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媒體的本性
作者:林海聽濤      更新:2020-04-11 21:01      字數:3661
  榮光在電視上和君特·內策爾相逢一抱泯恩仇的那一幕,在播出後反響很好。

  要知道之前君特·內策爾可沒少黑榮光,大家都以為榮光這麽年輕氣盛,肯定要給內策爾個下馬威。

  哪想到榮光表現的非常有涵養和禮貌。

  一個十八歲的年輕人體現出來的禮貌讓德國人很吃驚。

  就連那些對中國人有些偏見的德國觀眾在看了榮光的表現之後,也不得不稱讚榮光。

  他向德國人展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中國人形象——他富有親和力,而且健談,看看他和兩位主持人和內策爾的交流有多愉快吧。

  之前榮光一直沒接受媒體采訪,大家都以為他和那些他們所聽說過的中國人一樣——沉默寡言,陰沉低調,拒絕和非中國人溝通交流,躲進中國城過自己的小日子,對於陌生人充滿戒心……

  但榮光在電視屏幕閃健談的形象顛覆了很多人的固有印象和偏見。

  他們發現,原來中國人也可以這麽開朗陽光和活潑。

  榮光在德國電視台上表現如此出色,以至於就連榮光接受報紙采訪時的錯漏,都沒有被德國媒體大加利用。

  雖然他們可以炒作一下榮光和蒂莫·布勞爾的恩怨,因為榮光在回答的時候話中帶刺,重點突出了“我和他不熟”。

  在節目播出之後,黛玻菈很注意收集輿論反響。

  結果令她很高興。

  通過這次的反饋,她敲定了榮光的個人形象——就是開朗活潑陽光。

  不需要刻意去假裝什麽深沉,也不需要保持嚴肅,就讓榮光保持本色好了。

  在形象推廣上,她會重點突出榮光在這方麵的特質。

  ……

  莫莉也在租住的公寓裏看到了榮光參加德國一台的采訪。

  當時她剛剛寫完了一篇榮光接受采訪的新聞稿。不過她總覺得就是簡單複述榮光在采訪中回答了什麽問題,沒什麽意義,深度不夠。

  編輯也要求她抓住這個機會,深挖一下榮光來到德國之後,第一次敞開接受記者采訪這件事情的意義。

  可是她卻不知道該如何下手。

  平麵媒體采訪的東西對於德國讀者來說,或許還算新鮮。但是對於中國媒體來說,已經不算是新聞了。

  除了一個他最近表現變化的原因。

  可是這個也撐不起一個版麵啊……

  瑜伽訓練這個沒什麽深度,中國讀者對榮光的訓練態度已經很清楚了,也算不上噱頭。

  她當時將目光落在了榮光回答自己有關國家隊的問題的答案上。

  “國家隊?呃,我還沒想這麽多誒。”

  這個回答是什麽意思?

  是說沒想過自己可能進入國家隊,還是說自己壓根兒沒想過國家隊的事情?

  若是前者的話,那倒還好。可如果是後者呢?

  如果拿國家隊這個事情來說,倒是噱頭十足。

  莫莉甚至已經想到了她這麽寫之後,會有多少人感興趣,會引起什麽話題。

  但是……這麽做好嗎?

  對於榮光來說,這恐怕不是什麽好事。

  現在國內的球迷們,對於榮光加入中國國隊參加今年在中國本土舉行的亞洲杯期望很高。

  但如果讓他們知道榮光壓根兒沒考慮過加入國家隊,恐怕很多人都會覺得憤怒吧?

  雖然他們支持榮光,但如果榮光告訴他們自己並不想為國效力,那麽他們對榮光的感情就會發生顛覆性的變化。支持榮光的人也會大大減少。

  在這方麵,莫莉百分之百相信中國人的愛國熱情。

  如果自己拿這件事情炒作的話,等於是把榮光推入了火坑。

  媒體需要噱頭,需要眼球。可是記者也應該有自己的職業道德吧?

  不能夠為了轟動效應,就不擇手段,傷天害理對不對?

  就算榮光真的是沒打算加入國家隊,那也是他個人的選擇,在德國見證了榮光是如何成長的莫莉也不願意因此做出傷害榮光的事情。

  這是私人感情,與職業無關了。

  可如果不做國家隊的選題,那做什麽呢?

  就在她一籌莫展的時候,她看到了榮光在德國一台的采訪。

  當她看到榮光在電視鏡頭中回答問題遊刃有餘,始終保持微笑,最後和內策爾擁抱,讓內策爾也主動認錯,為之折服的一幕時,她的靈感來了。

  姚明登陸美國NBA的時候,在鏡頭麵前展現出了一個新中國人形象,打破了不少美國人對中國人的固有偏見。

  榮光這樣的表現不也是這樣嗎?

  看看就連一直都在黑他的君特·內策爾態度上的轉變,這難道不能說明問題嗎?

  實際上中國的留洋球員,他們所擔負起來的責任不僅僅是在球場上踢好球而已。不管他們願不願意,他們都肩負著傳播中國改革開放之後國家形象的任務。

  你在那麽多外國人麵前表現如何,就代表著中國和中國人的形象。如果你形象糟糕,說話粗野無禮,那麽外國人自然就認為中國人是這樣的。

  如果你自閉沉默,低調寡言,那麽他們就認為中國人是這樣的。

  如果你開朗活潑,展現出了與他們印象中截然相反的中國人的形象,那麽就會改變他們的看法。

  這難道不也是一種“足球外交”嗎?

  榮光第一次接受德國媒體,尤其是電視台的采訪,表現出乎意料的好,相信也會讓德國人改變對中國人的看法吧?

  她這麽想著。

  不過是不是真的起到了那樣的作用。還要看看之後德國輿論的反應。

  於是莫莉決定等待一天,等明天她去收集德國媒體上的看法。

  看看德國媒體是不是真的在關注這件事情,是不是有和她一樣的想法。

  到時候引用德國媒體的評論,會更有說服力。

  想到這裏,莫莉開始在電腦上寫下她的構思。

  ……

  媒體之間的競爭是很激烈的。

  當莫莉還在等待德國媒體對榮光上電視台接受采訪的反應時,另外一家同時被邀請接受采訪的《體壇周刊》,已經迫不及待將采訪內容和他們的重磅報道拋了出來。

  星期二,每一個習慣去書報亭買報紙的人都會看到《體壇周刊》被擺在了醒目的位置上。

  《體壇周刊》在中國算是市場化最成功的專業報刊了,趁著中國隊殺入2002世界杯決賽圈的東風,他們全麵超越了老對手《足球周報》。

  每個星期二和星期五買《體壇周刊》已經成了很多球迷的固定節目。

  因為在歐洲有很多消息渠道和合作媒體,所以《體壇周刊》往往能夠第一時間為中國球迷奉上歐洲一線的消息,所以深受讀者球迷的喜愛。

  不過今天,每一個看到這份報紙的人,哪怕本來對《體壇周刊》不感興趣的人,或者是《足球周報》的忠實讀者的人,都會忍不住掏錢買上一份《體壇周刊》。

  因為他們今天的頭版頭條相當有震撼性。

  “中國隊?榮光:沒興趣!”

  加粗加黑的標題讓這句話顯得特別觸目驚心。

  什麽情況?

  榮光沒興趣加入國家隊?!

  之前大家都還在憧憬他出現在國家隊,參加今年夏天在本土舉行的亞洲杯呢。

  怎麽突然就傳出說榮光沒興趣加入國家隊了呢?

  靠,不會是在國外提前賺到錢出了名之後,就不像來回奔波,參加中國隊的比賽了吧?

  不行,一定要看看他究竟說了什麽!

  於是大家紛紛掏錢買下一份《體壇周刊》,一看究竟。

  就這樣,各大城市的《體壇周刊》被迅速搶購一空,各分印點的印刷機不得不馬力全開,加班加點的加印,以供應市場。

  那麽《體壇周刊》究竟是怎麽說的呢?

  “……我們的記者注意到,在回答有關中國國家隊的問題時,榮光表現的有些冷漠。他表示自己並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作為中國的職業球員,這還有什麽好考慮的嗎?加入中國國家隊,難道不是每一個中國球員的目標嗎?榮光並沒有回答‘我等待中國國隊的召喚’,也沒有回答‘我非常希望能夠為國爭光’。而是出人意料地回答了‘我沒考慮過’。我想這個回答意味深長……”

  這一段話在報道中被加粗重點標了出來。

  讓讀者們一眼就注意到這段。他們不需要去聯係上下文,就可以知道最核心的內容。

  那就是榮光對加入國家隊並沒有興趣!

  ……

  莫莉整整一天都在調查德國媒體對榮光接受德國電視一台采訪的反應,正如她所料,德國媒體對榮光在電視中的表現給予了高度評價。

  這就是她想看到的東西。

  於是她開始整理材料,撰寫稿子。

  稿子寫得很順利,因為她在翻閱那些德國媒體報道的時候已經不知道打了多少次腹稿,現在不過是把她心中的話寫出來而已。

  很快就寫完了,然後潤色了一遍。

  就在她打算用電子郵箱傳給國內編輯的時候,卻先接到了社裏從國內打來的電話。

  “莫莉,榮光那是怎麽回事兒啊?”打電話的人是社裏國內足球部分的總編李宇生。

  這讓莫莉有些奇怪,她是歐洲足球的記者啊,和國內足球沒什麽交集。

  而且李總編的問題也很奇怪,什麽叫“榮光那是怎麽回事兒”?

  “怎麽了,李總?”

  “《體壇周刊》說榮光不想加入國家隊,這是真的嗎?我們沒在你傳回來的采訪稿中看到相關內容啊……”

  李宇生後麵的話,莫莉都沒聽到了。她的腦子裏全都是他的第一句話——“《體壇周刊》說榮光不想加入國家隊……榮光不想加入國家隊……不想加入國家隊……”

  她怎麽就給忘了呢?

  就算她對自己的職業道德要求高,可不見得所有人都會這麽要求自己啊!

  媒體,總歸還是唯恐天下不亂的一群人所掌握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