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劃分軍隊
作者:沐嵐翊      更新:2020-05-19 09:33      字數:2263
  李逸瀾將主張把漂流人分散到軍隊中,是為了不至於把“雞蛋都放到一個籠子”裏,避免一次意外導致漢人全軍覆沒。

  要知道,在異國他鄉,沒有了這九十個漢人的基本盤,李逸瀾就相當於是無水之舟,處境將會變得危險。

  不過打散漢人也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那就是語言上的不通,將給行軍作戰造成很大的麻煩。

  身為李逸瀾最信任的一個班底,漂流人當然不會從基層做起,但是一個無法和下屬直接溝通的軍官,哪怕是低層軍官,也很難將自己負責的行伍帶好。

  現在讓漂流人學習朝鮮語,或者讓濟州士卒和青壯學習漢語,都來不及了,而且也不是當務之急。

  兩人商量到大半夜,最終李逸瀾還是同意了曾勝的意見,將漂流人自成一軍。隻不過,李逸瀾堅持不能將漂流人稱為自己的親兵。

  .......

  過了不到半個時辰,昨天報名的青壯基本已經來齊了。

  三個陣列中,站在最中間的漂流人行陣最為肅靜,濟州士卒次之,最後是昨天報名參軍的青壯。

  青壯們有的是沒有經曆過兵營,有的是退役太久了,一時間沒有從角色的轉變中適應過來,趁著李逸瀾還沒有開始說話,一些相熟的人湊到一起互相聊天。

  站在青壯前列的是金永和沈二郎。

  沈二郎此時倒沒有什麽特別的反應,而金永卻又羞又怒,但是他年紀本來就小,毛都沒長齊,教訓起青壯來,威懾力根本不夠。

  站在場下的曾勝,看到旁邊金永焦頭爛額的樣子心中不忍,同時也是看不慣青壯那散漫的樣子,此時便用眼神向李逸瀾示意。

  李逸瀾當然也注意到了青壯那邊的情況,不過他並沒有急於表態。

  再等會,等人齊了再說。

  沒有讓李逸瀾等多久,林寅觀和方治帶著從猊來裏浦口船上下來的漂流人們,進入了兵營。

  和前幾天晚上逃下船時,人人狼狽的樣子截然不同,現在的林寅觀、方治等人,已經全部穿著好了盔甲。

  這些盔甲都是李逸瀾昨晚讓人悄悄運出城去的,為的就是讓林寅觀和方治等人看上去顯得英姿颯爽,提振士氣。

  林寅觀等人的到來,一身鮮豔的盔甲,很快就引起了兵營中士卒、青壯的注意。不過最引人注目的,還屬那兩門紅夷大炮。

  .......

  在眾多的火器當中,紅夷大炮在朝鮮人的心目中占據著可以說是極高的地位。

  關於努爾哈赤的死因,其中有一個記載,宣稱是在寧遠大戰中,袁崇煥指揮士卒用紅夷大炮將努爾哈赤轟成重傷,最終努爾哈赤在憤懣中死去。

  李逸瀾雖然對這條記載的真實性表示懷疑,但是他知道,這個說法最早便是出自朝鮮人李星齡所著的《春坡堂日月錄》。

  當時,朝鮮譯官韓瑗隨使團來明時,碰巧與袁崇煥相見。袁很喜歡他,寧遠之戰時曾把他帶在身邊,於是韓瑗得以親眼目擊這次戰役的全過程,也明確提到了紅夷大炮的威力。

  這個故事在朝鮮國內有著極高的流傳度,同時也帶動了紅夷大炮這個火器在朝鮮國內的名聲。

  朝鮮對紅夷大炮的崇拜和敬畏,通過投降清廷的朝鮮人之口,傳到了清廷的耳中。

  以至於在之後的丙子胡亂中,清軍將領還特意將幾門從明軍手上繳獲的紅夷大炮運到了南漢山城下,以此來炫耀武力,震懾和威脅朝鮮君臣。

  .......

  李逸瀾得知林寅觀等人最後運出來兩門紅夷大炮之後,第一時間就想到了用紅夷大炮來提振士氣,同時也可以進一步樹立大明在濟州士卒和青壯中的威信。

  之所以方才沒有禁止士卒們說話,就是為了在這個時候發揮作用。此時,無論是濟州青壯,還是當地的士卒,都忍不住交頭接耳,麵露震驚。

  兩門紅夷大炮被運上了點兵台,放置於李逸瀾身後。在濟州人心目中本就良好的明使形象,此時顯得更加高大了。

  看到眾兵將反應良好,李逸瀾心中暗喜,終於大聲說道:“全體都有,肅立!”

  李逸瀾發出指令時,用的是漢語,再由身邊的翻譯將其翻譯為朝鮮語。

  指令一出,站在最中間的曾勝、林寅觀等率領的漂流人方陣,早已經事先做好了演練,一下子站直了身子,一聲也不吭。

  “閉嘴!”濟州士卒的方陣也在將領的喝斥下,保持了安靜。

  安靜的氣氛是會傳染的,特別是被兩個黑乎乎的炮口正對著的時候,加上金永和沈二郎的提醒,參軍的青壯也安靜了下來。

  .......

  “永曆二十一年八月初五,大明李逸瀾.......”

  “.....天道好還,蓋中國有必伸之理,人心助順,雖匹夫無不報之仇!”

  說完了提振士氣的話語後,李逸瀾開始按照昨晚和曾勝商議的結果,說起了具體的事項。

  “從今日踏入軍營後算起,任何人不得擅自離軍。有逃軍者,追捕歸案後一律斬首,另外根據登記地址,抄沒全部家產!”

  說完了逃軍的重罰之後,李逸瀾也不忘了給個胡蘿卜:“今日眾將士齊聚於此,共舉大義,忠心可鑒,本使者自然先有重賞!”

  說完,讓人抬出了之前已經承諾好的白銀,在點兵台上展示之後,暫時收了回去,點兵結束後再發。

  “今日兵營點兵,並上在府城內執勤的士卒,我濟州已有義軍四千三百。”

  這四千三百人中,有兩千人是濟州府上原有的士卒,另有七十名大明來的漂流人,其餘都是昨天報名的濟州青壯。

  李逸瀾將這七十名大明漂流人編為一鎮,名為“威武鎮”,實則是義軍的中鎮。由林寅觀擔任統領,方治為副統領。

  這個任命,更多是考慮到林寅觀在漂流人之中的地位,而非戰術原因。

  兩千濟州士卒則在原先的基礎上進行編製,分成了前鎮和後鎮,每鎮一千人。

  新加入進來的濟州青壯,則被安排為左鎮和右鎮,同樣每鎮千人。

  餘下的兩百多名青壯,則被安排為預備隊,共同訓練,必要時隨時待命。

  這樣一來,義軍就被劃分為了前、後、左、右、中五鎮和一支預備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