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9章 鹽泉
作者:迷惘的小羊羔      更新:2020-05-10 18:55      字數:3062
  在烏氏城整整逗留了半個月,補充糧草軍需,秦王蕩又帶著一千宿衛南下,前往巴蜀、漢中巡視。

  其間路途遙遠,跋山涉水,耗費了他們不少的時間。直到秦王蕩元年的冬季,他們才趕到成都。

  成都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古城,早在大約公元前五世紀中葉,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雙流)遷往成都,構築城池。

  其名也,大概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曆史經過,取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都。

  蜀語“成都”二字的讀音就是蜀都。

  成者,畢也,終也。成都的含義,就是蜀國“終了的都邑”,或者說“最後的都邑”!

  六年前,秦國先後吞並蜀國、巴國,張儀、司馬錯築太城。次年,張儀在太城以西築少城。現在秦王蕩巡視到巴蜀,就住在原來的成都蜀王宮。

  郡守張若隨即將蜀郡曆年來的政務、案籍、財務、軍務等一大堆的竹簡一股腦兒地送到秦王蕩這裏來,足足放置了三輛車!但張若考慮到秦王蕩一時之間無法理清這些頭緒,所以一早就寫了幾封竹簡,做了概括,一同呈與秦王蕩。

  對於張若的善解人意,秦王蕩心領神會,他隨機抽取了一遍蜀郡曆年來的大小軍政要務,又看了張若特地呈上來的竹簡奏本,發現後者果真能把蜀郡的各種政務處理得井井有條的,讓人歎為觀止。

  這張若還真有治國安邦之才,做一郡守,實在是屈才了。

  秦王蕩要是記得沒錯的話,蜀國滅亡後,惠文王就以張若為蜀國守。而張若亦是不負重任,主持修築成都城和郫城、臨邛城。

  曆史上的張若在蜀地三十餘年,輔佐了三代蜀侯公子通、蜀侯輝、公孫綰,三代蜀侯都獲罪被殺,隻有張若居官如故。秦昭襄王殺死公孫綰後,不立蜀侯,專以蜀守張若治蜀。

  後張若東征楚國,得到巫郡和江南之地,作為秦的黔中郡!

  也就是說,這張若其實跟甘茂、樗裏疾等人都差不多,是一個上馬能統兵打仗,下馬能治國理政的“全才”!

  雖說在這個時代,文武兼備的牛人是大有人在,但是能達成張若這般成就的甚是罕見。

  “張若,你做的不錯。”秦王蕩讚賞地說了一句,又道:“先王任命你為蜀國守,真是一個明智之舉!”

  “大王過譽了。”張若顯得謙遜不已。

  “你不必謙虛。張若,寡人已經視察過了,你幹的確實很好!你奉命主持修築臨邛、成都、郫三城,僅一年時間,便已經全部竣工。若是這三城在關中,倒是不足為奇,可這是在巴蜀!巴人、蜀人生性桀驁,又剛並入我大秦疆域不過六七年,寡人很好奇,你究竟是怎麽做到這一點的?”

  張若回答道:“大王,其實這並不難,故蜀王蘆子霸王,貪婪無度,不恤民力,蜀地之百姓飽受折磨。蜀人雖屢屢作亂,不服秦法,但為了混口飯吃難免將心中所謂的大義拋之腦後。”

  聞言,秦王蕩含笑道:“雖是如此,你能在這窮鄉僻壤之中,一年修築三座城邑,真可謂是能人。且臨邛、成都、郫三城非小城邑也,據寡人所知,成都城周回十二裏,高七丈,郫城周回七裏,高六丈,臨邛城周回六裏,高五丈。造作下倉,上皆有屋,而置觀樓射闌!這三城一體,若無內部叛亂,有人裏應外合,便是十萬之兵,恐怕都無法撼動。”

  在張若修築的這三座城邑中,都修有高大的城牆,上有觀樓和射闌,下設糧倉,街道、府舍、市肆與民宅樣樣俱全,為秦提供了駐守和掌控巴蜀之地的便利,同時,還促進了當地鹽鐵行業和農業經濟的發展。

  對此,張若笑而不語。

  秦王蕩又道:“張卿,蜀郡,為我秦國之後方大糧倉,政治安定,經濟繁榮是頭等大事。不知道你打算如何治理蜀地?”

  “大王,其實臣已經在做了。先王在位之時,臣已經主持此等大事,當時臣到任以後,發現巴蜀之地,土地肥沃,人口較少,故而請奏先王徙民。自四年前開始,我秦國就遷移關中居民萬餘戶到蜀中安家。”

  秦王蕩微微頷首。

  張若又道:“但這隻是出於政治和軍事上的考慮,為的是防止蜀人作亂,同時爭取同化蜀人,讓他們打從心底歸附大秦。欲將巴蜀之地,作為秦國的穩定的大糧倉,還需大力發展農桑!蜀地的各種條件都很不錯,其絲織、冶鐵和煮鹽是蜀地的經濟命脈,為此,臣還設立了專管絲織的機構——錦官(後來的錦裏之名就是由此而來)。”

  “隻是……大王,這煮鹽是臣最頭痛的問題!”

  “何故?”秦王蕩十分困惑地道。

  “大王應該知曉。蜀中原本盛產井鹽,其鹽井,泉源深也!但早在大秦入蜀前,楚國已侵奪清江、伏牛等鹽泉。巴國滅亡後,楚軍又奪取臨江以東諸鹽泉,故而我秦國雖得蜀地,可民間缺鹽,政局不穩啊。”

  “缺鹽?”秦王蕩的眉頭一皺。

  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自人類的生活方式從狩獵逐漸轉變為農耕以來,糧食中缺少鹽份,人不能再像以前一樣通過狩獵動物來補充鹽份,轉變為尋找含鹽的礦物質。

  而通過在食物中加鹽,每天攝入少量鹽是最自然的方式!

  秦國地處西隅,大部分生產和生活所需品都能自給自足,但唯獨鹽很難靠自己解決。蓋因內陸地區遠離鹽產地,隻能通過貿易來獲得食鹽,這就產生了鹽商這一行業和與食鹽貿易產生的巨額利潤。

  這個時代的鹽並沒有施行官營政策,但在齊桓公時,管仲實行的經濟改革便大力發展漁鹽之利,從而使齊國迅速富強,稱霸天下。

  鹽鐵官營是在漢武帝時開始的。也正是因為這一政策,使得國庫收入迅速豐盈,以使國家不至於在對外擴張後內力不支而崩塌。

  鹽鐵官營是由民間製作,而收購、運輸和銷售必須由政府控製。這一政策施行之後,成為曆朝曆代一項重要的財政收入,以及控製國家穩定的重要手段。

  這讓秦王蕩想到了一條發財的妙計!

  但眼下秦王蕩要解決的,還是蜀地缺鹽的問題。

  缺鹽不要緊,關鍵是巴蜀之地的鹽產出地被楚國控製了,日後蜀地的一些本就心懷叵測的部落,恐怕將在關鍵時刻,為了鹽巴跳出來站在楚國一方,與秦國對抗。

  這是秦王蕩萬萬不能容忍的!

  “張卿,如此說來,蜀地要實現長治久安,非得拿楚國開刀,奪回鹽泉不可?”

  張若垂手道:“不錯!大王,蜀地鹽巴緊缺,已經是一個隱患。清江、伏牛等鹽泉,以及臨江以東諸鹽泉,咱們秦國一定要奪回來!”

  “話雖如此,但要一下子奪回這麽多地方,一場秦楚大戰不可避免。且蜀道險峻,山路崎嶇,天險遍地,要拿回這些地方,我秦國將不知道要付出多大的代價。”

  饒是如此,秦王蕩也知道這些鹽泉對於巴蜀之地的重要性,對於秦國的重要性,所以他一定要想方設法地奪取這種鹽泉。

  這時,張若又猶豫不定地想了想,說道:“大王,臣有一事不知當講不當講。”

  “請講。”

  “蜀相陳莊作亂,殺死蜀侯通國。國無主君!當年先王考慮到蜀人可能不適應郡縣之管理,且原來蜀國的遺老遺少,王公貴族,乃至於部落之酋長甚多,不加以封賞可能人心不服。是故先王封公子通國為蜀侯,在蜀地實行郡國並行之製,收效顯著。”

  張若沉吟道:“大王甫一繼位,便出兵平定陳莊之亂,今年開春,臣又奉命掃滅叛亂的丹、犁部落(自稱“國”)。為何蜀侯一死,蜀人就接連作亂?蜀人桀驁,不服王化是一方麵,但臣以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在於蜀人心裏希望自己效忠的是蜀國,而不是秦國。”

  “張卿,你的意思是……讓寡人再立蜀侯?”

  “是的。大王,近日已經有不少蜀人貴族明裏暗裏地向臣暗示,希望大王能繼續冊封一個蜀侯,讓蜀國延續下去!”

  秦王蕩聞言,不禁眉頭緊鎖。

  存在即合理。

  在蜀地實行郡國並行製,是秦惠文王時定下的,且為權宜之計,但著實行之有效。

  可是秦王蕩壓根兒就不想秦國存在國中之國!

  食邑可以有,封地可以有,但是封國萬萬不能有!

  秦王蕩可沒有忘記曆史上的秦國三立蜀侯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