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生路未必就是生路
作者:風雪雲中路      更新:2020-04-11 19:01      字數:3583
  雖說王效明的反應速度絕對不慢,但第三軍主力撤退的決心和速度,依舊超過了王效明的判斷。早就有了一定準備中山惇中將,撤退行動雖然顯得倉促了一些,在整體的行動上卻是慌而不亂。

  盡管承受著抗聯巨大的壓力,但第三軍所屬各部日軍,並未一窩蜂的全部向東撤退。而是采取了交替掩護,並以兩個旅團的兵力,加上所有無法攜帶的炮兵,加強到鳳城南北兩個方向各個要點,全力掩護第三軍主力撤退。

  王效明組織的第七次迂回穿插,盡管更靠東一些。旦依舊遭遇到鳳城以北一線日軍頑強抵抗,遲遲無法突破日軍防線。被當麵之配備了超編炮兵的日軍一個旅團,阻擊在八道河與草河之間。

  鳳城以北地區日軍準確而又凶悍的交叉炮火,將迂回部隊每一條進攻路線,都徹底的封鎖住。即便是迂回部隊不斷的變化穿插位置,但麵對占據所有地形優勢的日軍,頑強的抵抗依舊是進展緩慢。

  這裏不是開原東部的淺山區,而是長白山區向著遼東地區延伸部分。不僅僅是山高林密那麽簡單,地形複雜多變,山勢也顯得很陡峭。最關鍵的是因為人煙稀少,很多地方就連最簡易的山區道路都沒有。

  這一帶在後世是驢友探險的好地方,以及很有名的旅遊區。但是對於一個戰場來說,卻是太過於陡峭。而日軍在從寬甸撤退之前,為了阻止抗聯的追擊,又炸掉了其修建在鴨綠江上的水豐水電站,位於寬甸境內碑碣的副壩。

  這道副壩是這個日本人三七年修建水豐水電站的時候,專門為確保電站安全,為這座亞洲最大的人工湖修建的泄洪通道。寬甸境內是整個東北的暴雨中心,每年夏季雖說隻有一個月,但是這雨量卻是相當的大,年降水量平均在一千至兩千毫米左右。

  在山區地形又處在多雨地帶的情況之下,所以日本人在麵對中國境內方向,專門修建了用於泄洪的副壩以確保電站的安全。盡管眼下寬甸已經進入冬季,但整個水豐電站因為發電的原因,整個庫區水麵尚未結冰。

  而且關東軍在炸毀副壩之前,還關閉了整個發電站,停止了全部水量的下泄以盡可能多的蓄水。關東軍這個時候炸掉了這座副壩,不僅給沿庫區的中國百姓帶來了很大的損失,也在王效明的迂回部隊麵前,製造了一片人工洪水。

  好在這個時候,寬甸的雨季已經過去,開始進入漫長的冬季。整個水豐水庫雖然還沒有開始結冰,但整個水庫的庫容量遠還沒有到最高峰。這片關東軍製造出來的人工洪水,雖說戰前關東軍便已經關閉電站蓄水,但冬季的水量遠無法與夏季相比。

  關東軍炸掉副壩,人工製造的泛濫區域麵積還不算太大。但問題是盡管泛濫區不算大,可也讓王效明的迂回部隊,隻能在寬甸縣城以西行動。不僅無法直接向鳳城穿插,而且進攻的區域顯得過窄。幾乎所有的進攻路線都暴露在日軍炮火之下,也是造成進攻進展不暢的主要原因。

  反倒是南線陶淨非向鳳城方向投入的一個師,卻取得了較大的進展。連續奪取了高裏寨、哈達嶺兩個戰略要點,從南麵逼近了鳳城方向。不過主力兩個師正沿著岫岩至安東公路,全力向安東攻擊前進的陶淨非,在鳳城方向投入一個師的兵力明顯不足。

  在攻占哈達嶺一線後,向鳳城方向的後續進攻,被日軍頑強阻擊在鳳城以南的最後一道屏障,鳳凰山西麓至雞冠山一線。鳳城以南的日軍一部,依托鳳城南部的鳳凰山、雞冠山險峻地形。死死的將陶淨非的這個師,擋在了距離鳳城不過幾公裏的地區。

  該部雖說不顧傷亡多次突擊,終因地形過於險峻,而遲遲無法取得突破。特別是鳳凰山西麓以及雞冠山正麵,因為山勢過於陡峭,而攻堅作戰進行的異常吃力。鳳城南北戰場以及安東戰場的日軍頑強抵抗,在草河與鳳凰山之間,為第三軍主力突圍保留了一個寬達十餘公裏的缺口。

  中山惇中將利用這個遲遲無法徹底封閉的十餘公裏缺口,組織部隊拚命的東撤。而在他們身後的抗聯追擊部隊,卻被其留下來斷後的部隊依托地形節節抗擊,死死的纏在安奉鐵路沿線的崇山峻嶺之中。

  王效明多次組織超越追擊,雖說也截斷了為數不少的日軍撤退部隊。但是因為地形過於複雜,日軍撤退的又相當突然。同時一線作戰部隊,與被留下掩護的日軍糾纏過緊。後續增援兵力,尚未趕到造成兵力使用上的不足。

  鳳城以西的日軍大部,卻還是沿著安奉鐵路以北山區,快速的向著始終無法完成合圍的那個缺口湧去。整個從連山關到鳳城一線的安奉鐵路沿線,到處都在激戰之中。但王效明的圍追堵截,卻因為多種原因而始終無法奏效。尤其是東線的迂回部隊,遲遲無法完成對合圍圈的最後十餘公裏的封鎖。

  就在王效明集中兵力,對第三軍展開圍追堵截之際。在他南麵直插安東的陶淨非所部主力兩個師,也在安東外圍與朝鮮軍增援的一個獨立混成旅團遭遇。並在安東外圍各個要先,隨即展開了全線激戰。

  與陶淨非主力兩個師遭遇的這個獨立混成旅團,連同關東軍司令部周邊警衛部隊在內的日軍。為了掩護身後的關東軍司令部,以及保住第三軍主力撤退最後一條通道,不計傷亡的與陶淨非所部展開激戰。

  而在接到王效明的報告後,楊震立即命令南滿整個戰場上,此時除了一部戰鬥機留在大連、鞍山、沈陽幾個機場,擔任防空掩護任務之外,幾乎所有作戰機群已經全部調往遼東戰場的航空兵全部出動,對第三軍撤退的行動給與最猛烈的打擊。

  同時命令王效明與鳳城南線陶淨非所部一個師,在始終無法堵住鳳城方向最後一個缺口,完成最後合圍情況之下。立即組織遠程炮火,尤其是一二二火箭炮群,在航空兵的全力配合之下,對這個缺口實施火力封鎖,以火力封鎖代替始終無法完成的合圍圈。

  給航空兵以及王效明下達完畢命令後,看著地圖上的鳳城以東這個寬十餘公裏,始終未能徹底封閉的缺口,楊震臉上淡淡的笑了笑。很多的時候缺口可不等於就是生路,看起來的生路未必就真的是生路。

  這種另外的一種圍三厥一的戰術,對於眼下遼東戰場南北兩個集群,在最後階段進展不暢的情況之下,未嚐不是一個好的選擇。雖說要多消耗一些彈藥,可整體的性價比,還是可以接受的。

  反正除了新民戰場之外,其他基本上已經落幕的戰場,已經用不到這些航空兵了。就算是眼下已經進入尾聲的新民戰場,航空兵的作用完全可以用炮兵代替。眼下這些航空兵閑著也是閑著,正好可以利用這次機會,好好的練習一下這種空中火力追擊戰術。

  接到楊震的命令,調往遼東戰場的航空兵部隊,不敢有絲毫的耽擱立刻傾巢出動。並按照參戰飛機的作戰航程,劃分了整個作戰區域。航程短、載彈量小的伊爾二攻擊機,與英製布倫海姆式輕轟炸機,配合地麵追擊部隊對關東軍第三軍各部的撤退序列,展開全線的追擊轟炸。

  集中了載彈量大,航程略遠的b二十五轟炸機群、a二零攻擊機群,甚至出動了抗聯最後一個裝備伊爾四轟炸機的中隊,以及一個炮艇機中隊,對鳳城以東的缺口處實施地毯式的轟炸。

  配合王效明地麵炮火,采取火海戰術徹底封死這個缺口。為了保持對缺口處有足夠的火力密度,甚至就連擔負遼東空中掩護的戰鬥機群,主要是p四零戰鬥機,也全部掛上炸彈參與到攻擊之中。

  傾巢出動的抗聯攻擊機和轟炸機群,不斷的將炸彈、凝固汽油彈、火箭彈,以及機載機槍和火炮的彈藥,傾瀉到正在急速撤退的第三軍頭上。而在鳳城以東的那個始終無法完成最後封鎖的缺口處,抗聯的轟炸機群與王效明所部的一二二火箭炮群配合,構築了一道密集的火網。

  第三軍的撤退部隊,在地麵上麵臨王效明傾盡全力的追擊,與地麵遠程火力不斷殺傷。但對於第三軍全力撤退的各個部隊來說,而更具威脅的是來自空中的打擊。一枚枚的高爆炸彈與凝固汽油彈,密集的火箭彈與槍炮彈藥,組成了一道道火網扣在日軍的頭上。

  盡管第三軍在撤退的時候,丟掉了所有能夠丟掉包括各種裝備在內的物資。盡可能的輕裝,以最快的速度拚命向東逃竄,但一路上依舊被抗聯航空兵炸的傷亡慘重。第三軍的撤退路線上,到處都是被來自空中打擊,擊斃的成片日軍屍體。

  但雖說在抗聯航空兵的火力打擊之下損失慘重,可生怕被敵軍追擊上來,將自己徹底吃掉的第三軍撤退各部,卻是依舊不敢稍作停留,更不敢等到夜間在行動。寧願冒著抗聯密集的空中打擊強行撤退,也不敢尋找隱蔽區域躲避,這幾乎是沒玩沒了的空襲。

  同時在王效明嚴厲督促之下,抗聯各部追擊部隊不顧日軍阻擊,不斷采取淺縱深超越追擊戰術,也不斷的從第三軍身上撕咬下來一塊塊肉。從連山關到鳳城一線不過八十多公裏的路程,讓第三軍損失了一半的兵力。

  隻是還沒有等在中山惇中將連番督促之下,好不容易掙紮著撤到鳳城的第三軍,所屬各個師團、旅團鬆一口氣。卻愕然的發現前麵那道抗聯合圍圈的缺口,在天上抗聯飛機與地麵兩翼抗聯遠程炮火組成的交叉火網之下,卻並不是那麽好通過的。甚至可以說,根本就不能稱之為一個缺口。

  當第三軍所屬各部,在試圖通過缺口向安東方向撤退之際,卻發現這個缺口簡直就像是地獄一般。一波波的抗聯轟炸機群,就像是炸彈不要錢一樣,將成噸的炸彈和凝固汽油彈,投擲在這個缺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