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前進一步是瘋子
作者:迷惘的小羊羔      更新:2021-03-30 21:34      字數:2822
  秦國有什麽魔力,能吸引六國之士?

  是有高薪,是有豪宅,還是給鹹陽戶口?或許都有,但都不是關鍵因素。

  秦王蕩認為,秦國的“撒手鐧”是讓人才感受到被充分尊重,找到施展平生抱負的平台。

  劉玄德三顧茅廬,請出孔明隆中對;昭襄王五跪請賢,得到範睢興秦策,可謂曠古未有!

  秦國從惠文王時代開始,逐步建立完善客卿製度,雖然曾因鄭國渠事件短暫地徘徊,但從整體趨勢看,始終保持著高度開放的姿態,整個國家似乎是一個巨大的創業平台,空間巨大,機會開放,規則明確,賞罰分明,而能者趨之若鶩。

  在曆史上,從秦惠文王至秦始皇的一百餘年間,不僅魏才為秦所用,六國賢良皆以入秦為時尚。

  齊國孟嚐君田文,趙國樓緩,魏國張儀、範睢,燕國蔡澤都曾擔任過秦的相國;客卿金受、壽燭、杜倉、胡傷,或文或武,都曾為秦效力。

  衛國青年胡傷數年之內由客卿升任中更、成為統帥精兵的實權將領,張儀、甘茂實現了出將入相的夢想,這些無疑都有巨大的廣告效應。據學者考證,自秦惠文王時代起,有超過半數的秦相來自秦國之外!

  秦國把客卿製度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關中雖是秦土,卻成為天下英才的共同舞台。

  多少六國之士懷抱火熱之心,把秦國崛起當做自己的事業,報效秦國成為最大的奮鬥目標。客卿助秦,外拓疆土,內強君權,平衡公族,為秦國塑造中央集權夯實了基礎。

  魏才秦用,不過冰山一角,但已可知秦包含宇內之心。

  秦國誌在高遠,容人之短,用人之長,聚天下之才,皆為可用之人。秦法嚴明,有功者上,有失者下,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大時代風雲激蕩,秦終勝六國,有賴於虎狼之師,更倚重天下有才之士!

  滅六國者,借六國之力也,六國之敗,先敗於人才也!

  ”退朝!”

  辯不過樗裏疾,秦王蕩又不願服軟,隻能用罷朝的方式,拂袖而去,隻留下群臣在那裏大眼瞪小眼。

  秦王蕩回到後宮當中,心煩意亂,無心批閱奏牘,故而前往椒房殿,欲逗一逗自己的兒子嬴政。

  看著秦王蕩抱著孩子,但一臉陰鬱的神情,旁邊的王後魏紓不禁黛眉微蹙,問道:“王上,你是有什麽心事嗎?”

  “唉!”秦王蕩長歎一聲,說道:“寡人無事。”

  “王上,你還要瞞著臣妾嗎?有心事,不要都悶在心裏,這樣會悶壞自己的。”魏紓上前抓著秦王蕩的手掌柔聲道。

  “紓兒,你說得對,有些事情的確不能憋在心裏,不吐不快。”秦王蕩搖搖頭道:“紓兒,今日寡人在大朝會上,指使彌子夏提出改革醫療,開啟民智之事,改革醫療還好說,但是一提開啟民智,群臣幾乎都在反駁!”

  “樗裏疾、甘茂、李曇這些重臣都先後反對,群臣當中,除了彌子夏無一人支持。大多反對,剩下的都在作壁上觀。寡人實在想不明白,為何群臣這般保守?商君之法在秦國推行五十年,人人皆知商君之法,然其法已為古製,寡人認為已經不適宜秦國當下的國情了。”

  聞言,魏紓沉默了一下,繼而說道:“王上,你認為自己認為是對的事情,就一定是對的嗎?”

  “此話何意?”

  “王上你是當局者迷了。臣妾雖是一個婦道人家,但也並非不諳世事。商君之法行於孝公之時,當時秦國衰微,國力不振,人人隻有一腔熱血而陋習甚多,多虧商鞅入秦,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富國強。”

  頓了頓,魏紓又道:“誰都不敢保證商君之法是否適用於秦國現在的國情。嚴君號稱大秦之智囊,亦是這般認為的。”

  “商君之法不可擅改,改則恐生大亂。”

  秦王蕩苦笑道:“紓兒,怎麽你說的話,跟嚴君所說的幾乎如出一轍?”

  “這是臣妾的心裏話。王上欲開啟民智,讓百姓都知書達理,想法固然是好的。但是王上想過沒有,讓所有百姓都能讀書識字,何其難也?即便王上在各地廣建官學,教書育人,其所培養出來的人才何去何從?”

  魏紓搖搖頭道:“田地需要有人耕種,國家需要有人作戰。秦國之盛,重在耕戰,無怪嚴君等人這般反對王上開啟民智。王上應當知道,人一讀書識字,有了文化,有了思想,心思就會變多,難以琢磨。”

  “而且他們有了更多的選擇,何必整日麵朝黃土背朝天,勤勤懇懇的勞作?何必拋頭顱灑熱血,九死一生的為國而戰?”

  良久,秦王蕩幽幽地歎了口氣,說道:“寡人明白了。”

  外人勸諫秦王蕩或許不好使。

  久居上位這麽多年,秦王蕩漸漸變得有些剛愎自用,對於諫言,他能從善如流。但是他自身的秉性與意誌卻很難更改。

  而魏紓不同,魏紓是他的妻子,是秦國的王後,是他的枕邊人,對於魏紓的諫言,秦王蕩或多或少就能聽得進去。

  所以,同樣的一番話對秦王蕩說,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被魏紓這麽一說,秦王蕩已經意識到問題所在。

  他試圖改革教育,開啟民智,這本身是沒有錯的。錯就錯在沒有順應時代的潮流,太過先進了!

  俗話說得好,前進一步是瘋子,前進半步是天才!

  何解?

  看看後世的王莽就能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王莽改製,首先從貨幣開始,隨後,推出新的土地、奴婢政策,然後實行“五均”、“賒貨”和“六管”等等。

  程序過繁,方式過時,封賞過濫,變化過快,步幅過大,法禁過急,樹敵過多,在充滿矛盾的世道中,采用了不合進宜的政策措施,再加上連年災荒和異族入侵,流民發難、豪強反叛等因素,造成了新朝的混亂和動蕩。

  在各地的武裝反抗期間,漢更始元年(23年),新朝在起義軍的打擊下崩潰,王莽的祖父、父親、妻子和兒子的陵墓也被亂民所毀,他在綠林軍攻入長安時的漸台被亂民所殺,落了眾叛親離,身敗名裂的下場。

  在古代的封建王朝搞土地改革,這不是作死嗎?

  常言道,得民心者得天下。

  但是這個“民”,並非普通的老百姓,而是那些公卿大夫,士子豪紳!

  秦王蕩欲改革教育,開啟民智,其出發點是好的,隻不過並不適用於秦國的國情,更不適合在這大爭之世中推行。

  秦國之強盛,有賴於商君之法,更得益於其獎勵耕戰的舉措。若是人人都能讀書識字,有了文化,有了思想,誰來為秦國耕戰?

  魏紓看見秦王蕩陷入了沉思,不由得上前抱住他的身軀,歎氣道:“王上,其實你的這種想法是好的。開啟民智,也並非不可,但是千萬不能操之過急。對於普通的百姓,讀書識字尚可,但絕不能讓他們接受更為高深的知識,與士子爭利,不然國家就會亂套的。”

  “紓兒,你有何想法,不妨直言。”

  “臣妾愚鈍,也無對策。王上何不去請教嚴君?嚴君是為國之柱石,有著智囊之稱,他一定會有更好的辦法,幫助王上你解決這個困難。”

  聞言,秦王蕩苦笑著搖搖頭道:“紓兒,寡人若是去請教王叔,王叔必然勸寡人放棄這個想法的。何苦來哉?”

  “王上為何有此等念頭?嚴君亦是開明之人,隻要王上你的想法合理,他就一定會讚同的。”

  “嗯?合理?”

  “是啊。王上,你之開啟民智,可為循循善誘,循序漸進,讓所有秦國百姓都讀書識字,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王上何不換一個想法,優勝劣汰?隻有優秀的人,才能得到重點培養,無論高低貴賤。”

  “善!”秦王蕩這才茅塞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