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送,還是不送
作者:沐嵐翊      更新:2020-03-02 23:37      字數:2129
  李棩剛在心裏感歎完大明的消逝,刑曹判書李慶億就出列稟告了有人自稱大明使者,已經在濟州島上岸了。

  難以置信地搖了搖頭,李棩問道:“大明延平王?這是何人?”

  朝鮮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消息來源又受到清廷的遮蔽,因此在日本大名鼎鼎的鄭氏家族,卻未曾進入過朝鮮國王的視野裏。

  從昨晚淩晨接到急報開始,李慶億反反複複看了好多遍,早已經倒背如流了,此時便按照昨晚送來的匯報,開始一五一十的說起來。

  聽完了李慶億的匯報,李棩沉默了許久,最後總結道:

  “依愛卿說法,那漢人李逸瀾,自稱是大明延平王派去日本的使者,還攜帶有大明永曆皇帝所頒發的《大統曆》以及延平王的手信?”

  “正是如此。”

  李慶億強忍住心裏的衝動,沒有把急報中最讓他痛心的那部分說出來:濟州糧行被李逸瀾一鍋端了,而糧行掌櫃,也就是他李慶億的侄子李祥,更是被李逸瀾糾結暴民給殺死了。

  回到了東班行列中,李慶億一聲長歎:正是因為死的是自己的侄子,被端的是自己的小金庫,他才不能在這個時候說出來。

  至少,這個消息不能由他的口傳遞給王上。

  過兩天,等全羅道的正式匯報送到王上的案前,再由一個大臣去點出濟州糧行掌櫃的身份,效果才是最好的。

  現在李慶億要做的,就是趁著閔維重等山黨還沒有準備的時候,在這次朝會中就把明使的命運給定下來!

  ......

  李棩心中暗歎,這事一看就不容易處理。濟州、濟州,自己不是剛把那個不識趣的李璌給打發到濟州去嗎。

  至於為什麽是李慶億先站出來匯報,李棩心裏清楚,在濟州,漢黨有個糧行,說不定就是從那裏得來的消息。

  隻不過既然李慶億不主動說,李棩也沒有必要節外生枝,早點把事情敲定下來,以免夜長夢多。

  涉及明、清這樣的話題,總是容易引起朝野的震蕩,拖得越久越不利。

  李棩先象征性地征求了一下領議政洪命夏的意見。

  “洪議政,這事你怎麽看?”

  洪命夏已經年過六旬,在朝野黨爭的背景下,他這個年老力衰,同時又毫無背景的領議政,也隻不過是名義上的宰相罷了。

  兩個月前,洪命夏就已經稱病請求還鄉,但是李棩執意不許。

  雖然站在東班的最前列,但是如果不是李棩點了名,在這場朝議中,洪命夏根本不會說一句話。

  “咳,咳咳。”洪命夏咳嗽了兩聲,好一會才開口道,“按照我東國法例,凡漂流到我國者,核實身份後,一律遣送原籍。也就是說,按照法例,應當把這些漂流人送去北京,再由清國定奪。”

  “不過,這些漂流人若真是大明使者,那麽一旦送去清國,又有違大明對我東國的恩義。”

  說道最後,洪命夏輕撫自己的胡須,歎息道:“此可謂兩難啊!”

  咋一聽,洪命夏的話考慮周全,其實就是不敢擔風險的體現。要是主張送去建虜,那麽得罪的是士林;如果主張不送,那麽又會有惹怒建虜的風險。

  其實,李棩現在的想法和洪命夏是一致的。隻不過,這事拖著也不成,最終還是得做出決斷來。

  掃視了一下眾臣,李棩最終把目光落在了右議政鄭致和的身上,他想了起來,前任濟州牧使洪宇亮,正是經由鄭致和推薦升上王廷來的,隻是這個時候估計還在半路上。

  算算時間,那明使李逸瀾的事情,應該也正好是洪宇亮在處理。

  既然如此,那就先讓鄭致和說說吧。想到這裏,李棩點了鄭致和的名字:“鄭議政,剛才李刑判的匯報和洪議政的分析,你也聽到了。你覺得該如何處置?”

  ......

  鄭致和方才在心裏責備洪宇亮,竟然沒有第一時間向自己匯報,反而讓李慶億將消息最先匯報了出來,以至於現在自己毫無準備。

  不用多想,鄭致和都知道對於這件事,山黨和漢黨之間肯定立場完全不同。而鄭致和自己,則需要揣摩當今王上的立場。

  趁著洪命夏說場麵話的時候,鄭致和已經想好了言辭。此時李棩提問,鄭致和便沉著回應道:“此事難以一直保密,依臣看,不如還是押送北京。”

  相比起洪命夏的話,鄭致和這話顯然是立場堅定了。話音剛落,朝堂上頓時議論紛紛,眾臣神情各異。

  李棩心中暗讚,嘴上卻歎息道:“根據匯報,這些人都未曾剃頭,要把他們送去清國,恐怕會不樂意吧。”

  鄭致和連忙稱是,又道:“確實如此。當初大明時,漂流來的人,隻需要跟著朝天使一起回北京即可。而到了現在的清國,則雖然是我東國非常小的事,也必然會盯得緊緊的。”

  “依臣之見,我東國應該專門派官,將漂流人押送清國,同時谘文清國禮部,說明緣由,如此方無後患啊!”

  李棩終於忍不住點了點頭,鄭致和不愧是寡人一手提拔上來的人,這番話竟和寡人心中所想幾乎一致!看到王上點了頭,看來是要同意鄭致和的意見,都承旨閔維重心中著急,身為山黨新的領軍人,閔維重曆來親明貶清,這個時候當然不能看著大明使者被送去建虜那裏送死。

  可是一時間,閔維重又找不出鄭致和說法中的漏洞。情急之下,閔維重隻能匆忙說道:“如果有機會做到沒有後患的話,還要將他們入送北京,難免令人不忍。”

  李棩心中一動,追問道:“那依閔承旨的話,有何辦法,可以做到沒有後患呢?”

  閔維重來不及細想,答道:“聽聞這些人其實是想去日本,依臣所見,不如宣稱他們是耶穌宗門之徒,入送日本,如此一來,則可以不告知清國。”

  李棩暗歎,還以為你有何高見,沒想到竟然提出來這種建議。隻是閔維重畢竟出自權門世家,現在又是山黨領袖,清議之首,李棩總得給他留點麵子。

  想到這裏,李棩緩緩說道:“即使托以耶穌宗門之事,不與清國匯報。清國一旦最終有所聽聞,也必然不喜。”

  雖然沒有直接否定閔維重的話,但李棩認為自己的傾向還是表露得比較明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