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商定會談
作者:沐嵐翊      更新:2020-05-19 09:33      字數:2168
  陳兵於濟州海峽的對岸,鄭致和托商船送信來濟州島,極力邀請明使李逸瀾前往漢城,和朝鮮國王李棩進行會談。

  考慮到這個邀請對於明使方麵來說,風險性極大,因此鄭致和在信中已經退而求其次,提出了一個暫時的折中方案,即邀請李逸瀾到海上相會,兩人都效法三國往事,單刀赴會。

  看過這封信之後,李逸瀾沒有立刻做出決定,想先聽一下破虜軍的其他高層是怎麽想的。

  看完之後,曾勝第一時間提出拒絕的意見:“自古戰陣之中,未嚐聽聞主帥親赴敵營的事情,最多不過是戰陣之前,隔空相見而已。”

  破虜軍前鎮的副統領林和義也支持曾勝的看法,認為去漢城是絕對不可能接受的。其餘如金克孝、樸治勇等破虜鎮的正、副統領,也紛紛表示讚同。

  畢竟,雖然信中的語氣十分客氣,還提出來可以帶一百名士卒渡海前往漢城,但是離開了濟州島的大本營之後,這一百士卒就顯得孤立無援了。

  而且,信中隻允許這一百名士卒跟隨到宮城之外,而不允許進宮,但誰能保證宮廷之內,就沒有陰謀呢?

  在場的破虜軍將領都明確表態反對,主要也是考慮到李逸瀾身為破虜軍提督,又是明使,對於濟州舉義而言至關重要,不可輕易有失。

  自從濟州舉義之後,破虜軍的士卒和他們的將領,都已經和李逸瀾站在了同一條船上,因此李逸瀾的安危自然也就成為了舉義事業的重中之重。

  李逸瀾點點頭,其實李逸瀾自己的意見也和將領們基本一致,在統一了意見之後。接下來值得思考的一點,便是鄭致和信中的第二個邀請,即在海上見麵,可行度有多高。

  李逸瀾將目光投向了坐在一旁的柳馨遠。

  ......

  文可執筆揮斥方遒,武可從軍捍衛正道,這是許多文人的理想,因此這次宋時烈坐鎮濟州,負責進行城防守備,而柳馨遠則是跟隨李逸瀾出征。

  看完信之後,柳馨遠第一時間也否定了前往漢城的主意,這個活動要冒的風險實在太大了。但是鄭致和發出的海上見麵的邀請,柳馨遠倒是沒有急於否定。

  柳馨遠正在思考的時候,李逸瀾的目光已經投過來了,很顯然兩人現在想的是同一個問題。

  “去漢城顯然不可行.”柳馨遠沉吟道,“但如果在能夠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在海上會晤,我個人認為還是可以得。”

  柳馨遠繼續說道:“當然,鄭致和想要來和李提督會談的目的,也不難猜測。一方麵,鄭致和提出與提督單刀赴會,在海上會晤,可以邀名。”

  “這些日子來,鄭致和受到了士林清議的不少非議,這對於一向注重名聲的鄭致和來說,很顯然是一個打擊。”

  “這次,鄭致和又被國王派來當南征督師。無論鄭致和內心的想法如何,表麵上都得做一些緩和局麵的努力,否則這次南征肯定又有大量的罵聲。”

  “另一方麵,我也不指望這次會談能夠取得實質性的突破。畢竟鄭致和雖然是督師,但是並不像提督一樣,可以自己做出抉擇,沒有國王的旨意,鄭致和很難做出符合我們期望的承諾。”

  軍帳內,眾將紛紛點頭,皆認為柳馨遠的分析有道理,而且說得還是大白話,將領們都能聽懂。

  接下來,柳馨遠話鋒一轉,說道:“但是,這次會談還是有去的必要。”

  “鄭致和給了我們三天的時間答複,再加上來回商討會談形式和具體海上的方位等問題,所耗費的時間絕對要大於六天。”

  “提督已經派林寅觀統領前去長崎請援,現在我們把戰前準備的時間拖得越長,就對我們越有利。”

  聽到這裏,李逸瀾開始連連點頭。

  雖然與鄭致和見麵需要冒著一定的風險,但如果這能夠換來時間的話,這個風險就冒得值得。

  拍板同意之後,李逸瀾還補充道:“參加會談,也能夠說明我們並不是一些人所抹黑的叛軍,而是希望改變朝鮮局勢的義軍。”

  .......

  接下來五、六天的時間裏,商船又在濟州海峽兩岸往返數次,最終是議定了海上會麵具體章程。

  船上的水手由哪邊來負責,能否保證會談船主的中立性等等,這些問題在幾次書信溝通中,也得到了解決。

  最終兩方還是使用了傳遞消息的商船,作為會談的地點,而出於公平起見,兩方都乘坐猛船作為最初搭乘的工具。

  最開始信中說是兩人單刀赴會,但最終上船的人還是不止兩個。

  朝鮮王廷官軍這邊,來的是督師鄭致和,全州大都護府使鄭熙,原濟州牧使、現任禮曹參知洪宇亮,另外還從濟州兵變發生後,從各地大量聚集到全羅道的各方士人中挑選了兩人,一共五人。

  濟州破虜義軍這邊,則是大明使者、破虜軍提督李逸瀾,大儒柳馨遠,以及三名濟州本地士人。

  雖然處在戰爭一觸即發的邊緣,但這次會談兩方都沒有帶一名職業的將領,這也是兩方不願意加強衝突的體現。

  ......

  為了避免在船艙內出什麽意料之外的情況,這次會談直接在甲板上的一張圓桌上進行。這樣一來,會談雙方一共十人,無論是誰的小動作都會被發現。

  雖然下屬們此時心中難免忐忑,但是兩位當事人倒是不緊張。

  站在李逸瀾的角度,鄭致和的到來隻不過是朝鮮國王李棩打出來的第一張牌而已,即便今天在海上成功將鄭致和拿下,也絲毫不影響到對岸三萬多朝鮮軍隊。

  而從鄭致和的視角出發,麾下三萬餘人,已經足以碾壓濟州的義軍了,這次會談本來就是要表達友好的,而根本犯不著承擔敗壞聲望的後果,冒險在這裏對李逸瀾圖謀不軌。

  鄭致和先和李逸瀾、柳馨遠等人聊了幾句寒暄話,拉了幾句家常之後,雙方才開始進入正題。

  “不知明使檄文中所言,賊在王廷,具體所指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