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二章 中石油的雛形
作者:九禎      更新:2020-03-02 23:08      字數:2126
  “建奴都不是其對手,朝廷也怕了他,咱們鄭家在海上還沒怕過誰。當年荷蘭人同樣有堅船利炮,還不是敗於我鄭家之手。這天策軍雖然多是大船,卻數量有限,鹿死誰手也未可知。”

  “好,三叔好膽色!”鄭森道:“那我們先不著急走,再觀察兩日,想那王越既然沒有為難我們,應該不會趕走我們。”

  鄭家叔侄二人繼續滯留天津除了繼續觀察天策軍海軍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銀子要花幹淨。天津這裏的商品那真是有多少他們就想要多少,可惜五十萬兩他們都嫌帶少了,這五十萬兩貨物要是運到福建和廣東,利潤番一倍都不止呀。

  王越接到報告,鄭芝豹和鄭森沒有立刻走,卻不予理會,這樣的豪商,他還是很歡迎的。

  吳直被分配到登陸艦軍官住宿區,條件還不錯,是帶有衛生間的單間。

  他那些隨從就沒有這麽好的待遇了,都被分配到了士兵住宿區,那裏是四人高低床的房間,其實環境也不錯,比這個時代的船艙強太多了。

  吳直一進屋就趕緊令小太監筆墨伺候,因為他要給崇禎寫小紙條。刷刷刷寫完了,又發愁了,這可怎麽送回去呢?因為沒有馬!馬車和馬都隨第四團走陸路南下了。

  最後還是勞動了王越,王越安排他的人隨漁場拉魚的車隊回京,漁場每天都有一支車隊向起點城送魚。起點城已經有了一座魚罐頭加工廠,日加工魚類三十噸,主要提供軍用,對外銷售量不大。

  事情忙完了,吳直才有心情打量自己的船艙,不禁感歎此船的奢華。這船艙不但整潔明亮,而且衛生間還能洗澡,真是難以想象。原以為隨軍南下,必然旅途勞頓,哪能想到卻能住的如此舒適。

  王越沒有關心吳直要跟崇禎說什麽悄悄話,那是人家的自由。

  他自己的船艙是一個小套間,外間用於辦公,裏間是臥室。

  經過一年多的發展,起點城的工業建設已經逐漸上了軌道。尤其是石景山工業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之後,湧現出了一批技術能手。這些人雖然文化不高,卻在不斷的實踐中成長起來。

  王越記得自己曾經實習過的一個電廠,那是晉省第一家電廠,該廠始建於公元一九三九年,那時正是日偽時期。

  據廠子裏的老師傅講,那時候日方所招聘的工人都是附近的村民,這些村民大字不識,經過簡單的培訓之後就紛紛上崗了。這個廠子就是在這些幾乎全是文盲的村民們辛勤工作下,支撐起來的。

  日軍投降,老蔣敗退大陸,我黨接收該廠時,因為局勢混亂,廠子已經停產幾年了。同樣的辦法,招收村民,培訓上崗。

  七十年代該廠引進了四台捷克機組,經過十年動亂,國人的識字率不比建國時強多少,同樣的辦法招收附近村民。這位老師傅就是七十年代進廠的,進廠的前他也是個大字不識的文盲。

  那時王越即將畢業,分配到該廠實習。麵對電廠操作台上密密麻麻的按鈕和參數儀表,頭都是暈的。

  所以王越好奇地問老師傅道:您不識字,那是怎麽勝任電廠工作的呢?

  老師傅自豪地道:經驗!

  關鍵就是經驗,這個廠子從三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幾十年中,就是靠拉傳幫帶走過來的。沒有多少理論知識,就是靠經驗。

  理論聯係實際這句話也可以反過來,實際的操作再聯係理論效果是同樣的。

  起點城的工業就是這樣逐漸打下的基礎,主要是因為不怕浪費和損壞,壞了可以換新的。石景山工業區有個專門堆放報廢設備的場地,現在幾乎堆積如山了,這些報廢設備以後要讓工人們親手拆掉,了解內部結構。

  正是因為有了眾多的初級工人,所以王越也省了不少心。

  曾經王越家的長工王寶昌,就是在實踐中成長起來的技術工人,而且是領頭人。一年之內在起點城附近的田間地頭,打井一萬多口不是說著玩的。

  雖然在大港這邊打油井與打水井的設備和原理不盡相同,但這卻難不倒他們。

  “二少爺!”王寶昌還是習慣這個稱呼:“現在天津這邊的輸油管道已經鋪設了快二十公裏了,煉油廠也在安裝設備。就是這井到現在還沒有出油,我們可是已經打到九百多米深了。”

  現在的起點城經過王越的不懈努力,度量衡已經全部使用現代單位。

  坐在客廳沙發上的王寶昌有些局促不安,如今的王越已經今非昔比了。曾經的二少爺,現在不但是朝廷的從二品大員,而且還有強大的軍隊和幾十萬工人。看看港口內這些如山巨艦,就能體會到二少爺現在的財力有多麽雄厚。

  王寶昌過來就是匯報石油進展情況的,隨著車輛和船隻的增加,用油量也在不斷攀升,王越希望油料能夠早日自產。

  大港到天津港區約三十五公裏,最後王越拍板煉油廠建在港區附近。大港那邊荒無人煙,不但生活不便,而且安全防護工作難度也大。建在天津這邊也方便船隻和車輛用油,所以采用了輸油管道。

  煉油廠設備采用的是成套的全自動煉油設備,而不是建設大型煉油廠,所以安裝和操作都很簡單。這種設備在現代也就一百多萬人民幣一套,日處理原油四百噸,王越弄來了五套。

  這個油料生產量,已經能夠滿足目前的的需要,大型煉油廠技術複雜,周期長,隻能留待以後建設

  王越笑著道:“寶昌哥,不必心急,九百米深還早著呢,起碼要兩千五百米之後才有可能出油。”

  一九六四年大港第一口井出油,深度是兩千五百二十六米。油井的坐標王越都提供給他們了,就是沙河街段第一口井的位置。

  雖然王越多次說過油井要打多深,可是王寶昌還是有些難以置信,他可從來沒有打過這麽深的井。

  (感謝一路電杆的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