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四章 愛誰去誰去
作者:九禎      更新:2020-03-02 23:07      字數:2148
  終於解決了一個問題,樸錦輝鬆了一口氣問道:“那王大人要租借濟州島多久?”

  王越道:“就租個一百年吧。”

  王越的獅子大開口已經讓樸錦輝逐漸適應了,如果王越開的價碼低了,他都會懷疑真實性了。

  濟州島麵積一千八百多平方公裏,相當於大明的一個縣,處於倭國和朝鮮之間,西麵是黃海,曆史上有一段時間屬於中國,比如在元朝的時候島上的最高長官一直是中國人,所以島上漢民也不少。

  該島在朝鮮的地位相當於大明的海南島,因為位於朝鮮的最南端,所以是個政治流放地。

  王越看中了這個島嶼的位置,天策軍由此島可以同時影響朝日兩國,還可以控製朝鮮海峽。

  “王大人,此事小臣可決定不了,非我王同意不可。”樸錦輝為難地道,要是租個十年八年的,他還敢點頭,這可是一百年。

  王越雙手一攤道:“那就沒辦法了,出兵之事隻好作罷。”

  樸錦輝一聽就急了,就差臨門一腳,事情卻黃了,那怎麽行?

  在這個時代像濟州島這樣的島嶼,並不是那麽特別重要。濟州島位於朝鮮和倭國之間,如果由大明駐軍,還可以阻擋倭國對朝鮮的窺視。王越是租借,對大明來說也成了一塊飛地,以這個時代人的眼光看,那裏很難成為大明的國土,畢竟太遠了。

  “王大人,要不這樣,我先和您簽個文書,等見著我王之後再蓋上王印,您看如何?”樸錦輝的意思是先弄個意向書,算是個半成品。

  王越很大度地點頭道:“這樣也可以!”樸錦輝是代表朝鮮王來的,這樣一份東西也算半正式化了,借著這個由頭,王越有的是辦法讓它成為正式的文書,如果朝鮮王不識相,王越還可以對他實施說服教育嘛。

  朝鮮方麵的條件談妥了,樸錦輝大喜過望,王越提出的讓朝廷同意在天津大沽口和威海建港,並囤積物資的要求並不過分。天策軍在大沽口先斬後奏建水師的事情朝廷已經知道了,威海靠近登州,那裏離朝鮮最近,這個理由也說的過去。

  威海港的作用肯定無法代替大沽口,王越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山東設立一個窗口,把起點城的影響力和商品擴散到山東去,借這個機會正好向朝廷提出要求。

  這些要求需要謝寶清拿到朝堂之上議論,所以接下來就是王越與朝鮮使者簽署文書。意思就是王越救援朝鮮,趕走清軍之後,這些條款即可生效。

  這些都屬於王越與朝鮮私人的交易,不需要通過朝廷的同意,朝廷裏的人肯定也看不上那些山溝溝。在濟州島駐軍的說法,可以換成王越的家丁。

  謝寶清是搞不懂王越要那些貧瘠的山區土地有什麽用,那個島租過來有什麽用?種地嗎?據說那個島是火山島,山地麵積就占了一大半。

  辦完了這些,離革命成功邁了一大步的樸錦輝很興奮,他對王越道:“王大人,這幅朝鮮地圖可否賣與小臣?”

  這份地圖太詳盡準確了,樸錦輝還是看出了它的價值。

  王越笑著道:“此地圖可是花了我大量人力物力啊,既然老樸你看上了,那我就忍痛割愛,三十萬兩銀子賣給你。”

  這地圖是王越讓人花了十幾天校對出來的,大不了再打印一份。

  樸錦輝砸吧砸吧嘴,一咬牙道:“好,這地圖我買了。”

  這時代要畫一份如此詳盡的地圖,起碼需要十年以上的周期,人力物力真的不止三十萬兩,要想畫這麽準確,在沒有衛星幫助的情況下是不可能的。

  一張破地圖賺了三十萬兩,這樣得買賣真是太劃算了。

  王越願意出兵,心急的樸錦輝一刻也不想耽擱,拉著謝寶清盡快將消息報給崇禎,因為這件事還必須得到朝廷的認可。

  “王越同意出兵?”崇禎很意外,“天策軍有能力救援朝鮮嗎?”

  謝寶清根據王越所言,寫的這封奏折很詳盡,天策軍出征人數為五千人左右,軍械物資自備,到達朝鮮後糧食由朝鮮提供。

  這就解決了朝廷財政方麵的難處,五千兵力的糧餉朝鮮還能負擔的起的,畢竟不是十萬大軍。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按天策軍的裝備,油料子彈炮彈武器這些東西朝廷都沒有,要是和朝廷算錢的話,朝廷能破產。

  關於王越與朝鮮的私人交易,理由就是補貼軍費。天策軍不和朝廷要開拔費軍餉糧餉,等於解決了朝廷的一個大難題,崇禎也就默認了。

  就是這兵力讓崇禎心裏沒底,滿清可是十二萬大軍。打贏了還好說,要是敗了,那就得不償失了。

  謝寶清奏道:“據王思華講,天策軍必勝,請皇上放心。”

  吹牛的大話崇禎已經有些免疫力了,袁崇煥五年平遼的豪言又不是沒聽過。

  崇禎道:“那就讓朝臣們議一議吧。”

  朝堂之上,眾大臣聞聽王越要出戰朝鮮,以薛國觀為首的一批人幾乎要彈冠相慶,似乎覺得王越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了。

  於是大部分朝臣都同意出兵朝鮮,就連戶部尚書侯徇也不提反對意見了,反正沒花朝廷什麽銀子就行,勝敗可就不關戶部什麽事兒了。

  “臣保舉兵部右侍郎陳新甲為援朝經略,總理各項軍務。”次輔薛國觀出班道。

  袁佑等人也隨即附和道:“臣附議!”“臣附議!”

  薛國觀把陳新甲推舉出來領軍,也符合朝廷一貫的做法。像援朝這樣的大舉動,通常都是由兵部外派一位重臣坐鎮的,或者是其他崗位的,掛兵部銜的大臣。

  陳新甲本人卻不樂意了,這不是讓我去背鍋嗎?五千人打十二萬建奴,開什麽玩笑,這是火坑好不,你們愛誰去誰去。

  “臣對天策軍不夠了解,對朝鮮的情況更是所知甚少,還請皇上另選賢能。”陳新甲出班道。

  薛國觀道:“陳大人不必過謙,你是知兵之人,何必妄自菲薄,這個位置非你莫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