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就地解散
作者:沐嵐翊      更新:2020-05-19 09:33      字數:2192
  鄭致和心中疑惑、憤怒和不滿,最終化為了一聲歎息。

  盡管此時鄭致和手中有著兩萬多軍隊,令旗所指,將士聽令,但那是建立在進攻“賊軍”的基礎上,而不是進攻王廷。

  換句話說,如果鄭致和此時將進攻方向調轉,變成進攻漢城的話,恐怕原先一呼百應的他很快就會變成孤家寡人了。

  更不用說,鄭致和自己根本沒有燃起反叛的念頭。

  鄭致和的家業和親人都在漢城裏,反叛的話首先遭殃的就是他們,鄭致和自忖不會因為自己的仕途和權勢,而把和自己血濃於水的親人置於死地。

  既然放棄了這個打算,鄭致和最終隻能選擇接受——即使他並不願意,並且很留戀。

  雖然被破虜軍擊退了這麽多次,但是隻要南征軍還掌握在自己的手裏,鄭致和心中就還保留著希望。

  畢竟雙方的兵力差距擺在這裏,破虜軍可以勝利很多次,但是隻要他們失敗了一次,鄭致和以及他麾下的南征軍就可以抓住這個機會,置李逸瀾和破虜軍於死地。

  “被升遷”後,鄭致和事實上已經與南征軍沒有什麽關係了,原先對鄭致和畢恭畢敬的白昊憲和金太應、申方洋等人,這幾天都有意識地遠離鄭致和的營帳,生怕接到鄭致和的什麽命令。

  鄭致和在官場混跡多年,自然是看慣了人走茶涼的場麵,盡管現在他自己還沒有離開軍營,但是已經失去兵權的他,和離開了也沒有什麽區別。

  雖然能夠理解,但是當這種局麵落到自己頭上的時候,鄭致和心中還是十分憋悶。

  待在軍營的這幾天,鄭致和仿佛度日如年,每一天他都感覺十分煎熬,旁人的一個眼神他都十分敏感,覺得人們的眼神中充滿著同情甚至是嘲笑。

  雖然鄭致和在心裏也安慰自己,能夠做到領議政的位置,也算是完成了剛步入仕途時一個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標,但畢竟此時的鄭致和心境已經和當年初出茅廬時截然不同了,這種從權力高峰滑落的感覺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心安理得的接受。

  現在的鄭致和,隻希望兩件事:一是督師李慶億能夠早點到來,自己交接完工作後立馬離開軍營,二是新任的督師李慶億同樣沒有辦法將破虜軍戰勝,甚至指揮得比自己還差,這樣鄭致和才不會獨自承受督戰不力,指揮不當的罵名。

  ..........

  然而,事與願違。

  鄭致和心中焦急,新督師李慶億卻遲遲沒有出現。如果不是知道國王李棩肯定會嚴加催促,鄭致和甚至都懷疑李慶億是故意要折磨自己了。

  與此同時,軍中的糧食儲備也在一天天的減少,原本承諾和新督師李慶億一起來的糧食,遲遲沒有動靜。

  指揮缺位,糧食不足,南征軍本來就已經不穩定的軍心越發浮動起來。

  就在這種緊張的氛圍中,南征軍焦急等待了好幾天,終於迎來了北方的消息。

  不過,盼望已久的眾人,此時卻大失所望,甚至反過來希望這則消息是假的——新任督師李慶億以及護糧隊中伏,糧食全失,督師李慶億下落不明。

  這則壞消息,最終將原本就不穩的軍心徹底引爆。

  慶尚道士卒鬧著要保家衛道,畢竟現在曾勝率領的奇襲部隊似乎已經開始發展壯大,而活動範圍又重新回到了防備空虛的慶尚道。

  原本就消極怠工的忠清道軍隊則借口糧食不足,為了不消耗大軍已經不多的糧草,他們請願要回忠清道,自給自足。

  禁軍士卒倒是不敢擅自回漢城,畢竟他們代表的是國王殿下的顏麵,但是沒有指揮,又麵臨糧食危機,禁軍上下也是人心惶惶。

  唯一比較安分的,就隻有申方洋和他手下的全羅道當地士卒了,不過與其說是安分,倒不如說他們無處可去,隻能老老實實待在這裏。

  軍中四分五裂,連續兩日都出現了小範圍的營嘯,南征軍已經走向了不攻自潰的邊緣。無奈之下,白昊憲等將領隻能是重新來到中軍大帳,請還未回漢城的鄭致和出麵,調解士卒的情緒。

  鄭致和雖然沒有怎麽出中軍大帳,但此時軍營內的情緒他也多少有所了解,隻不過剛剛被解除了督師的職位,鄭致和現在根本不想管這種事情。

  白昊憲等武將力求,鄭致和則極力推辭,一時間雙方爭持不下。

  正當雙方正在扯皮的時候,李棩的加急命令傳來了——領議政鄭致和暫代督師職責,盡力安排南征軍各部分任務,做到內除曾勝,外攻李逸瀾。

  雖然李棩傳來的命令還在說著進攻的事情,但鄭致和很清楚,李棩這是準備暫時放棄收複濟州島了。

  曾勝率領的軍隊聲勢浩大,固然需要眾軍圍剿,但是精銳盡出的南征軍都沒能拿下濟州,分開之後就更加沒有希望了。

  李棩現在能夠撥出去的糧草確實不多了,而就此宣告失敗又不行,唯一能做的隻有以“轉進”為由,將大軍分開,讓他們各自解決糧食問題。

  此前鄭致和雖然被國王李棩宣判了政治生涯的結束,但是在這種特殊的時候,李棩能夠信賴的又隻有鄭致和了。鄭致和本想斷然回絕李棩的命令,但無奈他並不是孤身一人,他能夠承受李棩的怒火,但他卻不希望自己的親人被李棩拿來泄憤,因此最終鄭致和隻是歎了一口氣,接下來這道命令。

  鄭致和重新出山,最後一次分配了南征軍的任務,各部分各回各家,實際上相當於就地解散了。

  鄭致和和白昊憲一路,率領大部分的禁軍回漢城。

  金太應率領親自統領的一小部分禁軍,同時接管了慶尚道的部隊,通過水路往慶尚而去。

  忠清道的三千軍隊,是南征軍中唯一一支成建製保存的部隊,此時輕鬆愉快地往家的方向回去。

  申方洋率領全羅道士卒留守。

  趙俊博和他的一千餘奇襲士卒在出發準備攻擊猊來裏浦口之後,至今不知所蹤。

  近三十年來,朝鮮組織的最大規模的一支軍隊,至此已經結束了他們的任務,名存實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