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二八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
作者:九禎      更新:2020-03-02 23:13      字數:2132
  老張這時候還有一些意識,他哆嗦著嘴唇道:“咱生在燕子嶺,死在鳳凰山,痛啊!”頭一歪,氣絕身亡!

  一代梟雄張獻忠斃命於西充縣鳳凰山,終年三十九歲。

  張獻忠的死也是巧合,開槍的是天策軍的偵查人員,他們剛剛摸到太陽溪觀察敵情,正好看到人群中身穿蟒袍,腰紮玉帶的張獻忠。

  張獻忠是這次天策軍入川作戰的重點打擊目標,雖然天策軍沒有張獻忠的照片,但是根據俘虜投誠人員的描述,軍事調查局的技術人員模擬出了張獻忠的畫像,分發到軍中。

  從張獻忠的穿戴打扮看,偵查兵們知道自己可能要立功了,因此毫不猶豫在兩百米左右的距離上果斷開槍。

  汪兆麟等文武大臣正在行宮營帳外,伸長脖子焦急的等待老萬歲歸來上朝呢。

  突然外麵一陣喧嘩,一群親兵、太監瘋狂奔跑,嘶聲高喊道:“老萬歲駕崩了!老萬歲駕崩了!”

  這一驚非同小可,大西軍立刻就亂了,正當文武大臣們六神無主之時,天策軍趁著大霧消散殺上了鳳凰山。

  大西軍群龍無首,哪裏抵擋的住天策軍的攻勢?

  正當多處防線告破,大西軍亂作一團之時,李定國振臂一呼道:“諸位請聽我一言,如今我大西敗局已定,不如遵從先皇遺言,降了朝廷,如何?”

  艾能奇首先就不幹了,他瞪著血紅的眼睛嘶吼道:“殺父之仇,不共戴天,我們與天策軍勢不兩立,怎能言降?”

  左丞相汪兆麟也道:“老萬歲艱難創業,稱帝西南,雖然遭不幸,畢竟也曾風光一時,我們怎能屈膝彎腰,做別人的部屬呢?”

  雖然李定國被張獻忠口頭定為繼承人,但是張獻忠剛死,大西政權根本沒有經過平穩的權利過渡,李定國很難立刻一言九鼎。

  以親疏而論,張獻忠共有三個義子,以張獻忠生前的寵信而論,汪兆麟即是大西國的左丞相,還是張獻忠的女婿,老張還在的時候汪兆麟可謂權勢滔天。

  在情勢如此危急的情況下,李定國的提議沒有獲得大西軍高層的一致認同。

  鳳凰山是守不住了,李定國隻好跟隨著艾能奇、汪兆麟等人擁著張獻忠的皇後陳氏,率殘兵向南逃亡,一直敗逃了一百多裏,聽聽後麵沒有追兵,才敢停住腳步。

  他們氣喘籲籲,又累又餓,彷徨四顧,帶出來的人馬還不足萬人,一個個蓬頭垢麵,衣衫破爛,有的武器丟棄了,有的鞋子跑沒了。

  文官隻有左丞相汪兆麟、工部尚書王應龍逃了出來。

  最要命的是百裏無煙,空如荒漠,他們身無粒米,沿路殺馬充饑。

  二三日後,馬殺光了,隻得吃人肉。如果有人疲累仆倒,片刻間,手臂、大腿上的肉就立刻被戰友們割盡吃光。

  人們甚至把多年的臭皮靴、馬韁繩、皮轡頭都煮著吃了。

  即便如此,他們也不敢停留,為了逃命,依然保持一天一百華裏的行軍速度,定北將軍艾能奇率領著五百多人在前麵開道。

  到了第七天中午,軍兵實在走不動了,剛想坐下來歇會,忽然遠處山腳下閃出一哨人馬,大約三千多人,向這裏移動,前麵一杆大旗,繡著一個顯眼的“曾”字,炫人耳目。

  仔細一看正是小將曾英的部隊,艾能奇倒吸一口冷氣,他手下的士兵則腿肚子直打顫,有的竟嚇得低頭哭泣起來。

  艾能奇一看躲是躲不開了,哭也不能像華容道上曹操那樣把敵兵哭走,於是厲聲高呼:

  “弟兄們,我們已陷入絕境,退無可退,俗話說,置之死地而後生,狹路相逢勇者勝,想活命的跟我衝啊!”

  在艾能奇的鼓動下,士兵們明白,現在唯有作戰才能生存,他們抄起家夥,強打精神,拚死前衝。

  兩軍短兵相接,這些疲憊至極的大西軍戰士,不知從哪兒來的一股力量,竟然與以逸待勞的明軍殺了個難解難分。

  正在此時,明軍後方突然又殺來一支軍隊,立刻把明軍衝的七零八落,隨即大敗而逃。

  疲憊已極的大西軍根本無力追擊,這時候艾能奇才看清楚援兵的人馬竟然是劉文秀率領的。

  原來,撫南將軍劉文秀從重慶退守浮圖關後不久,就得知了天策軍主力已繞道江津,殺向順慶府。

  再守浮圖關已經失去了意義,劉文秀當機立斷,帶著殘部七八千人向順慶府開拔,卻在順慶府外圍被天策軍一部擊潰,劉文秀隻好帶著剩餘的兩三千兵馬向南逃竄,結果與鳳凰山上敗下來的大西軍主力不期而遇。

  三個兄弟劫後重逢,說起張獻忠的死,不禁放聲痛哭。

  鳳凰山一戰,王越經過多方確認,張獻忠已死,天策軍又順勢拿下了重慶和成都,入川作戰的階段性目的已經達成。

  大西軍已經遭受了重創,下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招撫大西軍,天策軍將逐步經略西南。

  因此,天策軍不再重兵圍剿大西軍,大西軍殘部終於得以喘息。

  雖然如此,天策軍依然通過空中偵查,時刻關注著大西軍的動向,天策軍第四師又兩個治安軍旅以團為單位,分布在多個方向上,不緊不慢地跟在大西軍後麵。

  明將曾英已經耳聞大西軍在鳳凰山遭遇天策軍幾乎全軍覆沒,剩餘的殘兵敗將正向南逃竄。

  所以他派出了一隊人馬,向北搜索打探情況,結果與艾能奇相遇。

  這隊人馬發現艾能奇手下的兵卒不多,且丟盔卸甲,非常狼狽,料定他們是驚弓之鳥,不堪一擊,才放膽過來追剿,不料劉文秀又從後方殺到,遭至大敗,趕忙回去報告曾英。

  曾英自退守遵義後,逐漸成為對抗大西軍的明軍主力,從四川各地潰散的明軍和難以忍受張獻忠恐怖統治的百姓紛紛來投,曾英手下人馬迅速達到了四五萬人,趁著四川各地對大西政權的再起義,曾英隨即收複了桐梓、習水、合江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