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前夜
作者:樗木      更新:2020-04-22 12:36      字數:3613
  蕭關城頭,趙之海與王敏二人站在關樓眺望,隻見關外來臨的戎人已經開始紮起了營寨。

  與前次雍雲祈、方恒心守衛蕭關不同,今次戎人聲勢浩大,從城頭望去,四麵均是戎人的隊列,密密麻麻一望無垠。

  看著趙之海麵色凝重的望著遠方,王敏恭敬的對趙之海說道:“上將軍,可是在思謀守城之策?”

  趙之海側目看了看王敏,並未回答他的問題,隻是言道:“王將軍,你覺得蕭關可還能堅守?”

  王敏搖搖頭苦笑道:“上將軍,蕭關已不可守。

  但目前戎人已占據銀岩溝退路,突圍亦不可取。

  況且戎人勢大,也不可與之出城相抗。

  唯有依靠城堅牆固據守,但我關內糧草不足,不能久持。

  末將以為,可派遣將領去原州調集援兵,力圖重新打通馳道,運糧至此,方能有所轉機,到時堅守還是突圍亦或者決戰均可。

  如若不能打通馳道,縱然受挫,也能牽製戎人兵力,減緩蕭關壓力,到時也可再圖突圍之事。”

  趙之海本就不是愚鈍之人,相反的,他卻是位懂得進退的人。

  麵對目下所遇到的前所未有之局麵,他也知道在全城無糧,援軍無法到達的情況下蕭關根本就無法堅守,隻會成為戎人圍點打援的棋子。

  目前擺在他麵前的唯一之計,就是需要找到如何能夠在戎人大軍包圍下全身而退的方法。

  趙之海內心裏有些鬱悶。

  五百多年來,蕭關之所以能夠屢次抵擋戎人侵襲,一是雄關當道,關內兵士糧草充裕。

  二是原州諸縣守備森嚴,在隨時能提供給蕭關以支援的基礎之下,還能對繞過蕭關進入內地的戎人層層抗擊,有效消耗戎人兵力。

  三是以往的侵關,戎人目的在於略財奪物,幾乎不在乎城池得失,往往盡自己最大的力量掠奪完牲畜後就會打道回府。

  所以曆次抗擊均能成功禦敵。

  但今次則大為不同,一來戎人提前侵關,而蕭關、原州兵力準備不足。

  二來原州各縣守備空虛,軍備糜爛,更有吃空餉的現象,造成各縣自保尚且不足,又何談調兵援蕭。

  三來南須彌四關被破,造成原州腹背受敵,各縣更需加強防備,所以在趙之海領兵到原州後,立刻分散了兵力。

  四來雍雲祈、方恒心丟失蕭關,讓戎人奪取囤積在蕭關的大批糧草,不僅讓戎兵有了持久作戰的能力,也讓趙之海中了絕戶空城計,這才是造成局勢大壞的根本。

  聽完王敏之言後,趙之海又思考許久,這才點頭道:“原本我想乘著戎人立足未穩之時上前決戰,讓百姓和民夫從丘陵小道找尋出路。但我見戎人建營時各營寨互為犄角,頗具兵法。恐怕這時決戰

  也討不得好來。”

  說到這裏,趙之海微微搖了搖頭,仿佛還在思考著其他辦法,片刻後終是一副下定決心的模樣,說道:“也罷,你覺得誰去原州搬兵合適?”

  王敏正等著趙之海問詢,見他話音剛落立刻抱拳言道:“末將願往。”

  趙之海見他答的決絕,自己卻顯得有些猶豫了。

  “王將軍可知此去原州,不僅路途凶險,即使闖過戎人守備的丘陵地帶,領兵再來時還要與戎人大軍周旋,可謂九死一生。不然,派別人去吧。”

  “上將軍,末將雖然愚鈍,但也不願再讓上將軍蒙羞,此策為我所提,自然唯我所能為,敏隻求上將軍成全。”

  說完王敏單膝跪地,以示其誌。

  趙之海看了看王敏,不再言語,半晌後向著他微微躬身一拜。

  王敏再不多言,珍重向趙之海躬身回禮,當即起身而去。

  王敏走後,趙之海默默的看著遠處城外連綿的營盤,一動不動,一直從上午看到了下午,再從下午看到了遠處燈火通明。

  之後的數日,戎人團團圍困住了蕭關。他們見守軍堅守城池不出,每日就不停的在各門外耀武揚威,呼喝罵陣,日出而來,日落而走。

  而蕭關城內,趙之海則嚴令各軍務必守好關門,不得擅自出城迎戰。

  方恒心的覆轍趙之海並不想再次嚐試,那城中的近四萬百姓保不齊哪些會是戎人的叛軍裝扮,他又哪敢清剿出城迎戰。

  目前蕭關城內共有百姓三萬九千人,軍士四萬一千人,從原州征調押運糧草而被困蕭關的民夫約有一萬人。

  雖然人數不少,但關鍵在於蕭關內的糧草卻所剩不多了。

  趙之海下令將原本不多的糧草由趙之棟集中看管,每日定額分發。

  當初運來可供七萬人食用一月的糧草被鍾旭分走一些,這十多日來又用去一些,所剩的糧草隻能維持大軍和百姓三日所需了。

  距離王敏離開蕭關已經過了九日,如果順利,想來援軍已經快要抵達銀岩溝馳道。那麽,近幾日就是決定蕭關大軍成敗的關鍵時刻了。

  和往日一樣,趙之海依舊站在蕭關城頭向東眺望。他當然已經明白戎人圍住蕭關並不攻城的目的。

  他們當初施下空城之計,留下食不果腹的百姓,不就是想要拖垮秦兵,餓死守軍,以逸待勞嗎。

  現下目的已經達成,又怎會貿然攻城,平添傷亡,去做不智之舉。

  但這兩日,趙之海手下的將士們卻大多已經按捺不住,多次向副將趙之棟要求出戰。

  看到每日所分發的飯食越來越少,蕭關城內的秦軍從上到下都已明白了目前的處境,沒有人願意坐以待斃,但他們每次提出的請戰要求都被趙之棟言辭斥責。

  終

  於,在這日中午的飯食中,幾位校尉軍侯發現了馬肉,頓時大吃一驚,明白城中已經開始殺馬了,這就意味著糧草已經斷絕,死亡就在眼前。

  這些校尉軍侯立刻找到了趙之棟,要求麵見上將軍,請求出戰。

  麵對趙之棟的嗬責,他們依然不為所動,執意要求出戰。眼看彈壓不住,趙之棟隻好答應領著他們去見趙之海,並將訴求轉告。

  趙之海聽聞軍士所求,竟然出乎趙之棟意料之外的答應了下來,他讓趙之棟告訴軍士們,讓他們做好準備,近日即將要展開一場關乎生死的大戰。

  兩日後的清晨。

  蕭關城內的所有兵士都接到了軍令,命全軍做好出擊準備。同時,將城內民夫百姓武裝起來,分發下武器。

  當一切準備妥當,趙之海親自領兵從四門傾巢而出,向著戎人營寨殺將過去。

  他將民夫百姓安排在兵士後一同帶出關城。

  那些民夫也多是服過兵役之人,拿上兵器後自然就知這是要讓他們上陣殺敵。

  對於民夫而言,這幾日關內情形他們也都看在眼裏,知道留下橫豎是個死,也是紛紛激起了凶性,跟著兵士往關門外殺去。

  但那些城中百姓卻並非軍伍中人,四萬老幼婦孺出了關門,看見滿目持穿兵甲之人殺聲震天早就沒有了注意,他們連害怕也顧不得隻是跟著人流向前跑去。

  昨日下午,趙之海在城上觀察發現,本該圍城的部分戎人兵士突然匆匆離營向東開拔離去,雖然為了迷惑蕭關守軍並未拔寨,但趙之海老於兵事,一看就知道,定是王敏援軍已到。

  與趙之海所料無異,戎人前日調兵確實是因為王敏帶著援兵已經抵達了銀岩溝馳道東側。

  而且一經抵達,王敏就下令全軍攻擊銀岩溝東側南北兩高地。但戎人在此地經營十數日,在鍾旭所建營寨基礎上又加以加固,這讓王敏大軍的攻擊較之當初困難許多。

  但王敏救主心切,且在兵力多於當地戎人數倍之下,不計兵士生死狂攻高地,直到當日日落時分,北側高地終於被王敏拿下。

  但王敏也看到了,戎人的援兵也已經抵達南側高地,兩軍就隔著馳道對峙起來。

  六日前,王敏和親兵曆經千辛萬苦穿越丘陵小道,回到了原州後,驚喜的發現原州兵力已從三萬五千人增加到了六萬人。

  原來是介鴛早在鍾旭拿下銀岩溝馳道時就已經敏銳的察覺到,此番蕭關作戰秦國已在戰略上陷入了被動。

  為了增加機動兵力數目,他下令緊急招募原州及五縣更卒,所以在短短十日不到的時間裏,僅原州城就增募得兵士一萬五千人,其餘各縣則招募兵士三千至五千不等。

  這些新兵大多數為服過更役的青壯年,

  也不需要進行操練,發給武器就能戰鬥。若不是前些十日還有一萬人做了民夫,跟隨趙之海去了蕭關,那這次招募三萬士卒也不是難事。

  但這已經是原州府的極限了,如此窮兵黷武恐怕今年原州的秋麥都沒有勞力去收割了。若是戰事不止,那麽秋冬過後,原州城恐怕要多些乞丐了。

  王敏來原州前不久,介鴛就接到蕭關信使軍報,說上將軍被困蕭關,請求西京救援。介鴛得信後嚇了一大跳,連忙安排驛馬加急將軍報發往西京。

  同時,他調令原州城中幾位校尉,商討救援蕭關之事。最終,介鴛決定由原州校尉鮮於瓊領兵三萬救援蕭關。

  同時,他又向正與戎人在須彌四關鏖戰的趙之梁發去軍報,告知目前蕭關軍情緊急,需要調用其餘五縣各兩千兵馬入駐原州,作為機動兵隊使用。

  當王敏來到原州,在總製府見到介鴛說明來意之後,介鴛立刻改變計劃,將三萬援軍盡數交由王敏帶隊指揮。

  由於出征之事早已安排妥當,王敏當日就領著三萬大軍向蕭關進發,同時征發民夫五千人,攜帶大軍糧草。

  當第六日到達銀岩溝馳道口時,王敏也未下令休息,就讓全軍輪番攻擊南北兩側高地,終於在日落之前攻下了北營高地。

  但天色漸晚,且戎人援兵又至,他知道無法再戰,隻好下令全軍修整,將民夫糧草置於中軍並派出今日沒有參加戰鬥的兵士占領了附近數個相連的高地,囤水建寨,強化防衛。

  然而王敏並不知道的是,他在設法攻擊高地,打通馳道的時候,此時的蕭關卻已經變為了一座空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