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七章 鐵道竣工
作者:漢武揮鞭      更新:2020-02-29 05:29      字數:3551
  漢武揮鞭最新章節

  漢七十七年,臘八。

  六年前的今日,太皇太後竇氏崩殂於長樂宮,舉國臣民皆服衰居喪,為之悼念,饒是六年過去,臣民仍是頗為感念這位仁德尚儉的賢後。

  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祖祭神,故臘八是為合聚萬物而索饗的冬祭之日,卻又恰是太皇太後的祭日,不少臣民皆是會為她也獻上祭品。

  隨著京畿城邑愈加繁華,不斷的外擴,使得百姓已鮮少再有隨意狩獵之地,然因太仆府大為鼓勵禽畜養殖,且糧價低廉,使得老百姓飼養禽畜的成本大大降低,加之以田氏商團為首的諸多商團都在大農府商部的扶持下,在各地興建所謂的大型集約式養殖場,使得市麵的肉類供應愈發充裕,價格也不再似過往般高昂了。

  京畿作為大漢最富裕的地域,當地居民已非逢年過節才舍的買肉了,即便家貲不算寬裕的尋常庶民,隔三差五還是能買些肉食解解饞的,反倒是蔬果市價比過往稍稍漲些。

  尤因鄰近長安的西邑和塬南邑不斷擴展建地,三百餘萬軍民日常吃喝所消耗的物資又極為龐大,光靠近郊農地的產出已然無法支撐,得從更遠的地方運來,糧食能久藏,禽畜能現宰,然蔬果卻不耐久置,剛采摘的新鮮蔬果從外地運到長安城及兩大鄰邑,不少都已發蔫了。

  好在塬南邑東郊鋪設了數十裏鋼軌馳道,施行人貨分流,大大加快了貨物的運送速度,大為緩解了交通壅塞的問題,這才讓長安周邊市麵的蔬果供應沒出現太大短缺,否則即便有大農府平準司出手抑製蔬果市價,隻怕會出現有價無市的局麵。

  誰為老百姓做了實事,老百姓是看得清楚的,是會感念於心的。

  這數十裏鋼軌馳道,是太子殿下奉旨興建的,至少長安周邊的老百姓都因此對這位尚且年幼的儲君極為擁戴,他們不曉得朝廷往這條馳道投入了多少貲財,隻曉得這是條利民便民的好路,讓他們能過著好日子,那就殿下的功勞啊。

  有此先例,故近年朝廷修築另外的四百餘裏鋼軌馳道時,雖是時常封路,且限製百姓通行,造成了諸多不便,然是沒引發甚麽民怨,恰恰相反,老百姓們都盼著這條鋼軌馳道也能早日竣工,讓他們能過上更好的日子。

  大多數的老百姓並不知曉,這兩條鋼軌馳道無論從形製還是用途都是天差地別的。

  塬南邑東郊的數十裏鋼軌道路更近似秦代馳道,隻不過用鋼軌取代了木軌,但仍是供畜力車駕行駛的,軌距不寬,使用的鋼材也沒太高的品質要求。

  從雍縣到灞西電站的鋼軌馳道,抵近長安周報後,直接橫貫西邑工坊區的中部,再從龍首塬南麓穿過,往東攀上灞西高原。

  四百餘裏鋼軌馳道皆是墊高路基,以砂石夯實,沿途還橫渡數條北南流向的川流,其中最大的是長安城西的水,好在水隻是渭水的支流,水量不大,且因蜿蜒曲折,水麵不闊且是水淺,自長安城興建後,挖掘了不少水渠往城內引水,在增置西邑後,水上更是搭建起了數十座橋梁供行人及貨車通行。

  現今大漢的造橋工藝和材料技術雖遠不如後世華夏,然多年來為鋪設貫通境內各郡縣的瀝青大道,也沒少在諸多大川的淺水段修築橋梁。

  帝國科學院的工程研究所更已創立足足十二個年頭,十二年來,掌營建的少府司空抽調出諸多經驗豐富的匠師,與遺孤內院挑選出的學子共同研習劉徹撰寫的工程建築學,慢慢琢磨,對如何造橋鋪路從頭學起,更是不斷驗證乃至改進各種建築材料的性能。

  改進黏漿土的配方,熟悉鋼筋水泥架構的建築工法,十二年中投入龐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又從各郡縣造橋鋪路的諸多實際工程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終歸沒辜負皇帝劉徹的期待,也算小有所成了。

  對負責過諸多大工程的營建匠師而言,在水上造橋的難度實在不算高,然為了保障足夠堅固耐用,他們還是提出較為保守牢靠的建築規劃,在鋼軌馳道要橫渡水的路段引渠分水,額外挖出兩條南北向水道,這意味著不是要修築一座大橋,而是三座較小的橋梁。

  要執行這項工程規劃可不僅止是引渠築橋那般簡單的,不但要將沿岸的不少工坊拆除,還要在分出的兩條水道上額外修築數座的橋梁,以供行人和貨車通行,否則附近的居民和商戶要比過往多繞行數裏地,對人貨流通造成極大的不便。

  好在大漢處於皇權時代,隻要皇帝陛下發了話,讓大農府出貲好生補償那些被迫拆遷作坊的商家,倒也不致引發甚麽民怨。

  大農令東郭鹹陽更是精明,讓屬下官員召集那些商家商議,給他們兩個選擇,一者是公府出貲補償他們,一者是在塬南邑持續南擴的工坊區給他們劃撥地塊,讓他們重建作坊,並適度減免三年的商稅。

  不出所料,商家們皆是紛紛選擇後者,表示不要大農府任何補償,蓋因西邑受地形限製,已較難外擴了,且因毗鄰水和渭水,官府對邑內工坊的排汙清汙管製極為嚴苛,塬南邑的交通遠比西便利,除卻汙染較少的小手工業作坊,想製作大宗貨物輸往中原的商家,多是紛紛在塬南邑購地置產,將自家工坊搬遷過去,使得塬南邑工坊區的地價逐漸飛漲。

  如今大農府肯讓他們免費置換地塊,將工坊從西邑搬到塬南邑去,這實在是天大的好事,雖說工坊拆遷損失不小,易地重建更會暫時無法產出,然相較塬南邑工坊區不斷上漲的地價,這都不算甚麽,能在西邑興建工坊的這些商家本就是家貲豐厚的豪商巨賈,並不會因短期虧損而硬生生放棄更為長遠的龐大收益。

  說難聽的,但凡能在塬南邑工坊區有地,日後就算自個不想再建工坊,無論是出租還是發賣給旁的商家,所能賺取的利潤都遠超現今的損失。

  商家們如此表態,自是兩全其美,國庫省下了大筆貲財,雖說置換出部分地塊,但塬南邑不斷往南擴張,南麵的那些荒郊野嶺本也是現成的,原本還得公府出貲平整,現今這些商家為了早日搬遷工坊,必會主動代勞,公府實則是不虧的。

  正如陛下常言,貨流就是金流,沒有商家,就沒有商稅,地價更不會上漲,塬南邑工坊區匯聚愈多的商家,所謂的群聚效應就會愈發明顯,相關產業鏈亦會愈發完整,朝廷的財源才會更多。

  地價若是漲到讓後續商家望而卻步,就有違朝廷本意了,刻意壓低地塊售價也不妥當,倒不如通過諸如補價置換或稅賦減免等優惠措施吸引更多的商家入駐。

  拆遷事宜商議妥當,無論是官府還是商家的行動都極為迅速,使得營建匠師們提出的工程規劃得以迅速實施。

  為避免影響馳道兩旁的百姓往來,這條馳道如尋常道路般,在沿途設立了大量形製不同的驛站,五裏設一郵、十裏設一亭、三十裏設一驛,百姓可繞道各處驛站,在驛卒的引導下通行。

  然在橫穿西邑及穿過龍首塬南麓的路段,有鑒於是人口密集區,為免太過影響交通,朝廷不但將沿途驛站的數量加倍,更是開創性的用鋼骨木製結構修築了十餘座所謂的人行天橋,車駕雖不得通行,然往來的行人卻十分便利。

  載人車駕已在京畿行之多年,且已逐步推廣至關中乃至中原郡縣,西邑和塬南邑的官府特意在那些人行天橋的兩側都設置了載人站點,使得通行天橋的行人方便換乘。

  官府做到如此細致,老百姓皆是看在眼裏的,非但沒因交通不便心生埋怨,更是期盼這條新的鋼軌馳道早日竣工。

  便在今歲冬月下旬,四百餘裏馳道終是全線貫通,留在京畿的虎賁,宣曲和中壘三大騎營盡數出營,暫時封禁了馳道沿線,讓火車進行持續不斷的試運行。

  老百姓對此類封禁已習以為常,蓋因從修築這條馳道起,每鋪設好一個路段,就會封禁該路段些時日,雖不曉得是要作甚,但聽聞是要試著在路上跑車,看該路段是否結實耐用。

  正因在修築過程中不斷的進行路段測試,早已經過長時間的查漏補缺,故最終的試運行耗時不長,小半個月的光景就已確保無虞了。

  剛入臘月,公府便是將皇帝陛下的詔令張榜公告,非止是長安城和鄰近兩邑,而是所有郡縣皆貼出公告,在臘八之日,新修築的鋼軌馳道將正式通車,且為區別過往馳道,特將之命名為鐵道,選在臘八之日,乃是要告慰太皇太後在天之靈,讓她得聞現今的大漢盛世!

  詔令一出,舉國臣民皆是為之振奮。

  尤是各郡縣的新華書局皆半賣半送的出售新刊印的長安周報,一反過往士版商版之類的分版撰文,整整六大版麵,除卻首版刊印著皇帝陛下詔令,餘下五版皆是對所謂火車和鐵道的講解描述,甚至不惜成本的雕版印圖,在行文之側增加了相關配圖。

  老百姓們這才曉得朝廷竟然搗鼓出了無須人力或畜力便能行進的車駕,皆能輕易載運萬鈞重物晝夜不停的在鐵道上行駛。

  火車!

  是上天恩賜的國之重器,亦是在天有靈的太皇太後給天下萬民的恩澤。

  輿論和民意的導向,乃是太常府文教司最為得心應手的,皇帝劉徹讓火車和鐵道出現在現今大漢,自然要物盡其用,借以將天家的威望再度拔升。

  其實早在冬月間,鐵道尚未進入試運行階段,各郡縣的長官仆射便已通過朝廷邸報得知此事,且接到詔令,今歲返京述職要提早半月,必得趕在臘八之前抵京,以便親眼得見鐵道通車之時。

  日漸寒涼的臘月,京畿之地卻是處處歡呼沸騰,函穀關道更是冠蓋不絕,非但是各郡縣長官仆射,便是不少中原勳貴都紛紛趕往京城,想要親眼見證這重要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