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進軍蕭關
作者:樗木      更新:2020-04-22 12:36      字數:3711
  第二日一早,原州城內十萬民眾紛紛走出了崇姚門,沿著原州和蕭關的馳道一路朝西分立在道路兩旁,送別七萬子弟兵手持著玄武大旗浩浩蕩蕩的開赴蕭關。

  百姓們將手中的熱水、煮好的雞蛋、烙好的麵餅紛紛塞給出征的將士,這讓大多是秦嵐郡籍貫的秦兵熱淚滾滾。

  領隊的將軍們並沒有阻止這樣的事情發生,畢竟每一碗水、每一張餅、每一個雞蛋都飽含著百姓們的殷切希望。

  他們盼望著自己這些軍士們能夠擊退戎人,讓那些傳說中會吃人的戎狄莫要來侵占家園。

  還有一些百姓,則是這一個月來死亡失蹤兵士的家屬,畢竟自從開戰伊始就已經有四萬兵士或傷或死或下落不明。

  這四萬將士中有很多本就是原州城的子弟,他們的子女帶著孝,他們的父母滿頭白發,沿著馳道跪了長長的一路。

  兵士們自然明白,跪在地上的百姓是想讓他們為自己的親人報仇雪恨。

  默默十餘裏路,七萬將士整整走了半日,當道路兩側再沒有了百姓,他們心裏沉痛的壓力才稍微有了一絲的減少。

  但沒有減少的,卻是滿腔的憤恨和複仇的怒火。

  而原州城內的百姓,則始終站在馳道兩旁,等到再也看不到一兵一馬時,也久久不願離去。

  ......

  二百四十裏路,七萬大軍如果全速進軍,大約也就四日即可走完。

  但戎人布防及蕭關的情況暫且並不明朗,所以直到第五日,趙之海等人才到了蕭關以東四十裏處安營紮寨。

  修整一夜後,次日中軍賬內趙之海仔細的看著蕭關山川軍圖,而趙之棟、王敏、鍾旭三人則站在他的左右,也隨著趙之海的目光在軍圖上細致的查看著什麽。

  其實這張軍圖,三人這些時日都已經爛熟於心了,但看著主將如此慎重,三人也不得不陪著趙之海一同觀察。

  這時,三人已經注意到了趙之海慎而又慎的關注焦點,蕭關城東十七裏處的銀岩溝。

  趙之海仔細觀察了大約一刻鍾時間,這才抬起了頭對著三人問道:“你們怎麽看。”

  火爆性格的鍾旭立刻言道:“上將軍,斥候已經來報,說蕭關以東並未見戎人大隊人馬,隻是一路會遇到些戎人的探子。”

  王敏皺了皺眉,打斷鍾旭的話道:“鍾將軍,斥候這幾日與戎人的探子互有攻守,損傷較大,並未能深入探查到馳道左右縱深的情況,目前我們得知的僅是馳道上並未有戎人大隊人馬攔截我軍。

  而蕭關以東和馳道南北縱深有沒有戎人大隊人馬,這兩者之間是截然不同的概念不可不慎重考慮。

  上將軍,從我大營到蕭關中間僅有銀岩溝左右幾十裏丘陵密布,而馳道穿過銀岩溝也

  有六裏路程,我恐怕戎人會在此設伏。”

  趙之海點了點頭,看向趙之棟說道:“六弟,你以為如何?”

  趙之棟是趙之海的堂弟,在直係族人中排行第六,他和裨將軍趙之梁是親兄弟,趙之梁排行第七。

  這二人雖然與趙之海並非一母同胞,但趙之海在家族眾人中卻是最喜歡也最看好這兄弟二人。趙之棟老成持重,趙之梁勇武過人,都是趙之海這幾年縱橫朝野的左膀右臂。

  趙之棟見趙之海向自己詢問,立刻鄭聲對趙之海言道:“設不設伏,去看看就知道了。”

  趙之海聞言笑了笑,也是深以為然。與其在這裏閉門造車,不如親自去看看那裏的情況再行定奪。

  趙之海隨即派趙之棟領兵五千,探查銀岩溝情況,趙之棟二話不說立刻領命離去。

  半日後,兵士傳來了趙之棟的消息,說那銀岩溝及其兩側並未發現戎人大軍的身影。

  趙之海聽後馬上傳令,命趙之棟兵馬占據銀岩溝各處高地,全軍拔營務必於日落前火速通過銀岩溝。

  眾將士齊聲應“喏”,六萬大軍即向著銀岩溝方向急速行軍。

  兩個時辰後,趙之海和趙之棟兩人站在銀岩溝一處高地上,靜靜的看著腳下數萬兵士行軍穿過銀岩溝。

  “看來,是我多慮了。”

  趙之海終於放下了心,鬆了口氣。

  但多慮總是好過少謀,這倒讓趙之海隱隱對戎人的指揮者有些看輕,

  先前他總是以為戎人這次侵關能取得如此重大的戰果,那指揮者定是一位厲害的人物。

  可哪裏曾想,他卻連這天賜險地也不利用,就這麽放自己的人馬絲毫無礙的通過。

  要知道,這可是圍堵蕭關以東人馬唯一也是最佳的伏擊地點,要是換做自己,怎麽也不會浪費此等天塹的。

  待到天黑入幕之前,最後一批隨軍更夫也已經全部穿過了銀岩溝。

  大軍在蕭關城東十裏處紮下了營寨。

  眼看一切都十分順利,但中軍賬內的趙之海卻感到有些奇怪。

  此番行軍戎人不僅沒有加以阻攔,而且竟然什麽也沒有做,秦軍連日來的行軍順利的讓人有些詫異。

  隻是趙之海發現,這幾日行軍時戎人的探馬不斷的在遠處探查自己大軍的動向,自己派人追趕時,他們就遠遠離去,過一段時辰又會從別處竄出一些探馬來。

  雖然內心裏始終覺得有些奇怪,但到底是七萬大軍壓城,趙之海反複思考並沒有覺得哪裏出了紕漏,隻是下令各軍增派斥候觀察戎人動向,各兵營加派營房守備,也就沒有再做些別的什麽安排了。

  相距十裏的雙方,此時都處於對方的眼皮子底下,也很難再做出什麽出其不意的舉動了。

  第二日清晨,趙

  之海喚來趙之棟和王敏,鍾旭三人一同商討即將展開的大戰。

  如何排兵布陣,如何出其不意,趙之海將昨夜一夜未眠想到的種種措施拿出來與三人不斷的推演。

  在原州時,他除了向雍雲祈了解戎人戰法外,也對逃回來的其他原衛戍蕭關的大小將領有過詢問,

  針對戎人戰術,他也想到了一些措施和應對方法,這段時日也是與三人商討過多次。

  但今日就將展開大戰,所以趙之海覺得還是需要在仔細研究一番的,以免哪裏出現了紕漏。

  四人商議良久,最終定下由鍾旭做先鋒,趙之海中軍指揮,趙之棟與王敏位於左右互為犄角的戰術,這與戎人的傳統軍陣戰術頗為相似,但不同處在於對相克兵種的陣形安排等細節方麵的差異。

  一切準備就緒後,中軍響起三通戰鼓之聲,七萬大軍如同黑色的烏雲一般湧向蕭關。

  已經陷落近二十日的蕭關城依然巍峨的聳立在清水川上,雖然換了主人,但那座熟悉的關城仍舊是七萬秦兵將士心中的圖騰。

  每個人心中都堅信,用不了多久,這座雄關將會重新回到大秦的懷抱。

  大軍在蕭關城外三裏處停下,在鼓聲中井然有序的列成戰陣,趙之海在臨時搭建起來的中軍玄武旗下的將台上向蕭關城冷眼看去。

  蕭關城頭飄揚著無數麵由獸皮縫製的旗幟,那旗幟上一輪燃燒的太陽散發出熊熊火焰。

  關城之上,密密麻麻的戎人兵士手持著各種兵器,站在每一個垛口的前方看著關城外麵。

  雖然看不清他們的麵孔,但趙之海能夠感受的到一股肅殺之氣籠罩著整座蕭關。

  秦兵開始列陣後不到片刻的功夫,蕭關那邊也是城門洞開,從城中不斷湧出了戎兵。

  趙之海定睛觀察著戎兵列陣,果然見他們與自己所料的不差,也排出左右中後四個軍陣。

  半個時辰左右,趙之海見秦兵列陣已畢,就下令先鋒出擊。

  鍾旭早就等的不耐煩了,見趙之海下令,立刻帶著前鋒萬人迅速向蕭關城壓了過去。

  短短千步距離,八千步卒整齊劃一的向蕭關走來。

  先鋒隊列兩側各一千騎兵也各從兩側向前方快速奔去。

  按照預先製定的戰法,這騎兵是要在步兵抵達前快速略過戎人兩側軍陣,用弓箭阻礙戎人陣列完成。然後再用步兵衝擊戎人最為混亂的那部分陣列的。

  這就是趙之海的戰法,如同他的性格一樣,主動而為,製造戰機並窺其短處,一旦發現了機會就務求一擊致命。

  蕭關城下的戎兵顯然還未曾排好隊列,麵對已經快要跑到近前來的秦人騎兵,眾人臉上紛紛露出了焦急與驚慌。

  城門裏還在不斷的湧出兵士,而已經列陣

  完畢的兵士們卻發現自己的身後陣列依然空空蕩蕩。

  秦國的二千鐵騎已從側翼呼嘯而至,戎人的弓箭手開始稀稀拉拉向著騎兵射起箭來。

  他們擔心這些騎兵會再像以前蕭關的那支騎兵一樣衝入陣中,畢竟玄甲騎給他們造成的陰影過於巨大。

  好在這滿天下的玄甲騎也隻有不到萬人,雖然蕭關城下的戎人並不知道此點,但當他們看到秦國騎兵蜂擁而至還是亂了起來,

  更有甚者竟然看見秦國騎兵便脫離了隊伍,呲著牙齒舉起大棒向對手衝去。

  “蠻夷之輩。”

  趙之海站在中軍將台上將這一切都看的清清楚楚。

  他不禁麵露輕蔑之色,看著那些衝出陣列的戎兵被秦國騎兵不斷擊殺,心中又聯想到銀岩溝一事頓時輕蔑更甚。

  這時,他倒是有些奇怪為何方恒心會丟掉蕭關,還把命搭到了這裏。

  難道是方恒心已老就不會打仗了麽?

  想想曾經那位領著數千玄甲騎在齊國五萬大軍中反反複複衝殺如入無人之境的將軍,趙之海不禁搖了搖頭。

  不過,此刻的他卻又想起另外一些人,叛軍。

  既然方恒心不可能因為年老而不堪一戰,那定是叛軍的出其不意才造成方恒心的兵敗身死。

  顯然,雍雲祈在此事上並沒有欺騙自己。

  不果此刻趙之海倒是不怎麽擔心叛軍的出現,因為據雍雲祈所講,他已經斬殺了四千叛軍,那一顆顆頭顱可是真的摻不了假。

  所以趙之海相信,戎人那邊的叛軍已經不多了,不然出城迎戰的怎會盡是戎人,他不相信這些戎人會把叛軍當做上賓保護起來。

  由此他對奪回蕭關更加充滿了信心。

  戰鬥進行的異常順利,還未等步兵到達,那些戎人陣腳就已經被騎兵射的大亂。

  隻是悍勇的戎人並沒有退卻,反而紛紛提起武器,亂糟糟的向秦兵步陣殺將而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