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零零一章 觀名三清
作者:杞庸      更新:2020-03-03 02:49      字數:2807
  道可道,非常道!

  東龍神州,一片神奇而又讓人向往的大陸。

  在這片廣瀚無垠的大陸之上,又以中州大地最為富饒。因其四季分明,土地肥沃。在因其地理環境優越,其間不僅有眾多的名山大川,亦有縱橫交錯的大小河流,湖泊。因而也人傑地靈,民風淳樸。所以東龍神州大部分人口都旅居於此。

  東龍神州的子民,自小受其儒家文化的熏陶影響。而在其基礎上衍生出來的道家文化,慢慢的已經成為了東龍神州大多數人的信仰。在因其中州大陸那優越的自然條件,道家文化在中州的發展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時代在變遷,社會在發展。

  來源與儒家文化的道家,慢慢的,在一些大智大能者的苦心專研下。已經由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治國理念,演變成求道悟道破道這一求仙的過程。

  故而,在這東龍神州這如今的修真界,已然形成了一套嚴謹的修仙之路。在這修仙之路上,它們總共有九大境界的劃分,它們分別是:築基境,辟穀境,金丹境,洞虛境,太玄境,玄虛境,合道境,大乘境,九個大段。在這九大境界的每一境又有三小層。關於這三小層,本書後麵在論。

  當修煉之人達到大乘境後,相傳,如果大乘境的大能者能夠順利的渡過天劫就能成就真仙。然而時至今日,不知為何在這東龍神州的大地上卻無一人能渡劫成功,成就真仙。

  然而,仙雖未成,但在這一求仙的過程中,為此衍生出的延續人類的壽命,和掌握一些強橫的個人力量,最終成為了中州人苦苦追求的目標,而那若隱若現的那個仙界更給中州的修道之人,增添了無窮的動力。

  故而在這中州大地之上,各類修真門派,仿佛如雨後春筍,拔地而出。隻是在曆史車輪的碾壓下,強者生存,弱者淘汰這一食物鏈的真理,在這眾多修真門派中依然盛行。

  所以,如今中州的修真界當以,雪域聖殿,藥王穀,仙雲宗,玄天宗,禦劍閣,魔刹宗,邀月山莊的實力最為強大。而說到修真煉道,就不得不提到位於小江之邊的三清觀。

  在這中州大地,隻要是知道這三清觀的人,卻又不得不為其感到,可悲又可歎!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曉江之中妖孽橫行,鬼怪作亂。讓以曉江兩岸為生的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有一天,一窮困潦倒的道士經途經此地。見此情形心生不憫。於是決定留下來降妖除魔,替天行道。

  此道士雖看是邋邋遢遢,其貌不揚,誰知還真有無上神通。居然僅憑

  一人之力,就將其為首妖孽製伏。其餘的蝦兵蟹將,眼見首領被殺,亦知不是對手。最終四散開去,亦不敢在此興風作浪。

  兩岸百姓亦或是有感這道士,為民降妖除魔的功德。亦或是,為了能求得以後的日子,平平安安,風調雨順。於是就由大夥出資,在曉江之邊修了一座道觀。誠摯的邀請這道士出任第一任觀主。

  因其道觀中,供奉著:原始天尊,寶靈天尊,道德天尊的神像。故而取名三清觀。又因其三清觀之名,附近的百姓皆稱這道人為三清真人,亦或是三清道人。

  兩岸村民,皆不是富貴之家,資金有限。道觀的規模相對於也比較簡陋。選址也無甚講究。

  道觀就依著江邊的山巒而建,坐南朝北。

  說也奇怪,至三清觀建成以來,小江之中,亦在無如此怪事。而往後的日子,也風調雨順,更無啥天災人禍。

  這個口口相傳的故事,到此就已經結束了,其中的真假也因年代久遠,亦無從考證。不過三清觀的第一任道長,確號三清真人。而建造的資金也確為附近的村民集資而建。這些都是有據可考的。

  不知是這三清真人是真有無上神通,亦或是善於經營。至他接任第一任觀主之後,慕名而來學道之人絡繹不絕。而道觀的香火也開始異常的旺盛起來。

  待三清真人仙去之後,在由接任的曆代掌門的不懈努力之下,三清觀已經由一座小小的道觀發展成中州大陸數一數二的道家門派。

  曾經依山而建的簡陋道觀,也被整改的氣勢恢宏。

  俗語說: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三清觀亦是如此,或許樹大招風,亦或是天意如此。

  在距今,約千年前的一場大火,徹底終結了三清觀的昔日輝煌。

  這場大火燒了,整整三天三夜,死傷無數。曾經那五裏一宮,十裏一庵的三清觀已不複存在。就隻剩下一道高大破敗的山門,幾百級依山而上的寬闊石梯。和依著石梯兩邊而修建的,幾大塊由白玉地磚鋪成的廣場,仿佛還在述說著往日的輝煌。說也奇怪,道觀的一切建築都被損毀殆盡,唯獨供奉著三清仙真神的主殿,還完好無損。

  人常說,病來如山倒。三清觀逢此大災之後,從此一蹶不振。曆代觀主更無心力在重振山門。待傳至一眉道人這一代時,更是可憐。更別說有甚香火,最終就連弟子也沒有一個了。整個道觀也就剩下了一眉道人還在苦苦掙紮。

  在這如今的中州大陸,修道之人猶如過江之鯽,數不勝數,修仙一途,本就逆天而

  行,想要有所成就,首先自身就得具有仙體,外加自身的刻苦修煉,方能得窺得仙道。因此在這諸多修道之人中,真正能揚名立萬的卻是又少之又少。

  或許是天見可憐,亦或許是首殿供奉著的三位仙人顯靈。

  獨自一人在這三清觀苦苦掙紮的一眉道人,就在幾年前,機緣巧合之下居然前前後後的收錄了兩名弟子,一男一女。男的叫林一凡是一眉道人在觀外的廣場上撿回來的。在其繈褓之中有一隨身福袋上刺刻有林一凡三字,故而也就名為林一凡。

  女的叫葉青,是附近村民送與一眉道人拜師學藝的。這葉青她原本叫葉小草,或許是一眉道人覺得此名不好,又因小草乃青色。從而為其改名為葉青。

  不過美中不足的是兩個弟子的年紀太小了。男的還未滿周歲,女孩也才兩三歲的樣子。

  不過孩子雖小,但這個叫林一凡的嬰兒,確讓一眉道人感到無比欣慰。因為雖是嬰兒,一眉道人已然看出他相貌不凡,獨具慧根。天生就是一修煉奇才。

  這樣的結果,無不讓已經絕望到冰點的一眉道人看到了重振山門的希望。因而一生從未婚嫁的一眉道人,就開始了既當爹又當媽的悲催生活。

  自從有了這一大一小,一眉道人的生活也不在孤苦伶仃。雖然過得清貧,確也充實欣慰。日子有時過得很慢,慢得猶如蝸牛在爬。有時又過得很快猶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

  這不,時至今日,這一大一小也十好幾歲了。然而隨著這二人一點點的長大。一眉道人確是一點點的失望。本來從一眉道人,第一眼見到還在繈之中的林一凡那一刻,就下定決心要好好栽培於他,等長大之後好重振山門昔日的輝煌。

  然而,在他苦心栽培之下,他終於明白了啥叫一樣的米養百樣的人了。林一凡跟葉青,雖至小師出同門,一人所授。但是性格資質確截然相反。

  林一凡雖天生根骨不錯,獨具仙體,腦子也聰慧異常,然而對於這修道一途根本無心用功。而葉青呢,雖然刻苦用功,但是呢,資質平平,因而長進亦是不大。此刻的一眉道人終於體會出了,啥叫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人生真諦了!

  麵對著,被給予厚望的林一凡。一眉道人打也打了,罵也罵了,道理也不知說幾千上萬了。可是收效甚微,不對,應該是說根本就沒有效果。

  日子久了,一眉道人也有些麻木了。兒孫自有兒孫福吧!一眉道人也隻能在心裏,就這樣默默的安慰自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