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二三章 秦淮河
作者:九禎      更新:2020-03-02 23:09      字數:2107
  王越禮貌地和他們打著招呼,這次來南京,就是和這些人碰個麵而已,算是禮節性的會麵,走個過場。

  而且南京也是應天巡撫的治下,除了南京京營這些軍隊之外,基本上都是王越的管轄範圍。

  但要在南京成立城管展開商業稅的征收,那絕對是個大熱鬧,南京可不比蘇州,所以王越要來看看,做個衡量。

  魏國公徐弘基熱情地邀請王越下榻國公府,王越謝絕了他的好意,也謝絕了他們給自己準備的八抬大轎。

  軍事調查局和貿易公司等部門已經先期抵達南京,辦事地點和住房已經置辦妥當。

  來接王越的正是軍事調查局原行動組組長李傳新,現在他任江南分局局長,負責調查局江南地區的組織構架。

  南京作為大明的重要城市,在電報機得到運用之後,軍事調查局已經於去年開始就在此派人設點。除了南京,廣州、杭州等大城市也都陸續派人入駐。王越南下巡撫應天,代表著起點城的影響力將觸及整個南方,所以正式成立江南分局。

  王越與眾官員告別,在眾人驚異的目光中,登上裝甲指揮車,前往他在南京的住處。

  這次來接王越的官員太多,那些鶯鶯燕燕們卻無緣得見王越的風采,不過海軍艦隊戰艦卻令她們覺得不虛此行。

  南京是江南第一大城市,即使還沒有進城,就可以看出此地人煙之稠密,因為外城就有不少建築物。

  送王越進城的是警衛排的四輛裝甲車,王越的金龍房車被丟在了客貨滾裝輪上。雖然裝甲車數量不多,卻依然引人注目。裝甲車沉悶的發動機聲,猶如鋼鐵野獸,嚇的街上的行人紛紛躲避。還好裝甲車上插了應天巡撫的旗幟,否則城門都不好進。

  南京城的雄偉也給王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前世的南京他是來過的,但前世的城牆可沒有這麽完整。

  南京的城牆修築完全是按照南京當地的地形修建的,不但利用了元代應天府的城牆,還大量利用了南京周邊各種山丘的作為防禦體係的一部分。有些地段直接使用山體作為城牆的基礎。因而它是不規則形狀的。東連鍾山,西據石頭山,北枕玄武湖,南貫秦淮河,依山傍水,氣勢非凡。而城基也很奢侈的使用花崗石或石灰岩條石,兩壁砌以大磚,磚縫用石灰、糯米或秫米汁拌桐油摻和成漿澆灌,異常堅固。

  以天策軍的迫擊炮、無後坐力炮和坦克炮,都很難摧毀這樣的城牆,三十年代日軍的火炮無法摧毀南京城牆就是證明。

  城內的商業異常繁盛,裝甲車行駛在南京的主幹道上,青石板鋪就的路麵可以看的出應該很寬,但占道情況非常嚴重。

  由於人口增長,買賣興旺,街道兩側的民居、商鋪紛紛侵占官道,使得道路就變得不那麽寬闊了。加上街道上行人眾多,使得道路愈發的擁擠。

  裝甲車偶爾會鳴笛,盡街虎的效果還是不錯的。

  王越發現南京街頭招牌林立,兩側的鋪麵一家挨著一家。密密麻麻的店鋪大多房簷不高,門麵寬廣;店頭的黑漆招牌上寫著“綢絨老店”、“網巾發客”、“杭粉名香官皂”、“川廣雜貨”、“西北兩口皮貨發售”、“內廊樂賢堂名書發兌”、“順昌號通商銀鋪”等類字樣,有的還是金粉鑲嵌的。街道上,乘轎子的、騎驢的、步行的人,熙來攘往。

  來自四麵八方的客商,麇集在官廊內、塌房前,叫賣展示著貨物,和顧客們討價還價。來自各地的士紳大戶,儒生士子,在門前掛著燈籠、養著各種生鮮花朵的茶社裏高談闊論。茶座裏座無虛席,生意興隆;酒樓上人聲鼎沸,笙歌盈耳,隨風飄散著哧哧的豔笑和酒肴誘人的濃香……。

  南京的繁華令王越吃驚,這裏可比京師熱鬧多了,也許是因為京師在北地,占地廣大,所以不顯得這麽擁擠。

  其實南京的繁華有其特殊的原因,明末社會的動蕩和戰亂,遼東的敗局,貴州奢安之亂,各地層出不窮的各種“民變”,使得當地的縉紳們紛紛來到社會秩序安定的江南,在這溫柔鄉銷金窟中來避囂。他們大多攜帶著一大家子的家眷奴仆和許許多多的金銀財寶,在南京城裏城外買房置地,過著紙醉金迷糜爛生活。

  所以南京街道上、店鋪裏的口音,也不再全是通行南北的南京官話,南腔北調的口音充斥其間。除了來自徽州、江北、山東等地到這繁華之地討生活的小百姓,操持各地口音的人群中又多了許多衣著光鮮的縉紳大戶。

  正是這個原因,要想在南京購買到合適的房產,也不是那麽容易的事,還好起點城很有錢。

  王越終於到達了自己在南京的下榻之處,這裏是南京的黃金地段,距離江南貢院不遠,宅院與貢院同在一側,旁邊就有一條河。這條河很有名,因為它叫秦淮河。

  這處宅院與江南貢院同在秦淮河北岸,放眼望去南岸就是十裏秦淮人家。河房水閣爭奇鬥豔。河道兩側到處停著高大的舟船和遊船畫舫,一派繁華景象。

  小橋流水,溝通兩岸,無數的小橋跨越在秦淮河上,南岸就是著名的紅燈區。

  “佳日聽風花為媒,美人伴讀顏如玉”,南岸無數的勾欄瓦舍,正是為了那些讀書少所興起的。正是趕考秀才們的財力,支撐了秦淮河南岸花柳之地的煙花燦爛。

  還別說,這裏的風景確實不錯,在北方是看不到的。

  王越下車後沒有進門,而是四處打量,甚至能夠看到河對岸的閣樓上,有不少女子打著香扇向這邊眺望。

  和王越一起來的李雪珠卻欣喜地觀察著此地的風景,在朝鮮那種地方,哪裏見過這種景象?她可不知道秦淮河這地方的特殊性。

  王越卻是懂的,他轉首似笑非笑地看著李傳新道:“這裏倒是個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