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老實人屈原
作者:迷惘的小羊羔      更新:2021-03-30 21:34      字數:3471
  楚王熊槐是一個好人,但絕不是一個好君主。

  楚王有著上古賢君之風,也想將楚國的事業發揚光大,隻可惜天不遂人願,碰上的對手都是這般強橫的,再加上他自身的性格缺陷,沒有這麽大的魄力。

  所以,楚國不缺人才,不缺敢於為富國強兵付出一切的人才,但楚王就是無法知人善任!

  這不得不說,是楚國的一個悲劇!

  諸如屈原、昭睢、昭魚、景翠這些人,哪一個不是難得一見的大才?但凡楚王知人善任,楚國就不會淪落到今時今日這種地步!

  良久,屈原長歎一聲,又不禁道:“王上,多謝你的開導,臣明白了。隻是,臣很疑惑,王上為何要這般開導屈原?難道王上就不怕屈原日後回了楚國,將秦國的重要情報都帶回去,威脅到秦國的安危?”

  “王上就不怕,有朝一日屈原用在秦國學到的商君之法,使楚國富國強兵,繼而威脅秦國?”

  秦王蕩聞言,意味深長地道:“屈子,你是要聽真話,還是要聽假話?”

  “自然是真話。”

  “若是真話,寡人可以明明白白的告訴你。怕,寡人怕有朝一日,楚國真的富強了,國力日盛,將威逼大秦。對於屈子所言,將秦國的重要情報都帶回楚國,寡人倒是不怕。”

  “為何?”

  “因為寡人了解屈子你的為人。打個比方,一日屈子同寡人住在一個屋簷下,寡人睡著了,旁邊放著一塊寡人的金子,屈子會拿走嗎?”

  屈原老老實實的搖搖頭。

  “這不就是了?屈子你是君子,寡人對屈子坦誠相待,屈子何以負寡人?”

  秦王蕩這的確是在“欺負”屈原這個老實人!

  屈原哭笑不得地道:“王上還真是看得起屈原。王上,臣很是不解,既然你怕屈原回國之後,在楚國進行變法,強盛楚國,繼而威逼大秦,又何必讓屈原入秦為相?又何必不將屈原挽留在秦國?”

  聞言,秦王蕩回道:“屈子要走,寡人是不會挽留的。寡人了解屈子,屈子之身雖在於秦,然則心係楚國,有朝一日,屈子要返回楚國,寡人若是強行挽留,則屈子必將自刎於寡人麵前。寡人說的對嗎?”

  屈原重重的點了點頭。

  知我者,嬴蕩也!

  以屈原剛烈的性子,是絕對無法容忍秦王蕩這般挽留的。而後者也知道這一點,他喜愛屈原之才,不忍殺之,故而也一定會放屈原回國,屈原自己都清楚秦王蕩肯定會這麽做的。

  所謂知己,不外如是。

  “那王上又為何讓屈原入秦為相?彌子夏、甘茂之才,當不在屈原之下矣,王上又何必舍近求遠?”

  秦王蕩微微一笑,說道:“屈子,你是治世之才為何看不清楚這一點?寡人與屈子,實為各取所需也。屈子之才,用於當前之秦國甚好,好劍就應該用在劍刃上。寡人認為,此時的秦國更需要屈子你這樣的大才執政。”

  “而屈子也需要了解到更多的商君之法上的知識,看一看秦國經過變法後的境況,再根據楚國的國情,製訂更加適合楚國的法令,才能在楚國行之有效的推行,不是嗎?”

  屈原微微頷首,表示讚同。

  秦王蕩又道:“屈子,寡人想,你不可能不清楚。咱們之間,是在各取所需。至於你所說,害怕楚國經過你屈原的變法,繼而國力昌盛,以至於威脅到我大秦的安危,這一點,老實說寡人不懼。”

  “為何?”

  “楚國封君遍地,王權尚衰,屈子要進行變法,就會觸犯楚國舊貴族的利益,豈非困難重重?楚國何去何從,仍未可知。再者,經過變法之後的楚國,還能追得上我大秦嗎?這也還是一個未知數。”

  聞言,屈原深深地看了秦王蕩一眼。

  這個男人,真是太可怕了!

  事實上,秦王蕩並不相信屈原在楚國的變法能夠成功,即便成功,也未必能追得上秦國的步伐!

  楚國,此前就有吳起、屈原兩個人進行變法,可是都以失敗告終,但是好歹也有一些成效的,隻是不如秦國的商鞅變法那樣顯著,那樣徹底。

  屈原變法不同於商鞅變法,所遇到的阻力更是迥然不同的。

  變法,首當其衝的,就是要削弱舊貴族的勢力,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君的權威。

  然而屈原自身就是楚國的一個貴族。

  屈原出生於楚國貴族,和楚王一樣,羋姓,但楚王是熊氏。這一姓氏,出自黃帝顓頊係統的祝融氏。羋姓族群從商代遷徙至南方楚地,當傳到熊繹時,因功受周封於楚,遂居丹陽。

  春秋初期,約公元前七世紀,楚武王熊通的兒子被封在“屈”這個地方,叫做屈瑕,他的後代就以屈為氏了。

  楚王的本家中,和屈氏家族類似的,還有春秋時代的若敖氏和薳氏,戰國時代的昭氏和景氏。

  昭、屈、景是楚國王族的三大姓,屈氏能夠從春秋前期一直延續到戰國後期,一直處於楚國的高層,這個家族可謂經久不衰。屈原曾任三閭大夫,就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務。

  屈原既是楚王的本家,可稱之為“公族”或“公室”,那麽他和楚國的關係,當然也就不同一般。

  屈氏子孫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國都曾擔任過要職。

  到了屈原這一代,屈氏當大官的人不多,隻有屈原和之前被秦國俘虜並自刎的大將屈丐。

  秦王蕩之所以認為,屈原在楚國的變法不會成功,原因很多,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變法所遇到的阻力和此時楚國的外部環境,以及楚國自身不團結等眾多因素。

  商鞅變法時的秦國,一貧如洗,秦人自上而下的,都想要收複失地,一雪前恥,要知道當時的秦國差點都被魏國打到亡國了!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

  在這種危機意識下,秦人眾誌成城,大多都支持商鞅變法。

  而楚國呢?

  楚國七八百年的曆史,隻有一次差點被吳國打到亡國,孫武“千裏奔襲,五戰入郢”,要不是秦國出兵相助,再加上吳軍不得人心,楚國不是亡國了,就是四分五裂了。

  直到後來的李信、王翦揮師滅楚,在即將亡國之際,楚人終於覺醒,以項燕為首的貴族紛紛反抗,眾誌成城,最終還擊敗了秦軍的進攻。

  隻可惜,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而此時的楚國是什麽情況?

  楚國分治製度的一種製約,導致絕大多數國家權力都分散在各大貴族的手中,就像是西周各大諸侯國共同支撐起一個周朝那樣,楚國也是有個大貴族支撐起來的一個諸侯國。

  貴族在楚國擁有著極大的地位以及極高的權力,甚至可以說這些貴族就是支撐楚國在戰國時代生存下去的中堅力量,而屈原的變法是想要革除貴族手中的權力,希望能將這些權力收歸到君主手中,就如同秦國的變法那樣。

  但屈原卻忽略了這兩個國家在基本製度上麵的不同,秦國雖然在初期的時候受貴族的影響也比較嚴重,但這個國家卻不是由貴族的力量所支撐起來的國家。

  也就是說,無論是經濟發展也好,還是軍隊的組成也好,都是由國家來統一的調配和掌控的,貴族隻不過是在定位上麵比平民百姓要高一些,同時他們能夠影響國家的一些策略,甚至能夠掌控不國家的部分權力,但是他們卻不能成為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

  可是楚國卻不一樣,楚國的各方麵發展以及他的軍隊都是由各大貴族出人出力組成的!

  如果非要做一個比喻的話,那麽楚國的貴族就相當於西周的諸侯王,而秦國的貴族實際上相當於周朝的部分王族子弟,這兩個部分在根本上是有著區別的,在勢力和地位上麵也是有著一定的差距的。

  楚國的貴族消滅起來其實非常的困難,同時,一旦這樣針對貴族的變法開始實施,那麽變法一旦成功,就意味著貴族也要在楚國走下曆史的舞台。

  這樣的結果自然不能夠被那些在楚國呼風喚雨習慣了的世家大族們所接受,所以當屈原提出變法的時候,他其實已經成為了各大貴族的對手,成為了各大貴族所必須要消滅的對象。

  而屈原對於屈氏家族來講,是一個能夠給家族增光添彩的人,他的受寵和他地位的提升能夠為這個家族所做出貢獻。

  在這種情況之下,屈氏家族是會鼎力支持他的。

  但遺憾的是,屈原是一個將自身的利益和家族的利益放在國家利益之後的人,同時他想要在楚國進行消滅貴族的變法。

  首先就是拿他的屈氏家族開刀的,如此一來,對於一個世家大族來講,犧牲一個子弟來保全整個貴族的權力和地位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在那個時候,哪怕是屈原背後有著整個趨勢,家族也沒有人願意站出來替他說話,這歸根結底還是利益的驅使所導致的結果。

  所以,屈原才會在最後時刻候受到所有世家大族的詆毀,才會在最後失去自己原本家族的支持。

  再者,屈原這個人是非常剛正不阿的,他的性格非常的直率,在給楚王熊槐提出意見或者是建議時候,都是直截了當的。

  他是不能夠很好地把控楚王的心思,以及很好地把控提出建議的風格。

  如此一來,他在楚王心中的印象其實並不能夠保持良好,如果遇到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還好,他能夠廣開言路不恥下問,但對於楚王熊槐那樣一個容易偏聽偏信的昏庸君主來講,屈原的這種直言進諫的風格是不能夠討到很多好處的。

  綜上所述,秦王蕩並不認為屈原的變法能夠在楚國大獲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