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六章 卓氏大喜
作者:漢武揮鞭      更新:2020-02-29 05:30      字數:3263
  漢武揮鞭最新章節

  漢七十八年,五月。

  秦嶺和大巴山的崇山峻嶺間,數條環山道陸續竣工,動用百萬奴隸,耗費六載光陰,耗貲百萬金的四千裏蜀道終是全線貫通。

  巴蜀三郡官府的聯名呈報抵京後,符節令李福奉旨當殿宣讀,年過花甲的大農府商部少卿卓王孫竟在朝堂之上嚎啕大哭,引得君臣側目。

  蜀中卓氏本為商賈世家,富甲巴蜀,然大漢重農抑商,商賈不得騎馬乘車,不得披錦著緞,皇帝劉徹登基後,雖是放寬了些許,但商賈的政治地位仍是很低的,冊為商籍者,其人與親眷皆難以入仕為官。

  卓王孫昔年父憑女貴,因著女兒卓文君得了天家信重,得以脫商入仕,自身也是行事果決,官居行人令時便毅然決然的將卓氏本家遷入長安,非但將蜀中族業盡數分由旁支打理,從大行府遷調大農府後,更是積極配合朝廷的鐵業整合,讓大農府和少府得以廉價及快速的整並了巴蜀冶鐵業。

  如此忠君報國,皇帝和朝廷自也沒虧待他,一路升遷拔擢,大農部丞,大農丞,工部少卿,商部少卿,官位愈發的高,權勢愈發的重。

  滿朝文武皆知卓王孫與國有功,對其數度升遷沒甚麽異議,然尋常百姓卻不知內情,多年來仍以為卓王孫能平步青雲皆是靠著卓文君的裙帶關係,且因卓氏曾為商賈世家,故庶民乃至士族對其不免仍存有幾分偏見,談不上輕視,但名聲和威望比起真正的世家大族確是差得遠。

  卓王孫會不在意官聲和家族名望麽?

  天下熙攘,皆為名利二字。

  卓氏不缺錢,饒是本家已不再經營族業,然每歲仍能坐享高額紅利,加之世代積攢下的巨億家貲,足供他們世世代代錦衣玉食。

  滿朝文武中,論及清廉,真沒多少大臣能比得上卓王孫的,錢多就是任性,誰敢妄圖賄賂他,扭頭就被他檢舉到禦史府,被諸禦史請去喝茶。

  皇帝劉徹登基後,對官員貪瀆和受賄的刑罰極重,且涉事官員位秩愈高,罪責就愈重,行賄者也要重懲,對公卿將相行賄,犯行最重者可判梟首抄家。

  行賄雖不至夷族,然若真被抄家,家產乃至族業盡數罰沒,全族都得流落街頭,對權貴或富賈的家眷而言,沿街乞討跟死有甚麽差別?

  沒人敢向卓王孫行賄,卓氏更多行善舉,布施百姓,且時常向長秋基金捐獻善款,在民間口碑還是不錯的。

  卓王孫不圖利,自是要圖名了。

  他年事已高,曉得大農少卿應是自身能達到的姐姐了,沒敢奢望甚麽三公九卿,然若想真正的蔭妻蔽子,讓卓氏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名門望族,他就得求個世襲高爵。

  多年前,皇帝陛下曾親口許諾,若卓王孫在世之時,能助朝廷修築好巴蜀通往關隴的大道,便會為他封侯,且非關內候,而是爵居最高的列候。

  卓王孫自是竭盡心力,依仗著卓氏在巴蜀商賈中的號召力,以自身脫商入仕的經曆為鑒例,說服了諸多巴蜀巨賈出錢出人出力,投入蜀道的修築,且許諾他們日後可從蜀道獲利,也開創了大漢地方官府向民間商賈“招商引資”的先河。

  尤是巴蜀“次富”程鄭被他舉薦出任廣漢郡丞後,巴蜀商賈們再無疑慮,紛紛解囊捐輸,且為官府提供了大量外族奴隸,大大減輕了國庫支出,也大大加快了蜀道的修築速度。

  朝堂之上,卓王孫嚎啕大哭,實在是失儀且無狀,諸禦史正待跳出來嗬斥於他,卻見皇帝陛下擺了擺手,隻得暫且作罷。

  滿殿皆是沉寂,隻聞得卓王孫掩麵而泣的哭聲。

  卓王孫也是久居高位了,雖有短暫“魔怔”,卻也迅速緩過神來,曉得自身適才“入魔”了,涕淚縱橫的老臉登時煞白如紙,忙是起身離席,趨步行至正殿中央,向高居禦座的皇帝拜伏在地,意欲請罪。

  皇帝劉徹卻是不待其發話,便讓符節令李福再度宣旨。

  李福執聖旨在手,略帶尖細的嗓音緩緩響起,一一細數卓王孫多年功績,勉其功績,晉爵列候,爵號“通途”,以為忠君任事之典範。

  群臣雖是羨慕不已,卻也無人出言反對,雖說大漢賜爵首重戰功,然文臣若功績昭彰,也可得覓封侯,否則人人都去入伍從軍了,誰還留在朝堂和官府打理政務?

  卓王孫的功績是實打實的,官風正,家風嚴,所謂修身齊家治政,三者皆無可挑剔,立為朝堂典範,勉勵百官忠君任事,並不為過。

  皇帝劉徹倒是“賞罰分明”,對著叩首謝恩的卓王孫笑言道:“愛卿雖因功封侯,然當殿失儀之罪還是要罰的,不若這般,近年得封候者,皆賜下皇室實業的份子,你若要抵過,便罰沒半數份子,如何?”

  群臣聞言,皆是失笑,且紛紛附議。

  現如今得封侯者,皇帝和朝廷皆不再封賞食邑了,而是以皇室實業的份子替代,但凡大漢社稷仍是老劉家的皇帝做主,皇室實業就不會倒,每歲分出的紅利也不會少,那些份子也是能世代傳下去的。

  群臣曉得,皇帝陛下倒非舍不得那些許份子,卓王孫更不會太過在意,畢竟卓氏不差錢,能變相“以貲贖罪”,自是皆大歡喜,諸禦史也有台階下。

  果不其然,卓王孫複又連連謝恩,直道願將所有的份子都用來抵過。

  皇帝劉徹卻是擺擺手,笑道:“這可不妥,終歸要留下半數,這皇室實業的份子非止是每歲分潤紅利,亦可視為我大漢天家對忠君報國者的肯定,你已得為列候,子孫日後可襲爵,將這些份子好生傳下去,後人也就不會忘卻你今日之功績,卓氏也就無愧世家之名了。”

  卓王孫聞言,隻覺陛下字字句句皆是說到他的心坎裏了,他多年的付出,果是被陛下看在眼裏,終究有所回報。

  卓氏,終是在他的手中,脫出商籍,成為真正的名門高第。

  在大農府任官多年,他豈會不曉得,皇帝陛下雖是鼓勵和扶持商貿,卻也頗為忌憚商賈涉政,廷尉府更屢屢製定新律,對官商勾結者刑罰極重。

  用皇帝陛下的話來說,商賈的社會地位或可提高,然政治地位絕不可變,未脫商籍者,家中親眷皆不得入仕,交通王侯的豪商巨賈若隨意置喙軍政,一經查實,嚴懲不貸!

  卓王孫很是慶幸,若非他昔年毅然脫商入仕,現今的卓氏本家子弟何以得期官身,卓氏又何以得有今日榮景。

  “謝陛下恩德!”

  千恩萬謝哽在喉頭,卓王孫卻隻能用哽咽之聲說出如此簡單的話語。

  大農令東郭鹹陽昔年亦出身商賈世家,最能體會到卓王孫此時心境,會意而笑之餘,不免偷偷去瞧禦座上的皇帝陛下,心中亦更為感念陛下的知遇之恩。

  東郭鹹陽對卓王孫得覓封侯無甚嫉妒之意,蓋因他眼瞧著就要繼任丞相之位,日後若不出差池,想封侯自是不難。

  丞相,禦史大夫,太尉,是為三公,但凡能安穩做到任滿,是告老致仕而非犯錯被貶謫,天家多半都會為他們封侯的。

  依著近年的慣例,指不定還能掛個光祿大夫的虛職,常得皇帝召見策議國政,不至人走茶涼,就此而言,卓王孫可比不得東郭鹹陽。

  卓王孫雖位列諸卿,然比之九府大卿還差得遠,更遑論統領政務,軍務和監察體係的三公了。

  卓王孫很是知足,東郭鹹陽則是憧憬美好未來,大農府屬官們也就更為歡喜鼓舞,隻覺前方官途坦蕩,大有可為。

  大長秋卓文君作為皇後首席輔臣,自也早早得聞此等喜訊,特意向皇後告了假,歸家探望,闔府慶賀。

  大長秋也是位列諸卿,故卓文君自身在北闕甲第的南坊也有官邸,然她並未再嫁,且為內宰之首,多是長宿宮中,很少出宮居住,故在甲第南坊若有人提及卓府,多是指商部少卿卓王孫的官邸。

  現今卓王孫得為列候,長安卓氏的名頭也就自然而然的立了起來。

  低調做人的道理,卓王孫還是懂的,也沒打算換座列候規製的官邸,在北闕甲第,街坊四鄰多是底蘊深厚的名門望族,世代公卿都為數不少,卓氏作為新興世家,且尚未出過三公九卿,太過張揚隻會教人瞧不起。

  卓王孫回府後,僅是簡單擺了家宴,與族老和親眷們慶賀,隨後又尋了個沐日,在府中設宴,饗請些相熟的臣僚,場麵不大,酒菜倒是精致,自也賓主盡歡。

  皇帝劉徹聞得卓氏這般低調,對卓王孫的為人處事愈發欣賞,得誌便猖狂的人,無論在哪個年代,都是走不遠的,饒是僥幸發家,終究富不過三代,更遑論開創世家,成為真正的貴族了。

  能培養出卓文君這樣才德兼備的女兒,卓王孫確是有本事的,所謂家教,不正是父母長輩的言傳身教麽?

  所以說,罵人沒家教,等若辱及父母,不少華夏後人遭此唾罵,卻不以為忤,仍是我行我素,毫無公德和羞恥之心,為之奈何?

  勿以惡小而為之,早日複興漢室禮教,與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