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意料之外的來客
作者:沐嵐翊      更新:2020-05-29 02:26      字數:2174
  不知道自己已然逃過一劫的李逸瀾,在眾人的簇擁之下回到了濟州府衙。

  還沒有等李逸瀾好好感受一下這幾個月來濟州府衙的變化,已經有等待已久的人主動找上門來了。

  在城門外,宋時烈已經低聲和李逸瀾匯報過了府衙裏等候者的情況,原來是漢城來人。

  隻不過,這次來的漢城人士,並不是李逸瀾早有耳聞的那些山黨朝中領袖,如閔維重、金萬基等人,而是從漢城來的一個譯官,張炯。

  說起來,張炯的先祖為高麗名臣張安世。朝鮮王朝建國後,太祖李成桂多次寫信邀張安世入朝輔政,均被婉拒,最後遣其子張仲陽入仕新朝,官居漢城府左尹。

  隻不過,張炯所屬的這支仁同張氏發展到後世,也算是階層滑落,從兩班貴族到現在屬於中人階層,家族內成員多從事漢語譯官、畫員等職業。

  此時府衙之中,宋時烈、柳馨遠、洪宇亮、李璌等人都是兩班出身,一時間都不願開口介紹,最終還是同知崔鎮南給李逸瀾正式介紹了張炯的身份。

  “張兄仕司譯院,為副奉事。”

  李逸瀾拱手道:“張奉事,幸會幸會。”

  緊接著,崔鎮南也為張炯簡單介紹了一下李逸瀾的身份:“這便是我們破虜軍的提督,李逸瀾李提督!”

  張炯作揖:“我在漢城,亦聞李提督大名久矣,今日得見提督英姿,此生無憾。”

  聽了張炯這吹捧的話,李逸瀾心中還是比較愉悅的,雖然話裏的真實性李逸瀾隻信三分,但是這起碼表明了張炯此番前來的態度。

  兩人一陣寒暄過後,李逸瀾便張炯引入自己之前辦公的房裏,和李逸瀾一起進來的,還有宋時烈、柳馨遠、洪宇亮等人。

  有這四人跟著,事實上已經多多少少涵蓋了朝鮮不同的幾派勢力,李璌、崔鎮南兩人則不再跟進來,回去處理政務了。

  .........

  雖然路上宋時烈和柳馨遠已經盡力和李逸瀾說明了一下情況,但畢竟李逸瀾對於這些朝爭還不算熟悉,因此在會談的最初,李逸瀾並沒有表態,也甚少發言,隻是坐在主位默默觀察著。

  通過觀察總結,李逸瀾大致摸清了張炯的來路。

  張炯雖然名義上隻是一個普通的譯官,但是他背後的仁同張氏家族勢力卻不小,家族中的主要人物便是張炯的堂兄張炫。

  張炫和張炯同樣是譯官,但與張炯不同的是,張炫頭腦靈活,更善於結交權貴,獲得信任的張炫多次被派往清廷,擔任燕行使團中的譯官。

  .........

  朝鮮使團前往背景朝貢,除了有維持宗藩關係的考量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便是通過朝貢的方式來進行實際上的貿易,而在這種形式的貿易中,“有朝貢,必有賞賜。”從明到清,對於朝鮮使團的賞賜有增無減,這便是朝鮮熱衷於派遣使團朝貢的原因之一。

  明清之際,譯官在各種朝天使團、燕行使團的作用實際上很高,雖然在朝鮮國內,兩班出身的士大夫們瞧不起多由中人階層擔任的譯官,但是等到了中國之後,這種局麵卻會被顛倒過來。

  在朝鮮國內身份高貴的兩班貴族,到了北京卻常常陷入語言不通的困境中,盡管可以通過筆談的方式進行交流,但是在很多時候並不是所有的中國官員都願意和這些藩邦人士進行如此複雜的交流。

  相比起來,熟識漢語的朝鮮譯官們反而更加有優勢,他們與中國官員之間的交談也往往要比他們的上官要來得更加密切。

  譯官在朝貢貿易中占據著交流的核心作用,隻要他們在如此體量龐大的貿易額中摘取一小部分,便足以掙得盆滿缽滿。

  事實上,朝鮮國王並非不知道這些使團譯官們從中獲利的事實,但是考慮到他們在朝貢貿易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曆任的朝鮮國王都采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

  朝鮮的士大夫倒是對譯官從中獲利的事實深惡痛絕,但是想要出色完成出使的任務,又不得不倚仗於這些譯官,無奈之下,士大夫們隻要通過將譯官稱呼為“譯商”的方式,暗戳戳地表示他們的不滿。

  士農工商,商人最末。士大夫們將這些使團譯官稱為譯商,實際上是一種貶低的稱呼。

  .........

  當然,也並非所有的兩班貴族和士大夫階層,都固守著這些陳舊的觀念不放,其中有些心思活泛的,便暗示了那些被排擠的譯官加入到他們的勢力中來。

  仁同張氏,便是這樣被吸納到南人黨的勢力範圍中的。

  自從大論爭失敗之後,南人黨被逐出朝堂,隻能死守慶尚道的一畝三分地。

  南人黨領袖尹鑴和宋時烈兩人本來關係不錯,尹鑴入仕還是經由宋時烈的舉薦,但是在大論爭中,宋時烈和尹鑴立場爭鋒相對,最終尹鑴大敗,不僅自己丟了官職,還牽連了整個南人黨從此與朝堂無緣,自此之後尹、宋兩人遂成死敵。

  在戰爭爆發的初期,尹鑴還曾經找到李慶億,和漢黨聯合起來,共同聲討破虜軍,而在戰爭過程中,趙俊博率領的慶尚道軍隊也是出力最多的地方軍之一。

  如果不是趙俊博率軍南下突襲猊來裏浦口的時候失去蹤跡,慶尚道軍隊會不會這麽快消停都是未知數。

  而作為回應,破虜軍曾勝突襲的重點,正是慶尚道,利用慶尚道精銳盡出的機會,曾勝率領著部下可以說是將慶尚道攪得不得安寧。

  簡單地說,在這之前,南人黨和破虜軍基本上就是勢不兩立的狀態,此時聽到張炯表明了自己的後台,李逸瀾難免有些驚愕。

  李逸瀾第一時間看向宋時烈,以他和南人黨尹鑴的關係,竟然也允許了張炯進了濟州府城,甚至安排了張炯和李逸瀾之間的見麵,想必其中的關係並沒有李逸瀾之前了解得這麽簡單。

  果然,張炯接下來便介紹了自己背後準確的靠山——同樣是南人黨中的代表人物,前領議政,如今賦閑在家的許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