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兩方軍心
作者:沐嵐翊      更新:2020-05-19 09:33      字數:2146
  備邊司會議中,群臣吵得不可開交,但最終也沒能爭出一個結果。

  國王李棩最終給出了一個折中的解決方案,即不明確認定濟州兵變的性質,以保護明使李逸瀾以及參與兵變的兩位大儒宋時烈和柳馨遠的名聲,同時邀請明使李逸瀾來漢城會晤。

  這樣一來,李棩也體現了對濟州兵變事件的理解,以及對大明使者的尊重,算是對之前執送決定的一個補償,親山黨的輿論就不至於逼迫太甚。

  但同時,李棩也沒有放棄用武力解決問題的途徑,直接派出了一萬禁軍,並上全羅道、慶尚道和忠清道三道士卒,駐兵於全羅南道海岸線附近,隔著濟州海峽,給予濟州島震懾,必要時直接出兵討伐。如此,則漢黨和南人黨等也不至於有太多意見。

  李棩同時下令,讓左議政鄭致和作為督師,統領大軍。雖然鄭致和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縮頭烏龜的態度,讓李棩不是很滿意,但是遍觀朝野,既有威望,又有實權,還是黨派中立的大臣,也隻有鄭致和一人了。

  李棩宣布完了最終決議之後,帶著太監和宮女離開了,剩下閔維重和李慶億等人對視幾眼之後,也按照陣營,三五成群各自回去了。

  沒有了國王李棩作為仲裁者,兩黨在備邊司繼續爭辯也沒有益處。李棩的做法,雖然照顧到了各方的利益,但是也不可避免地沒有滿足任何一派的預想目標。

  接下來,輿論戰才算是真正打響。

  漢黨和南人黨弄了一個千人聯名,要求嚴懲濟州叛軍,而山黨則在朝鮮各地宣傳王廷部分官員對明使和濟州人的壓迫,以此建構兵變的正當性。

  一時間,李逸瀾和濟州百姓,成為了朝鮮國內家喻戶曉的人物,甚至還有傳言,稱大明天兵不日便將來到濟州島。

  .......

  七天後,濟州府。

  李逸瀾已經得到了匯報,知道左議政鄭致和親率一萬禁軍和三道地方軍,正在往全羅南道口岸靠攏。

  留下宋時烈、陳得和牧使李璌作為濟州留守,同時指派右鎮的破虜軍士卒作為濟州守軍,李逸瀾決定率破虜軍親征。

  城外兵營,破虜軍正在進行出征前的誓師。

  在誓師大會中,李逸瀾公布了殺敵後的賞金規定,以及不幸陣亡後士卒親人可以得到的補助,隨著幾聲“破虜萬勝”“大明萬勝”之後,軍隊士氣漲至高潮。

  曾勝騎馬走在前頭,李逸瀾坐鎮中軍,破虜軍前鎮、後鎮、左鎮以及威武鎮,合計士卒三千餘人正式開拔,往濟州海峽而去!

  出發前,李逸瀾不自覺地往東邊望了一眼。自從派林寅觀等人前往長崎請援之後,已經過去了將近十日,守著東邊濟州港口的方治和金永每日遣兵匯報,但始終沒有來自長崎的消息。

  將濟州府城的守備已經壓縮到僅剩下一千人,李逸瀾目前也隻能擠出三千破虜軍。而王廷派來的官軍,僅僅是禁軍就有一萬餘人,再加上全羅、慶尚以及忠清三道官兵,幾方合計起來。至少也能湊出三萬人的軍隊。

  三千對三萬。

  別說普通的將領和士卒了,就連李逸瀾心中也沒有底。曾勝倒是向李逸瀾保證得信誓旦旦,這仗有的一打:朝鮮官軍疲弱不堪,這仗打起來又有輿論上的壓力,很難發揮出全部實力。

  而破虜軍這邊,這些日子來,宋時烈和柳馨遠這樣的一直在宣傳王廷“政策”,讓濟州百姓們都產生了錯誤的認知:隻要是家中有人參加了破虜軍,全家族連坐。

  在這種輿論下,破虜軍每個人都已經簽了生死狀,誓要守住濟州島,與官軍勢不兩立。

  .......

  鄭致和這些日子來一直甘當縮頭烏龜,為的就是不被輿論所影響,可是李棩仿佛偏要和鄭致和作對一般,直接將鄭致和任命為了督師,統領南征事宜。

  從接任督師一職開始,接下來的好幾天,鄭致和家裏的門檻都快要被拜訪的人給踩爛了。

  山黨的金萬基托督師給自己的恩師,也就是此時正在指揮濟州府城防務的宋時烈,送上一封問候信。

  漢黨的金佐明恰恰相反,他的家族和宋時烈家族有世仇,這時專門上鄭致和家中,痛陳宋時烈身為不少儒生心中的精神領袖,而去參與濟州兵變,分裂國家,行為惡劣,應當受到嚴懲。

  就連到了漢城之後老實低調的洪宇亮,也小心翼翼地過來,探聽鄭致和的打算。

  看到洪宇亮,鄭致和就氣不打一處來:要是洪宇亮早點向他匯報漂流人事件,他也不會在當初的朝議中最先提出遣送之論啊。

  “你跟我一起去。”身為督師,鄭致和得到了國王李棩的最高授權,可以自行安排此次南下的事務。

  洪宇亮一聽,心中直道後悔,就不應該再沾上這灘渾水:“鄭相,宇亮現在供職於禮曹,並不知兵啊。”

  鄭致和哪能這麽輕易就放過他:“誰說這次一定會打起來了,至少最開始我們還是要談的,你是禮曹參知,正好負責的便是外交事務,讓你跟著來十分正常。”

  想到接下來很可能要和李逸瀾以及濟州人兵戈相見,洪宇亮心中自然是百般滋味。可是鄭致和是洪宇亮在漢城最大的靠山,洪宇亮此時也隻能把一肚子苦水自己憋著,乖乖聽從了命令。

  相比起文官的密切關注,和這次南征密切相關的軍隊就顯得興致缺缺了。以往戰爭,必然會有一些將領早早來疏通關係,希望可以獲得加入軍隊的許可,好去立功。

  可是這次竟然沒有一名武將,事先來鄭致和處打招呼,足見此次的南征,在軍隊眼中絕對不是一個好差事。

  鄭致和雖然沒有真正帶過兵,但也讀過不少兵書,《孫子兵法》《紀效新書》,鄭致和都曾通讀。此時看到軍心如此,鄭致和雖未出征,心裏已經是歎了一口氣。

  如果不是人數上有絕對優勢,這場仗,鄭致和還真沒有絕對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