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後發製人
作者:迷惘的小羊羔      更新:2021-03-30 21:33      字數:3212
  隨著秦王蕩不說話,廳堂之內的氛圍為之寂靜,很是壓抑。

  深諳縱橫之術的蘇厲知道這意味著什麽,或者秦王蕩想作甚,但對方的氣場太強,坐在那裏,不怒自威,就跟審訊犯人似的,那一雙眼睛勾魂攝魄,似乎一眼就能看得出人的內心深處埋藏的秘密。

  蘇厲根本不敢與之對視!

  汗液,在不知不覺之間,爬上了蘇厲的額頭、鼻子、眼角,或許是太熱的緣故,又或者蘇厲的心裏很是焦灼不安。

  蘇厲稍微挪動了一下屁股,終於按耐不住,說道:“不知秦王此來,所為何事?”

  “沒有。蘇子,寡人很好奇,蘇氏三子,蘇秦在燕,蘇代在齊,蘇厲在周,分別仕於一國,榮耀滿門。而蘇子的名氣最小,蘇子自己可知道原因何在?”

  聞言,蘇厲笑著回道:“這個不消多說。秦王,敝臣才識淺薄,不及兩位兄長,且周室衰微,不及齊燕之強盛,故而敝臣聲名不及他們顯赫,又何足為奇?”

  “蘇子所言,並非沒有道理。隻是寡人不認為蘇子你的才識不及蘇秦、蘇代。蘇秦師從鬼穀子,又周遊列國,學術甚多,及出仕,屢屢碰壁,遊說之術不為列國之君所接納,遂懸錐刺股一年,苦心鑽研,習得縱橫之術,位列卿相,腰掛六國相印!”

  秦王蕩侃侃而談道:“而蘇子與蘇代,皆師從蘇秦。蘇代為孟嚐君之門客,入仕於其,官拜客卿,為何蘇子你還屈居於周室一大夫之位?蘇子早年經商,本就才思敏捷,巧舌善辯,又得蘇秦傳授縱橫之術,想必精於此道,也有自己的一番造詣。”

  “似蘇子這般的大才,怎能被埋沒?怎麽甘心被埋沒,明珠暗投?蘇子,周室給不了你高官厚祿,給不了你的用武之地,蘇子要一展抱負,揚名立萬,不如來秦國,寡人會給你這個施展才華的地方。”

  聞言,蘇厲心中亦是意動,但仍遲疑不已,說道:“秦王,你求賢之意,敝臣已經知道。秦王求賢若渴,禮賢下士之風,天下皆知,但是敝臣才識淺薄,恐有負重托,不能輔佐秦王成就一番偉業啊!”

  “唉!蘇子,你的心中可有顧忌?”

  “秦王,敝臣鬥膽問一句,秦國容得下蘇厲嗎?就連成名日久,為秦國立下過無數不世之功,號稱一張嘴勝抵十萬軍馬的張儀張子,秦國都沒有他的容身之處,更何況是我蘇厲?”

  秦王蕩聽到這話,意味深長地道:“蘇子,你與張儀不同。張儀欺楚、騙魏,所作所為,是為國人所不容,但先王維護張儀,故而張儀無憂!蘇子若是入仕秦國,寡人自當維護蘇子,在寡人有生之年,可保蘇子榮華富貴享之不盡。”

  蘇厲暗自思襯了一下,終於起身,向著秦王蕩納頭就拜,高呼道:“臣蘇厲,參見我王!我王萬年!”

  這就俯首稱臣了?

  秦王蕩心中頗為納悶,本來,還以為要多費一番唇舌的,他都準備了不少的說辭,看起來已經沒了用武之地。

  饒是如此,秦王蕩還是笑容滿麵的將蘇厲扶起來,道:“哈哈哈哈!好!好啊!寡人得蘇子,真是如同魚兒得了水,先王得張儀,孝公得商鞅啊!有蘇子的輔佐,寡人相信,大秦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之日,不遠矣!不遠矣!”

  “王上謬讚了。”蘇厲滿臉的慚愧。

  花花轎子人抬人!

  阿諛奉承的話誰不愛聽?

  等到秦王蕩與蘇厲重新入座,秦王蕩又問道:“蘇子,寡人現在有一事不解,還請蘇子解惑。”

  “請講。”

  “現今齊王在薛公與貴兄蘇秦的鼓動之下,已經決心再度發起合縱伐秦之戰,恐韓、魏、楚、趙等萬乘之國都將參與其中。寡人當如何破局,還請蘇子賜教。”

  蘇厲聞言,閉上眼睛,絞盡腦汁想了許久,這才回答道:“王上,依照現在的形勢,齊國已經先聲奪人,王上再想應對,以連橫之法破壞列國合縱抗秦之事,已經無能為力。為今之計,王上應該後發製人!”

  “如何後發製人?”

  “秦國有一個天下列國都沒有優勢——崤函之固。列國伐秦,除函穀關一條路可走之外,原本還有三個選擇。一則從魏國的孟津西渡大河(黃河),進入關中;一則走蜀道翻越秦嶺,從漢中入關中;一則走武關翻越秦嶺,從南陽入關中。”

  蘇厲朗聲道:“不過,得益於惠文王之功,孟津、武關和蜀道,盡為秦國攻下。列國攻秦的途徑,看上去除了函穀關之外,隻能進攻武關,或者孟津,但是,武關易守難攻,不下於函穀關,而孟津,自打秦軍攻克以來,便在崤山以北又修築了一道長城,憑借雄關要塞,真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亦是很難攻取,難度可能比攻下函穀關更大!”

  “所以列國要攻秦,隻能走函穀關這一條路。王上盡可退守函穀關,如先王之時,五國攻秦之戰一般,將聯軍大敗於函穀關之下。當然,王上更應該充分利用列國各懷鬼胎,心力不齊的特點,施以連橫之術,逐個擊破!”

  “善!”

  秦王蕩讚道:“英雄所見略同。蘇子,你的想法跟寡人不謀而合啊。”

  其實這計策沒什麽稀奇的,算是老生常談,老套的招數了。隻不過,老招不怕舊,就怕你不受!

  對於秦國而言,這無疑是最好的辦法!

  曆史上的秦國,正是以這種戰法,多次開關延敵,破六國聯軍於函穀關之下的。

  關東六國聯合伐秦,為何非要硬攻函穀關?

  其實道理很簡單。

  關東六國攻秦確實可以不經過函穀關,當時除了從函穀道入秦之外,至少還有三個選擇,並且在曆史上都有成功的案例。

  其一,從河東西渡黃河。

  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吳起為主將,攻克秦國河西地區。隨後吳起兩度攻秦,將秦軍打到洛水以西不敢迎戰。

  這條通道,表麵看正麵寬度很大,是最適合進攻關中的。

  但是黃河在這一段的渡口是很有限的,秦軍隻需要守住幾個渡口即可。而且從這一通道進入關中的前提,是要控製整個山西高原,至少也要控製河東和臨汾盆地才行。

  魏文侯時期有這個條件,所以經此道數次進入關中平原。後來河東被秦軍攻陷,這條入關中的捷徑也就不複存在了。

  其二,走蜀道翻越秦嶺,從漢中入關中。

  這個成功案例是劉邦。即著名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

  後來的諸葛亮也是此路數,隻不過沒有成功。不過巴蜀之地已經被秦國攻陷,此路也不通。

  其三,走武關翻越秦嶺,從南陽入關中。

  後來的劉邦就是這麽幹的!

  走武關道也是一個選擇。但是走這條路比較麻煩,因為行軍路程太長(比走函穀關要遠很多)。故而走此道,必須要有一定的兵力在函穀關牽製住秦軍的主力部隊。

  否則關東六國很難攻克武關。

  後來劉邦走武關先行入關中,也是借著秦軍主力被項羽牽製,他撿了個便宜而已。

  所以這條道可以作為備選路線,供關東六國在函穀關打不開局麵的情況下,在此地佯攻分散秦軍的兵力。

  綜上所述,入秦的四條道都很難走。首先是函穀關,六國攻不破;河東和巴蜀被秦所占,此兩路不通。

  僅存的一個選擇就是走武關道,但是當時占據南陽盆地的楚國又不爭氣,單挑打不贏秦國(楚國是不可能同意五國從自己家裏過的)。

  因此等於六國隻能眼巴巴的看著秦軍養精蓄銳出函穀燒殺劫掠,打了敗仗之後就退回去憑堅固守,拿它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而趙王雍,即趙武靈王的橫空出世,他的軍事改革將趙軍由傳統的步兵和車兵變為騎兵。經此一改,趙軍有了遠距離奔襲作戰的能力。於是趙武靈王破天荒的想出了一條繞過函穀關,從雲中迂回滅秦的路線。

  這個想法在當時來看是極具有想象力的。如果趙武靈王不死的話,他的這個想法讓人很期待。

  不過平心而論,趙武靈王這個想法也有幾個問題。

  首先是趙軍的奇襲能力雖然不錯,但是未必就能夠殺傷秦軍的有生力量。

  因為戰國後期的戰爭,其實並不在於一城一地的得失,關鍵是能不能殲滅對方的有生力量。也就是能不能多殺敵的問題。如果秦軍保存實力,即使趙軍偷襲了鹹陽,也不可能把秦國連根拔起。

  頂多就是讓秦國人難受一段時間,緩解一下秦國對六國的壓力!

  因此就常理而言,趙武靈王的這種戰術就類似於現在的斬首行動,偷襲秦國可取,但想滅掉秦國則很難。

  後來燕國攻齊時,樂毅占了齊國七十多城,齊國全境大部淪陷,僅存兩座城池還在抵抗,結果還是讓齊國順利翻盤了。

  這也說明在那個時代,想靠奇襲滅國,而且還是大國,成功率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