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四章 坤興公主的堅持
作者:九禎      更新:2020-03-02 23:07      字數:2148
  這次朝鮮的使者來的很快,他們抵達京城的時候,皇太極率領的大軍,尚未徹底包圍朝鮮的王都漢城。

  朝鮮使者抵達京城,在朝中引發了震動,將注意力轉移了過去。

  朝鮮是大明的藩屬中的臉麵,有小中華之稱。萬曆三大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麵子工程,因為信息落後,日本方麵具體是個什麽情況,在打了幾年之後才知道的。所以說當時日本想以朝鮮作為跳板窺視大明的意圖,明朝方麵一開始是不知道的。

  曆史上沒有這次朝鮮求救於明朝的記載,現在的情況是遼東在滿清的手裏,朝廷大軍要是能開拔到朝鮮,那就要先打敗滿清,不必守在關寧防線了。

  主要是王越的京師大捷傳到朝鮮之後,讓朝鮮王李倧大為振奮,這次清軍入侵朝鮮,他抱著一線希望立刻派來使者。

  這畢竟是爺爺萬曆皇帝當年掙下的臉麵,為了表示重視,假也不放了,崇禎立刻召集群臣議事。

  朝鮮使節在見到崇禎後伏地痛哭道:“我朝鮮曆來為中華屬國,其情其義,固不暇言,得知上國去年新勝,我王振奮,常言夷狄滅亡不遠矣。今月‘犬羊夷狄’入侵我朝,強逼吾王去明皇年號,繳納明朝所賜誥命敕印,奉清朝正朔,並定時貢獻,送皇子入夷都為質,更欲強索我主戰之臣洪翼漢、尹集、吳達濟三學士於夷都殘害。然微天朝則不能複國,至今君臣上下,相保而不為魚者,其誰之力也?今雖不幸而大禍迫至,猶當有隕而無二也。不然,將何以有辭於天下後世乎?我朝鮮小國寡民,無力抵擋夷狄鐵騎,唯望父母邦之來救矣,我朝鮮必傾力配合,以還天下朗朗乾坤。”

  看到跪在地上長哭不起的朝鮮使臣,明廷上下在“出兵援朝”還是“自守邊疆”的兩種方案上爭論不休。

  應該說從大明的實際情況來看,是無法也不能夠馳援朝鮮的,自保都來不及,怎麽可能去馳援朝鮮,再說征伐需要銀子,朝鮮不可能拿出來這些銀子。

  戶部尚書侯徇認為增援朝鮮存在很大的困難,他們從實際問題上麵提出困難,包括後勤運輸,大軍補給等等方麵,實際上的意思隱藏在這些困難的背後,那就是明軍打不贏後金韃子,若是這個時候增援,會造成更大的損失。

  而以次輔薛國觀為首的一批人,卻主張救援朝鮮。

  他認為萬曆三大征依舊是朝廷引以為傲的成績,盡管說這三次的戰鬥,讓大明王朝損耗巨大,可謂是傷經動骨,但三次大型的戰鬥,為大明王朝樹立了很高的威望。自韃虜軍興以來,朝廷的威望屢受打擊,而去年的京師大捷,說明韃虜並沒有那麽可怕。朝鮮作為我朝重要藩屬,必須救援。

  薛國觀在知道當前朝廷狀況的情況下,依然提出救援朝鮮,其提議還得到了刑部尚書馮英,吏部侍郎袁佑,以及眾多禦史言官的讚同,就顯的有些滑稽了。

  內閣首輔溫體仁沒有直接表態,這導致內閣的意見也不能夠完全統一。

  新任兵部尚書楊嗣昌倒是特別反對增援朝鮮,認為這樣做不現實。

  他剛一到任,就與崇禎徹夜詳談,讓崇禎頗有相見恨晚之感。於是命令他主持鎮壓流寇,楊嗣昌不負所望,製定了一個宏偉的“四正六隅十麵網”圍剿計劃(陝西、河南、湖廣、江北為四正,四巡撫分剿而專防;以延綏、山西、山東、江南、江西、四川為六隅,六巡撫分防而協剿;是謂十麵之網)。

  薛國觀等人支持救援朝鮮的原因是什麽,楊嗣昌心知肚明。自己剛剛上位,沒必要得罪這些東林黨人。

  朝鮮的使者每日裏都是哭哭啼啼,懇求大明皇上派遣援軍。明軍曾經打敗後金韃子的事情,他是知道的,這次戰鬥傳到朝鮮去之後,王上還專門與文武百官慶賀,認為朝鮮的選擇是正確的,必須要緊緊依靠大明王朝。

  再說朝鮮王室認同的是大明王朝的正統,根本看不上後金韃子,認為其是胡虜,皇太極稱帝登基的時候,朝鮮的使者根本不下跪,就算是為此得罪皇太極和後金韃子,也是不在乎的。

  崇禎的態度就是從不表態,任由朝臣們爭論。他也知道救援朝鮮不現實,但為了天朝顏麵還是開了幾次朝會,體現對此事的重視。不是我不想救援,是大臣們意見不統一而已。

  朝鮮使者沒有其他的辦法,唯有哭哭啼啼,來打動大明皇上和大明的文武大臣了。

  這期間,朝鮮來“哭秦庭”的使臣沒閑著,他們頻繁走動於一切能利用的門路:閣臣、六部大臣甚至宦官,竭力請求天朝發兵。

  也就是在這樣的爭論之中,朝鮮方麵的消息不斷傳來,皇太極率領的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了朝鮮的王都漢城,將朝鮮仁祖李倧包圍在漢南山城。

  朝鮮的覆滅已經進入倒計時,侯徇等人更是反對救援了。這時候薛國觀等人提出讓朝鮮使臣去找王越,說不定他有辦法。

  這得到了崇禎的響應,他也希望天策軍能夠出戰。

  正月初十,借著看望外公的名義,坤興公主朱媺娖終於得以出宮。

  車駕走到半路,她便命令隨從改道去起點城。早就聽說起點城有很多稀奇之物,香水、花露水之類的特別稱她的心意,除夕之夜那絢麗的焰火更引起了她的好奇心。

  見公主的車駕突然變道,掌直駕侍衛,負責公主出行保衛工作的錦衣衛千戶李忠,向隨侍的太監問明情況後阻止道:“公主乃天潢貴胄,千金之軀,不能私自出京,您這樣讓臣很為難呀!”

  坤興公主皺著眉頭道:“起點城又沒有出京師,李大叔就不要管了。”

  李忠是信王府的老人,在崇禎還沒有登基時就在信王府當差,和皇家比較親近。

  李忠躬身道:“臣不敢得公主如此稱呼,折煞小人了。”接著堅持道:“公主未經允許出城,萬歲爺知道了恐怕會降罪與我等,臣難以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