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3 那個不成材的知青回來了(81)
作者:少年邊翁      更新:2020-04-20 11:03      字數:4426
  進來的人,除開陶家人,赫然還有昨晚一早就離開了的蔣家的兩位表哥在。

  最後跟進來的,還有好久不見的武展俊。

  原來,昨日雲裳之所以會安排大家上山,一來是為了給這個新年,豐富下餐桌上的吃食,二來也是最重要的,武展俊一直在各種找她、求她,讓她一定要再上一次大後山,給他弄點野味,隻要是肉就行。

  現在過年了,所有人的手裏都有錢,可肉票有限,供銷社裏也是限量供應,武展俊的那些“客戶”,一個個都嗷嗷待哺,見天地就催促他多弄點貨。

  但現在大冬天的,便是再資深的老獵人,一般都不敢輕易上山。

  可,雲裳就不同,武展俊可是知道的,那大後山對她來說,就跟自家後院似的。別人上山都是擔心自己的安全問題,她倒好,上山,遭殃的都是動物們。

  求了好幾次之後,雲裳就鬆口了,但那段時間,上山的村民太多了,他們非常不方便行動。

  終於快到年三十的時候,一場鋪天蓋地的大雪之後,大隊長在村子裏通知大家,盡量不要上山,慢慢地,上山的人才跟著少了。

  年三十的前麵兩三天,整整一天,也沒個人再到後山來,雲裳才終於定下了二十九上山的計劃,並通知到了蔣家兩兄弟。

  昨天,那真的是一個大豐收的日子。

  昨晚上所有人一起,終於將東西整理了一個大概,分出了要給武展俊送去的部分後,今天一大早,大家就起身,摸黑走了那條村民很少選擇的路,將東西給武展俊送到了約定見麵的地方。

  隻是因為天黑,路也不好走,蔣荷花擔心出事,不許大家走得太快,索性就分成了兩次送東西:一次先大家集中把東西放到了半路上一個比較隱秘的地方,留著一人看守,剩下的人繼續回家搬東西,搬完之後,大家再又從那個地方繼續搬,螞蟻搬家似的,最終在天都亮了的時候,才終於將東西都搬到了跟武展俊約定的地方。

  雖然浪費的時間比之前多了不少,可一路上沒一個人出事,就是最好的結果了。

  武展俊這一次倒是很有經驗了,準備了兩輛驢車過來拉,依舊跟上次一樣,雲裳也給他準備了刺鼻的草藥覆蓋在上麵,遮蓋血腥味。

  交接完之後,讓大家都沒想到的是,武展俊竟然自己不跟車回去,反而跟著陶家的人來了大季屯,說是要蹭個早飯跟午飯再走。

  這一段時間,武展俊是經常到陶家來蹭飯吃的,陶家的人早就習慣了,大家就一起有說有笑地回來了。

  吃完了早飯,大季屯這邊的人,是有年三十給祖宗上墳的習俗,一般都是上午進行。

  所以人也就分成了兩撥,一撥是不去的,比如武展俊顧山等人,還有兩位懷孕的孕婦,就在家裏等著;一撥要去的,收拾一番就出發了。

  雲裳在去的那一撥裏。

  這一次去了長河市回來,關於婚約的問題,她已經告訴了蔣荷花,關於她跟陶杏兒的關係,也就正式確定了下來。

  不過,關係雖然確認了一下,兩人卻未有進一步的發展。

  作為遲早要離開的人,尤其自己芯子還是個女人,雲裳肯定也不能跟陶杏兒有進一步的發展,所以她把婚約的誓言,定在了陶杏兒十八歲成年的生日。

  今年顧雲朝十七歲,陶杏兒小他半年,也就是說,等到陶杏兒滿十八歲,還有一年半的時間,而最多一年,雲裳應該就會離開這個世界,被天道抹去存在痕跡,也不用陶杏兒經曆失戀的痛苦了。

  對於雲裳的這個說法,陶家從上到下都是非常高興的。

  在上墳的過程中,蔣家趙家跟王家的人,陸陸續續到了陶家。

  今年,陶家的生活條件是越來越好了,在陶連海的建議下,幾個月之前,陶家還擴大了一下家裏的住房麵積,多修了幾間屋子。正好就這一次,讓幾家的人全部都到陶家來過除夕夜,大團圓。

  當然,被褥這種就稍微緊張了,所以蔣家趙家王家來的時候,都帶了被褥來。

  等上墳回來,陶家的院子裏,熱鬧得就跟菜市場差不多。

  這麽多的人,做飯可是一項大工程。

  所幸,現在陶家最不缺的就是人手了。

  早些天決定了要四家人一起過除夕的時候,陶家的人就在開始為這一天做準備了。

  比如,大年三十中午這一頓,他們就打算簡單而精致雲裳的原話一些,做麵條。

  這個年代,能吃上麵條,那可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幾乎談得上是奢侈了,但麵條煮起來又非常簡單快捷,拿來待客,尤其是這麽多的客人,是最適合不過的了。

  陶家依舊在院子裏弄了幾個簡易的灶台,依舊還是去別家借了鍋來,幾個灶台同時開火,當鍋裏的水沸騰起來的時候,麵條被放了下去。

  麵條剛下去,一股濃鬱的香味就從陶家的灶房裏傳了出來。

  現在灶房裏,主廚的人,是雲裳。

  她用兩個鍋,一個鍋煸肉煸油,炒出來作為麵條裏的臊子,而這讓人眼饞嘴饞的香味,就是從這一口鍋裏發出來的;至於另外一口鍋,那味道也是不遑多讓那是昨天就已經熬好了的高湯,這會兒已經被紅火燒得不斷地咕咕響。

  陶杏兒在給雲裳幫手,見高湯熬熱了,就將鍋從灶台裏取下,又重新換了一口新的鍋上麵,將早就清洗幹淨的白菜,丟了進去。

  外麵的院子裏,也有一個灶台再同步地煮菜。

  白菜是最先好的。

  陶杏兒跟顧山劉德三人一起,按照雲裳的要求,將家裏所有的碗,包括借來的以及蔣家趙家王家自行帶來的,全部一字型鋪開,一個負責將分菜,將熟了的白菜,全部夾起來,放到了碗底;一個就將鋪好了白菜的碗端到高湯的鍋邊上;剩下那個就負責舀上小半勺高湯淋在白菜葉子上麵。

  不一會兒,各個灶台的麵好了,大家就去端了淋了高湯的碗過來,添上白白的、光是看著就讓人吞咽口水的寬麵條,然後再舀上一湯勺的麵湯,誰餓了誰就先領。

  領了麵的人,就鑽進到了灶房裏麵。

  這時候,炒了滿滿兩鍋的肉臊子已經出鍋了,滿滿的幾個大盆放在灶台上,看著就讓人食欲大振。

  守在這臊子麵前的人,正是陶家有著絕對權威,甚至在幾個家庭裏麵都有一定的話語權的蔣荷花。

  她也不分來的人是誰,反正就一個湯勺,每個人過來,都是滿滿的一大臊下去,肉多、油也多,淋在白乎乎的白麵上,油滋滋的發光,每個過來的人,都會忍不住吞下口水。

  就連蔣荷花自己,都悄悄吞咽了好幾口。

  領了肉臊子可還沒完。

  炒完了臊子的雲裳,這會兒再次忙碌上了,鍋裏加油,就是四五個雞蛋同時下鍋。

  第一個人進來的時候,煎雞蛋已經熟了,因為實在是沒家樣放了,雲裳索性就直接用飯鏟,鏟起一個來,放到了那人的碗裏自從,整個煮麵的環節才算是全部結束了。

  那人剛轉身,還沒離開廚房呢,就又有人端著麵進來了。

  也是同樣的流程,蔣荷花負責舀臊子,雲裳負責給煎蛋。

  而每給一個煎蛋,雲裳就會表演一次單手打蛋,可把被安排了燒火的陶連文給看得眼熱。

  “小顧,你這動作也太帥了。”他發自內心地誇獎,又要打蛋又要煎蛋,還要負責給大家添煎蛋,之前大家在討論分工的時候,陶連文就覺得雲裳負責的太多了,很容易手忙腳亂,雲裳說她足以應付。那時候,陶連文還以為她就是吹牛,想要在陶杏兒麵前裝威風,現在他才算是徹底地明白了,人家這是實力說話。

  “是啊,竟然一點都不亂。”蔣荷花也感歎,雲裳就在她身邊,她可是比任何人都知道她的厲害。

  最關鍵的是,她的動作絲毫不顯亂,反而有種,蔣荷花想了一下,應該是可以用“特別好看”來形容。

  本來之前她還擔心雲裳趕不上,想著趕不上也無所謂,這都是自己人,稍微等一下不礙事,結果現在才發現,雲裳根本不需要她等。甚至她煎蛋的速度比人的速度還快,現在鍋邊上,已經有兩三個熟了的煎蛋在等著自己的“主人”了。

  當放在灶房邊上的籃子裏的雞蛋,隻剩下不到十個的時候,大家終於鬆了一口氣。

  好幾十口人的飯,便是隻是簡單的煮麵條,那也是相當不容易的。

  最後吃飯的,才是雲裳蔣荷花他們。

  麵這東西放久了會坨,大家也都是實在親戚,不興那些虛的,所以領到麵的人,一早就開始吃了起來,這會兒先前的一些人,都已經吃完了。

  不過,大部分的人還都在吃著,雲裳等人端著自己的飯碗,也加入到了吃麵的隊伍裏來,一時之間,整個陶家的院子裏,都是索麵條的索索聲。

  先前吃完的人,就有人自覺地開始去收拾鍋碗了。

  雲裳他們吃完了之後,鍋碗也收拾得差不多了。

  如果是以往的話,這時候,其實就該大家坐下來聊一聊天,閑話家常了,但今天不一樣,這是大年三十,晚上是除夕,是一年裏麵最應該吃好享受好的日子。

  而為了讓晚上的年夜飯能夠豐富,也抱著多一點準備時間,大家可以慢慢地來,剛放下碗筷的陶家人,就開始為了晚上做準備工作了。

  人還是進行了分工。

  少幾個人,去收拾房間鋪床,看一下晚上的睡覺安排有沒有問題;剩下的人,則是全部用到了晚餐的製作中:有摘菜組;有燒水組;有洗菜組;有切菜組;有和麵組、剁肉組……

  當然還有小朋友們獨享的玩耍組以及孕婦的旁觀組。

  分工之後,大家就按照各自的分組,忙活了起來。

  其實說是忙活,也不忙,大家也都是有說有笑地慢慢來。

  雲裳沒有組別,蔣荷花分布了一個重要的任務給她“協調”。

  通過這一次的事,蔣荷花是充分地體會到了人多時候協調跟指揮的重要性,為了避免大家忙起來,相互銜接不上,蔣荷花就讓雲裳來負責。

  先前的煮麵流程那麽順利,也都是雲裳出的主意,所以蔣荷花對她比對自己的兒子女兒們還信任。

  而雲裳也果然沒有讓她失望,那麽多的菜要準備,換了任何一個人都要昏頭了,可雲裳卻在很快時間裏,給出了一個先後的章程:比如她給了洗菜組一個洗菜的順序,其中擺在第一位的,就是韭菜。

  當時,洗菜組的陶連文就問了:“怎麽第一個是韭菜?”

  “因為要包餃子,韭菜沒準備好,包餃子那一組開不了工。”

  “那怎麽第二個是骨頭,這玩意不影響誰啊?”

  “要熬高湯,需要的時間比較久,先洗好,就可以熬上了。”

  這兩個問題一問,陶連文衝著雲裳比了一個大拇指,果然厲害,他是真的沒有想到那麽多、那麽遠。

  其他的人,也因為這兩問兩答,紛紛露出了對雲裳的欽佩目光。

  這下雲裳的工作開展得尤其順利了。

  一邊負責協調,雲裳還一邊兼任了餃子餡料的搭配。

  這工作是顧山跟劉德在負責,但這兩人吧,經驗有限,最終主要還是全靠著雲裳的指揮安排,將餡料給做了出來。

  中間趙老實帶著朱小紅來了一趟。

  雲裳檢查了一番,因為受冷又受熱,朱小紅的病情比早上嚴重了一些,可小姑娘的神色,雙眼中都透露出了高興來,她也就沒說什麽掃興的話,隻安慰有些不放心的趙老實,朱小紅沒什麽大問題,隻要回去喝上一次她給的藥,再悶頭大睡一覺,一個下午的時間,她就能恢複七八成了。

  剩下的,就算是不喝藥,憑著她自己身體的康複力,自己都會完全康複。

  雲裳的這一番話,算是徹底安下了趙老實的心,他離開之前,還送了自己買的糖塊給陶家。

  那糖塊的數量,竟然還包含了趙家王家跟蔣家的小孩子們,這對趙家來說,可是大手筆了。

  不過,這小半年來,陶家,尤其是陶連海對他家的幫助巨大,這也是他的一番心意,陶國強推拒了兩次後,就收下了。

  當然,他們也沒讓趙老實空手回去,後山上弄到的冬梨,陶國強也拿了幾個給趙老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