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六章 不得封禪
作者:漢武揮鞭      更新:2020-02-29 05:30      字數:2868
  漢武揮鞭最新章節

  八月初十,秋分。

  秋祭大典上,已深居淺出多年的太上皇劉啟突是露麵,祭典剛結束,便是命內衛將十餘名方士押上祭壇。

  “爾等奉上可長生不死的仙丹,朕不欲獨享,故命大農少卿蘇媛依著爾等丹方,煉丹百爐,今日盡皆賜予爾等,且讓我大漢臣民共襄盛舉,賀爾等升仙!”

  劉啟當著萬千臣民的麵,命諸多宦者高聲傳諭。

  春祭和秋祭乃是漢廷每歲最為盛大的祭典,春祭日,秋祭月,皇帝皆會率臣民出長安百餘裏,於郊外設壇祭天。

  隨著大漢愈發強盛,京畿郡縣的百姓更是尤為富足,皆心懷感念,故每逢春祭和秋祭之日,都是自發匯聚而來,在官道兩側迎候聖駕。

  在天子與群臣的大隊車駕駛過後,百姓更是會緊緊跟隨,前往祭天之地。

  所謂的“萬千臣民”,絕無半點誇張,立於祭台之上,放眼望去,除卻拱衛四周的大批禁衛,更遠處就是烏央烏央的百姓。

  漢廷大興官學已過十載,京畿郡縣更是最早普及官學之地,老百姓受教育的程度雖遠遠比不得後世華夏,然“掃盲”終歸有所成效。

  郎署早已拷問出那夥方士煉製“仙丹”的丹方,向太上皇和皇帝呈稟,大農府衛生部確是完全依照這些丹方煉製出了百爐丹藥。

  太上皇劉啟吩咐宦者傳諭後,順帶讓人將近萬分印刷出的丹方散給臣民傳閱,饒是不識字的老百姓,也能聽旁人念誦。

  諸多亂七八遭的材料且不去提,單是聞得“水銀”二字,在場的多數臣民就曉得那些方士死定了,且是死有餘辜。

  關中百姓對水銀並不陌生,傳聞秦皇陵墓的地宮內,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數量何其龐大。

  在官學教授的理工課業中,更有詳述水銀的用途和危害,嗅之已是大忌,更況乎用來煉丹服食?

  那些方士莫不是隱居太久,沒讀過書?

  若是明知故犯,那就是蓄意謀害太上皇,莫說要了他們的命,就是夷三族,誅九族,都是理所應當的。

  劉啟雖非心慈手軟之人,然年事已高,終歸不似昔年在位時那般狠辣暴戾,不想再多造殺孽,故此番沒打算搞甚麽連坐。

  汞中毒的病征多是慢性的,然若大劑量的吞服汞化合物,終歸會出現急性症狀,譬如腹痛、嘔吐、咳血。

  自是不會讓方士們玷汙祭台,而是分別押往祭台周圍早已壘好的數座土台,綁在木架之上,命內衛掰開他們的嘴,往裏塞仙丹,為避免他們活活噎死,還不忘灌仙水,皆是凝霜采露得來的無根之水,倒也算特別優待了。

  眾目睽睽之下,公然行罰,毫無半分遮掩,就是如此簡單粗暴!

  在場的萬千臣民,目睹此情此景,多是不覺有甚不妥,長安東市口處斬人犯的場景比這可血腥多了。

  謀害太上皇,腰斬車裂都是輕的,當眾淩遲都不為過。

  不少臣民覺得此等刑罰過輕,然又聞得聖諭,會將方士們留在此地,任他們屍解升仙。

  曝屍,縛於木架,曝於荒野,對素來重視喪葬的漢人而言,無疑是極重的處罰。

  百姓們正自議論紛紛,皇帝陛下亦是頒下聖諭,一道必將舉國震撼且垂為定製的召諭。

  “凡吾漢室後繼之君,永世不得行泰山封禪之舉!

  泰山封禪,勞師動眾,徒耗民力!

  上古堯舜,皆未大舉封禪,唯愛其民,得為聖王,秦皇登泰山,築壇祭天,卻二世而亡,皆因苦其民爾!

  漢自立朝,休養生息,強國富民,無愧天地,不負黎民,何須封禪泰山?

  漢強若斯,非天獨厚,乃君臣齊心,萬民齊力,何須報天之功?

  唯望吾大漢子民,勿忘先人,篳路藍縷,開啟山林,披堅執銳,保境安民。

  自助者,天助之!

  天行健,漢人以自強不息!”

  (ps:為免抬杠,特意申明,齊相管仲曾言,黃帝堯舜禹等七十二位古時帝王皆曾泰山封禪,半點佐證沒有,後世齊魯儒生雖不斷加料,但不管你們信不信,作者君是不信的。)

  召諭傳遍四野,萬民皆山呼萬歲,卻有不少朝臣脊背直冒冷汗。

  太上皇和皇帝擺出如此大的陣仗,自不是隻為處罰那些上不得台麵的方士。

  朝臣想拍皇帝馬匹,勸皇帝泰山封禪,這本沒甚麽大不了,但托以方士之辭,說甚麽“陛下文治武功皆曠古爍今,若往泰山封禪,報天之功,天必厚予,北臨碣石,或可冀望遇蓬萊仙山,得覓長生”,這就過分了!

  劉徹雖是莫名其妙的魂穿大漢,卻仍是個堅定的唯物主義者,況且上輩子也到過蓬萊島,在人頭攢動的旅遊景點非但沒聞到半點仙氣,更是擠出滿身臭汗。

  更關鍵的是,現今皇帝尚在而立之年,真正需要“覓長生”的,是年事已高的太上皇。

  大漢以孝治天下,身為皇帝的劉徹,之所以沒當殿甩出禦案上的鎮山河,將那數位腦子進水的朝臣砸得頭破血流,亦是考慮到太上皇老爹的想法和臣民的觀感。

  皇帝陛下不肯封禪泰山,莫非是不想為太上皇“覓長生”?

  劉徹不想莫名其妙的被扣帽子,壞了名聲,甚至影響到父子親情。

  於是乎,劉徹索性跑了趟甘泉宮,將此事向自家老爹坦言相告。

  太上皇劉啟聽罷,不禁啞然失笑。

  覓長生?

  高皇帝、孝惠皇帝、孝文皇帝雖不知是否曾起心動念,卻皆是沒有實際動作,已故的太皇太後竇氏,也就是劉啟的親娘,甚至豁達到認為“人必然要死,大漢也必然無法永存”,劉啟自也深以為然。

  或許,這種豁達也與漢初統治者崇尚黃老之學有關,道法自然,生而為人,饒是身份再尊貴,又如何能違背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則?

  秦皇昔年求仙問藥,不是因為他老年癡呆,隻因對權勢不舍和對死亡恐懼,影響到了理智思考,無非想賭一把而已。

  劉啟已禪位多年,又因身患頑疾,實是抱著多活一日賺一日的心態,自然比秦皇晚年要看得開。

  方士獻上的所謂“仙丹”,劉啟更是不吃的,頑疾纏身多年,若非昔年蘇媛奉旨研製出平喘藥物,緩解了病情,他能活到今時今日?

  仙丹若是有效,他昔年還用得著早早禪位麽?

  況且,劉啟現今服用的任何藥物,都會先經過太醫乃至衛生部諸官仔細斟酌,甚至會加大劑量在奴隸身上做大量的實驗。

  幾爐仙丹灌下去,撐得最久的奴隸也沒能活過十日,半個得道成仙的都沒有,劉啟得了呈稟,自是不會服用的。

  原本正想著怎麽處置這些招搖撞騙的方士,恰巧碰上自家兒子遇著此等難事,索性就在秋祭大典弄出這等大場麵。

  太上皇親自出麵,不信方士,不信世間有長生不老的仙人,皇帝自然就能順水推舟。

  非但劉徹自己不往泰山封禪,大漢後繼之君都永世不得為之,否則就是有違“祖訓”,是忤逆,是大不孝!

  泰山封禪?

  別扯甚麽提振民心士氣,更別提甚麽“曆史象征意義”,就是勞民傷財,彰顯帝皇自身的文治武功罷了。

  少搞點形式主義,多注重民生,比甚麽都強。

  民族的脊梁,泰山上的祭台撐不起來,反是太廟之側,那座以萬千匈奴首級封土夯實的高高京觀,彰顯著“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鐵血漢魂和錚錚漢骨!

  翌日早朝,皇帝劉徹下旨,貶謫了數位朝臣。

  倒是沒一擼到底,終歸隻是“無心之失”,拍馬屁拍到了馬蹄子上,暫且降職外放,讓他們清醒清醒,若在地方郡縣任官能有所建樹,日後未必不能再度重用。

  大漢朝堂已經過多次大換血,現今能入列朝堂者,絕大多數都是有真才實學的,雖說缺了誰都沒太大問題,但人才培養終歸不易,經過層層曆練,擁有豐富治政經驗的朝堂重臣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