們在依仗什麽呢?”

  聽完張孜彧所言後,顧道遠也思索了許久,這才說道:

  “國君和鄧子汶在賭,賭雍雲祈能夠光複河西郡。

  賭上將軍走後,原州兵馬能夠死守原州的同時也將兵力消耗殆盡,上將軍變成無牙的老虎。

  賭戎人已是強弩之末不再攻擊京畿。

  賭齊國不再攻擊燮玉關,雍欒就能領兵回援京畿。

  到時候,上將軍沒了兵馬,左將軍又已身死,國事便再次由雍家一家獨大。”

  隨著顧道遠緩緩說出,張孜彧有些不可思議般的看著顧道遠。

  而恢複鎮定的顧道遠轉頭看了看張孜彧笑道:

  “我們的這位國君,雖然誌比天高,但未免有些偏激了些

  。”

  說完此話後,他看了看聞言一笑的司寇又說道:

  “賭其他的事情,或許還有所依仗,上將軍派出王敏將軍死守原州,不被戎人攻破也並不是做不到的事情。

  雍雲祈以秦軍精銳收複被叛亂百姓占據的縣城,也不是難事。

  戎人才與左將軍十萬大軍鏖戰,死傷定為慘重,至少三個月內戎軍定無法再次南下。

  唯獨雍欒一旦回援京畿,他雍道成就能肯定,那雍欒沒有了中更和左更大人掣肘,不去把持朝政,不去貪圖國君之位?

  今日觀國君對左更大人之死頗為傷心,還以為這小子還記得上將軍與左將軍輔佐其登基之恩,但沒想到啊。”

  “沒想到?自古伴君如伴虎,不過也別小瞧了他,雍欒一旦回京,如果安心輔佐倒還罷了,不然,恐怕他的結局並不會好。”

  兩人商談頗久後,便由顧道遠向趙之海將今日發生之事寫了一封書信送到原州去了。

  原州那邊。

  其實在方元恒殉國、秦嵐郡淪陷後的第五日,趙之海便得到了這個消息,這比西京來信還要早了數日。

  除了對方元恒身死起了些悲傷之外,趙之海並未陷入恐慌之中。

  因為他是上將軍,大秦全境兵馬的第一統帥。

  趙之海火速下令,命趙之梁立刻率領本部兩萬兵馬東出涇陽,進入夏中郡後駐守汶水。

  到達汶水城其北方的東陽縣後,一邊加強黃水天塹防禦,同時派兵北出,將玉山附近以及秦嵐郡南逃的兵士百姓收攏起來。

  他知道,數十萬人的大戰,即便是全軍潰敗,那也定會有許多未死的兵士南逃,這些人與其坐看被戎人擄走加入戎軍,還不如及時救回來,編入守衛夏中郡的大軍之中。

  而從秦嵐郡南逃的百姓則可以填充夏中郡因為叛亂而喪失人口頗多的縣城,例如鷺州、林孜、別苑等地。

  同時,趙之海還下令讓吳猛、王敏以及原州各縣做好南撤準備,等西京令來之後,退向蜀北、夏中各縣。

  做好這些安排後,趙之海這才一個人默默地坐在自己的府中,緬懷起那個與自己鬥了二十年,又相互幫了二十年的左更方元恒。

  十日後,原州府收到了西京軍令,命趙之海分兵回援夏中郡,但也要確保原州各縣安全,不許放棄原州。

  趙之海拿著這封蓋著國君印鑒的書信,仿佛不太敢相信這是真的似的,看了一遍又一遍。

  “顧道遠、張孜彧,你二人在做什麽。

  這般置於數萬大軍和數十萬百姓生死於不顧的命令你們二人都能聽之任之?”

  暴怒之下,趙之海就在心中將顧、張二人罵了個狗血淋頭。

  但隨後,當他收到顧道遠的私信後,便明白了所有的事情。

  按壓住心中的憤怒,趙之海在一番利弊權衡之後,便向王敏、吳猛下達了率軍回到原州的命令。

  他知道,唯有將所有軍隊合兵一處,才能勉強抵擋住戎人從西,北兩麵發動的攻擊。

  而他自己也在十日後,領兵一萬去了夏中郡。

  臨走之前,他向自己任命的統領原州兵事的王敏反複叮囑,一旦戎兵勢大,戰事不利,則切記不要硬拚,而是及時退向蜀北郡,憑借蜀北山多關險的地勢,抵抗戎人攻擊。

  無論秦公和鄧子汶對趙之海的信心有多大,此時的趙之海卻對在原州各處抵禦戎人一點兒信心都沒有。

  趙之海覺得,秦公此令扼殺了原本可以將百姓遷移到夏中、蜀北的良機。

  數十萬百姓恐怕將要就此拱手送給異國戎人。

  所以,在快要跨過原州、夏中交接處的趙之海突然下馬,在一萬秦軍的注視之下,向著原州方向拜了又拜。

  五日後,趙之海來到了汶水城。

  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十餘日前先期抵達汶水的趙之梁按照他的部署,向北派出兵力接應北方逃回的兵士、百姓後,這段時日竟然隻收攏了一萬多兵士和不到一萬的百姓。

  這一萬多兵士中,絕大多數是夏中郡春季時派往秦嵐郡的援軍,這才半年不到的時間,這些援軍們便又逃回了夏中。

  加上年初夏中郡招募的三萬兵馬和趙之梁帶去的兩萬兵士,以及地方兵馬,趙之海在汶水城北的黃水一線,便擁有了近九萬的人馬。

  但趙之海同時也發現,這些地方駐守的三萬新兵幾乎毫無戰鬥力,不然也不會在孟春之變時盡數逃到汶水,坐視夏中數縣淪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