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佛統之爭
作者:浮沉仙人      更新:2020-04-20 05:44      字數:3732
  司馬元抬眼看去,小和尚唇紅齒白、俊秀天成,年僅十五、六歲。

  他對著司馬元咧嘴一笑,言道:“小僧神秀,見過這位小施主。”

  來人是神僧師弟,司馬元自是以禮相待,笑著點頭道:“貧道司馬元,見過小師傅。”

  神秀小和尚羞赧著臉,連連擺手道:“小施主客氣”。

  司馬元收了念珠之後,看了眼苦行僧。

  胖僧含笑致意,“小友放心,今次回去後,貧僧定會好生約束師弟。”

  司馬元笑道:“大師嚴重了”。

  胖僧看了眼依舊垂首不語的苦行僧,再對神秀小和尚頷首道:“師弟,我們走吧。”

  話音剛落,一陣清風卷起,在司馬元瞳孔一縮中,三道浩瀚氣息衝霄而起。

  呼吸之間,便遁走無影。

  司馬元目光清明,閃爍幾下後便恢複平靜。

  他輕輕呼出口氣,仰望蒼穹,目光漸漸凝重。

  丹珠現世,上界絕無可能無動於衷,可為何直到此時都未曾動手?

  司馬元微微眯眼,自語道:“丹珠牽連甚廣,貽害無窮,非是大福緣之人不可享。”

  “可而今我消掉了全部劫氣之後,仍然未見上界謫神降世。”

  司馬元喃喃自語地道:“莫非”。

  與此同時,當司馬元虐殺東荒歐陽溟之時,上界靈神域正爆發著一場震動四方的動蕩。

  九大仙宗感靈台內的靈機齊齊衝霄升空,引起了整個靈神域的關注。

  一處不知名的絢爛世界之中,精粹靈機沉寂,氤氳仙氣嫋嫋升騰。

  世界五彩繽紛、絢麗多姿,宛若仙境。

  梵文懸浮、飄動乃至是行走,照耀大千世界。

  世界外圍,蔥蘢古木虯龍纏繞、清澈碧溪潺潺、百花爭奇鬥豔以及珍禽稀獸神色安詳行走。

  萬物寧靜,百獸溫順。

  越往裏走,有信徒叩首,口中虛納法號,口中似在誦經念佛,喃喃自語。

  世界中的人盡皆身穿樸素衣裳,無人勞動、無人歡歌笑語,甚至不會大聲呼喊嘶吼,有的隻有那種喃喃自語的誦經禮佛聲。

  若有人傲立於高空之上,便會發現,隨著人們誦經禮佛,一道道形若法符的神奇符文緩緩升空,向著世界中心飄蕩而去。

  這些法符被外界那些修道人稱為‘願力’。

  願力不分大小、強弱,隻分多少。

  這些從小被灌輸了隻有不斷誦經禮佛,向我佛禮敬虔誠、忠誠、信服之意,方能凝練出願力。

  願力愈多,愈顯其虔誠,就愈靠近世界中心。

  目光移動,越過重重山河、信民城池之後,落在世界的中心。

  這裏沒有國都帝城,也沒有雄偉城池,隻有一座聖山。

  聖山高約九千多丈,懸浮在空,其上不時傳出輕磐敲擊聲、鍾鳴輕蕩聲以及僧人誦經禮佛聲。

  山上沒有亭台樓閣,也沒有歌台舞榭,隻有一棟棟寺廟居舍。

  從外圍到中央,從地下到山上,沒有華麗色彩,奢侈貴物。

  隻有樸素、平凡乃至是布衣。

  也沒有法陣、靈丹、仙草、功法以及仙器。

  隻有佛理。

  仔細一想,似乎整個世界都充滿了佛理。

  無處不在,無人不懂,也無物不具。

  走獸飛禽知道萬物有靈而沒有食肉、廝殺以及爭鬥,如同人類般感悟佛理。

  它們盡皆喪失了動物的本能,成為了‘靈獸’。

  人類沒有怨懟、憤懣以及仇怨,隻有平和、安詳以及寧靜。

  他們喪失了七情六欲,隻有對佛理的不斷參悟。

  而在聖山之上,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披麻帶素的僧人們每日行功打坐,參悟佛理,禮敬神佛。

  少有人喧嘩、熱鬧以及歡歌笑語。

  他們仿若褪去了浮躁,隻剩下安寧。

  至於他們平時吞服之物,不是別的,正是那些從世界外圍乃至世界之外飄蕩聚集而來的有形法符與無形願力。

  他們吞服的願力愈多,修為便越高,所懂的的佛理便愈多。

  住在聖山的人,被山下尊稱為‘佛徒’。

  意為我佛之徒。

  世人盛傳,聖山之上有佛徒三千,八百金剛。

  與七大菩薩。

  攏共三千佛子供奉我佛!

  聖山之上,有一座宮殿,名喚琉璃。

  琉璃宮內住著的正是我佛。

  是時,聖山輕顫,三千佛子齊齊抬首,看向琉璃宮。

  隻見常年霞光萬丈、法符環繞的琉璃漸漸暗淡,氣息漸漸衰微。

  仿若被某位神秘存在吸走。

  俄而,宮殿大門徐徐大開,一道渾身神秘氣息籠罩的身影緩緩走出大殿。

  佛子齊齊垂首,低聲輕喝:“恭迎我佛!”

  一道溫和、慈悲、平靜的蒼老聲音自其口中徐徐傳出:

  “眾生為我,我為眾生。”

  佛子眼露狂熱,齊聲低吟:“眾生為我,我為眾生。”

  佛的身影走出後,數道身影在其身後顯化而出。

  盡皆朦朧,身披金光。

  佛子再次恭迎:“禮見諸位菩薩”。

  菩薩頷首,沉默不語。

  少傾,佛的身影懸浮在空,盤膝跌趺而坐。

  諸位菩薩或分列兩側,懸浮在下方。

  他口吐蓮花,講解佛經義理,闡釋天地佛道。

  法理吐出之後,盡皆化作至純至上的深奧佛理。

  如同玄奧真理般鐫刻在四周虛空之上。

  同時,隨著其聲音的傳出,聖山開始大放光芒,如同霞光初生,普照大地。

  此時,其身側近處有龍鳳尾隨,四方神獸匍匐。

  三千佛子靜默,恭迎法訓。

  遠處聖山之外,無數信徒恭敬盤坐,虔誠傾聽我佛釋義。

  良久之後,萬千霞光黯淡,佛理如同法符、梵文般懸浮在空。

  整個世界都受此影響,變得愈發的寧靜、祥和。

  不知過去過久,及至佛的聲音沉寂之後,一位佛子起身拜謝,繼而恭聲言道:

  “我佛無量,弟子近聞下界有眾生禍根現世,恐將為眾生造成劫難,弟子懇請下界,掃除劫難,普度眾生。”

  佛的目光溫淳、慈悲、平和而寧靜。

  他緩緩頷首,“眾生為我,我為眾生。”

  那位佛子應諭,恭聲道:“我佛慈悲”。

  佛法之後,佛子辯義,闡釋佛理。

  我佛指點迷津,共參天地至理。

  ------

  娑婆世界之內,萬丈法壇之上,有道身影盤膝打坐。

  其目光平和,俯視眾生,無悲無喜。

  四周一片灰暗,無有天日,更無星辰。

  世界之內萬物凋敝,生靈稀疏,唯有幾大弟子苦苦追隨。

  不知過去多

  久,身影緩緩睜開雙眼。

  其眼中似有滄海桑田變幻,萬載人世浮沉不定,唯獨沒有慈悲。

  在他看來,慈悲之意不在表麵,而在內心。

  他環視一周,輕聲道:“明光何在?”

  眾弟子中,一位名喚文殊的年輕僧人恭聲道:“回師尊,明光自稱去琉璃世界宣揚師尊佛理去了。”

  那人輕輕頷首,並無任何不悅。

  但眾人知道,師尊已然不喜。

  須臾,他緩緩言道:“九重丹劫即將結束,神域將再次引來新秩序。你等以為,是否該出世?”

  眾人之中,一位青年抬首,“弟子以為,出世不若入世。將丹劫納入可控範圍之內,方能減少殺伐,否則神域將陷入永無休止的征戰之中。”

  那人輕輕頷首,“所言有理,可有何良策?”

  那位名喚普賢的年輕人徐徐言道:“而今第九任丹主之母雖已皈依琉璃界,但觀其果位不全,恐是那位無有容人之量。”

  他看向法壇上那道身影,恭聲道:“師尊若為其賜福,消除纏身罪孽,助其證位菩薩法尊,或可有顛倒乾坤之效。”

  這時,那位名喚文殊的年輕僧人輕輕搖頭,“師兄此法不妥,我倘若那第九丹主知曉當年事情緣由後,不僅沒有感恩之意,反怪師尊橫插一手,日後恐會為我等帶來劫難。”

  普賢斂目,他躬身執禮道:“弟子無狀,請師尊明察”。

  法壇之上,那人沉默少許後,徐徐言道:“第九劫由浮黎掌執,我若貿然插手,必會引來群起攻伐,恐會得不償失。”

  普賢低聲道:“弟子以為,而今正是入劫最佳時機。諸方皆動,我若置之不理,也會引來猜疑。況且有地藏師弟在凡間所為,其必然認可我等一脈。”

  他輕聲道:“錦上添花不若雪中送炭”。

  那人沉吟少許後,眸光初閃,看向下界的目光似有萬千生死上下浮沉。

  種種孤魂之上盡皆虛坐靜悟。

  眸光一閃,孤魂齊齊抬首。

  頓時,那人身上爆發萬千無量光芒。

  映徹大千。

  霎時,世界搖曳,如樹葉娑婆,沙沙作響。

  這個世界沒有願力,沒有信徒。

  以前有,現在沒有了。

  都變成了孤魂野鬼。

  法壇之上,他眼中終於露出慈悲。

  慈悲之中似有無盡的憐憫與痛惜之意。

  成佛失敗,致使道宮被廢、師徒被逐。

  就連萬千信徒都頃刻飛灰煙滅,隻有殘魂存世。

  事已至此,唯有證道無量,方可複蘇萬千信徒。

  但無量祖位早有人坐上,琉璃界那人在位一日,他便一日無法如願。

  他眸眼泛光,喃喃自語地道:“授地藏我徒,冥界輪回法尊果位。”

  諸弟子身形震動,相視一眼。

  繼而齊齊恭聲言道:“謹遵師尊法諭”。

  隨後法壇高升,消失在雲端。

  諸位弟子相視默然。

  盡皆心神複雜,五味雜陳。

  當年,他們盡皆尊稱其為‘我佛’。

  與此同時,當佛國兩大對立勢力相繼派遣佛子之際,東方某座仙山之內也有天脈之主垂目下界。

  大能落子,牽一發而動全身。

  瞬息間,神庭中有人領諭降凡。

  其餘四大邪道勢力相繼爆發驚世波動。

  與仙、神兩道幾近分庭抗禮。

  觀其目標,似是直指人間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