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東北戰場的態勢
作者:風雪雲中路      更新:2020-04-11 19:00      字數:3607
  如果不是此次吸取了去年會戰的教訓,無論前線在吃緊,關東軍在整個南滿縱深,也保持了龐大的兵力。頂點小說,自此次戰役打響,關東軍在沈陽城以及周邊的遼陽和鞍山,部署了整整三個師團的兵力,作為沈陽以及外圍的警戒部隊。

  同時沈陽的東西兩麵,以及正麵縱深也部署了高密度的兵力。在抗聯穿插部隊打過撫順後,又立即緊急從前線,抽調回三十多門的八八式高炮,部署在去年會戰結束後,在沈陽東西兩線修建的築壘地域,作為反坦克炮使用。

  以密集的反坦克火力再加上肉彈攻勢的威力,擊毀了抗聯突入到沈陽城郊東陵地帶的三十餘輛美製m三輕型坦克,以及幾十輛半履帶車。再加上抗聯投入的兵力不足,持續攻擊力度不夠,才終於讓關東軍遏製住抗聯的攻勢,恐怕梅津美治郎要再一次搬家了。

  這次突襲的後果,讓關東軍一改之前在東北戰場上,與抗聯之前相互有攻有守的整體態勢,改為全軍收縮防守,並明顯加強了部署在法庫、開原、西豐、鐵嶺三角地帶的二線防禦。以兩軍之間的築壘地域為依托死守不出,同時大幅度增加了在遼東山區的防守兵力。

  但麵對偌大一個遼東山區,以及抗聯不斷的以坦克搭載步兵,采取小範圍的淺縱深迂回穿插。與偶爾采取在空中掩護之下,從並不適合坦克作戰的山區為出發基地,突然大縱深穿插,直奔關東軍戰略重點目標和城市相結合的戰術,關東軍使勁渾身解數,卻苦無應對辦法。

  隻能不斷的在東部山區,一切抗聯坦克可能通過的地區,花費巨大代價改變地形。並在一切能夠構築反坦克壕的地方挖掘反坦克壕,並拚命的加強反坦克火力。在反坦克炮實在不夠用的情況之下,甚至大量采取的肉彈戰術,以對付抗聯的坦克劈入戰。

  美製m三坦克雖說裝甲薄弱、體型過高,但無論缺點再多,可有一點卻是毋庸置疑,其越野能力和機動能力相當的出色。雖說作為一種坦克不可能爬山,但出色的越野和機動能力,讓其即便在遼東山區特殊地形之下,能夠通過的路線還是不少。

  在東北戰場東線作戰之中,除了使用t三四坦克作為淺縱深穿插的主力之外。經常利用這種輕型坦克的出色越野能力和機動能力,從遼東山區數不清的山間小路,以及冬季幹涸或是封凍的河床作為通道,由東向西突然來一場大縱深的穿插。

  盡管這些m三輕型坦克因為裝甲薄弱,再加上汽油發動機慣有的缺陷,在穿插戰之中損失不輕。在沈陽外圍戰場上,一次性就被日軍利用築壘地域為依托,平射的高射炮擊毀了三十餘輛,相當於損失了一個整編營。但這種戰術也讓日軍,實實在在的感覺到了側翼的威脅。

  隻不過這種穿插作戰因為地形限製,無法采取大規模的裝甲突擊。投入作戰的兵力,也隻能以越野能力強的輕型坦克為主。所以看起來威脅相當的大,但是在日軍高密度布防地區,能夠對整個戰局的影響有限。

  主要起到攪亂敵軍後方,打亂敵軍縱深部署,分散關東軍兵力的作用。同時在東線化被動為主動,使關東軍無法對抗聯同樣兵力不足的東線,發起主動的進攻。以瓦解關東軍在抗聯也相對薄弱的東線,對正麵戰場的側翼可能形成的威脅。

  不過受製於抗聯在東北戰場整體兵力的影響,在東線兵力頭上的不足,使得這種穿插缺乏持續的後勁。這種大縱深的穿插戰術,雖然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相對於整個戰局來說,起不到決定性的影響。

  即便是這樣,整個東部戰線也成了讓關東軍最頭疼的地方。在私下裏東部戰線,被稱之為關東軍的盲腸。放棄整個遼東山區,對於關東軍來說,那是絕對不可能接受的。那樣不僅意味著關東軍與朝鮮軍最後的地麵聯係通道,被徹底的切斷。

  而且整個南滿工業基地,將會失去側翼的屏障。到時候抗聯居高臨下,想怎麽打就怎麽打。同時放棄遼東山區,也就意味著要放棄撫順、鞍山兩大工業城市,以及本溪湖、宮原等煤鐵產地。旅大這個日軍在東北最重要的軍港,也麵臨著抗聯的威脅。

  但正麵戰線也同時麵臨著抗聯坦克集群不斷衝擊,前線頻頻吃緊的關東軍。在縱深還要保持足夠兵力,以應付抗聯時不時的來一次黑虎掏心戰術的情況之下。遼東山區麵積廣闊的山區投入過多兵力,又造成了顧此失彼。

  尤其是在抗聯此次在東北戰場上,為了彌補兵力不足,而采取的坦克集群攻勢麵前,本就捉襟見肘反坦克火力更加的吃緊。八八毫米高炮射程遠,改行作為反坦克武器的確威力大。但是這種臨時改行的,原本擔任要地防空的高射炮,實在是太過於笨重了。

  不僅在遼東山區部署很困難,更無法作為機動防禦火力使用,隻能放在固定火力點內使用。在遼東山區除了幾條主要公路之外,大部分的地區還是要依靠步兵反坦克武器。而其他的反坦克武器之中九四式速射炮,對於抗聯的坦克帶來的威脅,幾乎是微乎其微。

  一式反坦克炮和九七式反坦克炮,雖說能在近距離之內擊毀m三輕型坦克,同時機動能力也很強。但除了數量不足之外,對付抗聯的t三四坦克和英製步兵坦克還是威力不足。至於新式的反坦克炮,關東軍裝備的數量更少。

  而抗聯的步坦協同戰術,又讓關東軍試圖利用遼東山區地形,使用老式的九四和九七式速射炮,采取伏擊的辦法很是得不償失。在遼東山區抗聯的突擊戰,一般是采取步兵在坦克炮火掩護之下,撕開突破口並沿著兩側山地清剿,為坦克打開通道之後。坦克才搭載後續步兵,或是與半履帶車配合,向預定目標高速突破的戰術。

  在所有的穿插路線上,都有半履帶車或是軍用吉普車搭載的步兵在前麵開道,並清剿兩側山地可能會存在的日軍反坦克伏擊陣地。而且坦克兩翼的山地上,都有步兵跟隨配合。即便設置了預置反坦克伏擊陣地,但是這些反坦克炮通常隻有打一發的機會。

  在抗聯采取的此種戰術之下,關東軍雖說在遼東戰場多次試圖采取伏擊戰術,盡可能的利用地形,讓自己落後的反坦克炮,能在最近的距離與抗聯的坦克交戰,以遏製抗聯的坦克戰術。

  但是除了極少數幾次成功之外,大部分的時間之內,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不說,自己還搭進去了大量的步兵,同時更加分散了自己的兵力。本就數量不足的反坦克炮實力,被更加的削弱。

  在整個遼東作戰的大部分戰線上,以及大部分的時間之內。除了部分設置了固定火力點的公路之外,關東軍隻能靠步兵冒死使用九九式反坦克雷攻擊。對於多路迂回的抗聯坦克集群,幾乎沒有什麽可以應對手段。

  關東軍鑒於前次抗聯利用關東軍主力,被吸引在四平一線的機會,從東部山區突然殺出,席卷了撫順、鞍山、沈陽等南滿主要工業城市。整個南滿工業基地,差點沒有被一鍋端的教訓。雖說在遼東山區也加強了防禦,但對於抗聯采取的新式戰術,卻始終無可奈何。

  在幾乎又一次重蹈覆轍之後,隻能不斷的從正麵向遼東山區,抽調了大批的部隊增援。這樣一來正麵的縱深兵力被削弱,又給抗聯集中坦克部隊,從正麵突擊創造了條件。搞的關東軍在總兵力占優勢的情況之下,卻是處處設防、處處被動。別說增援關內戰場,就是自身也處在自顧不暇的態勢。

  按照眼下的東北戰場局麵,也就是說至少到目前為止,在東北戰場上抗聯基本上達成了當初設想的戰略目標。戰前楊震與郭炳勳苦心研究出來的戰術,在東北戰場基本上取得成功,有效的彌補了兵力投入上的緊張和不足。

  當初在接到此次收複冀中的任務之時,楊震與郭炳勳在兵力的使用上經過反複計算。這麽大規模的兩線作戰,甚至需要兵力平均分配的情況。對於抗聯來說不僅是第一次經曆,對於作為抗聯最高軍事指揮員的楊震,也是一個相當嚴峻的考驗。

  從接受任務開始,楊震與郭炳勳兩個人就在反複掂對兵力的使用。盡管中央給了將近一年的準備時間,但對於同時準備這麽大兩場戰役來說,時間上還是有些捉襟見肘。而且主要的困難,基本上集中在部隊擴編上。

  部隊的擴編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更不是有了足夠的武器裝備和新兵,就可以快速的大規模擴編部隊。武器裝備和新兵隻是部隊擴編所需最基礎的東西,部隊的擴編需要的真正基礎東西還有很多。

  大量素質合格的各級指揮員,足夠數量的參謀人員和政工人員,以及用來作為骨幹的老兵,才是一支軍隊大幅度擴編的真正基礎所在。缺少了這些真正讓一支部隊豐滿起來的基礎,擴編出來的部隊無論數量再龐大,但真正的戰鬥力也很難滿足需要。

  尤其是在抗聯連年擴編,絕大部分的基層營連一級指揮員,都缺乏在一個位置上沉澱的經曆。甚至有相當一部分幹部不過三年軍齡,便當上了連長甚至副營職的幹部。但並不意味著這些被提拔起來的幹部,自身的能力真的就能夠符合自己所擔任職務的要求。

  盡管有著嚴格,甚至可以說苛刻的培訓體係和標準。以及采取影子部隊的擴編模式,通過一個正職帶幾個副職的方法,培養新幹部的帶兵和指揮能力,基本上算是保證了擴編部隊所需基層幹部的素質,可以滿足部隊部分擴編的需要。

  但是整體上的數量,受製於部隊整體文化程度不高的製約,培養幹部的速度依舊無法滿足連年擴編所帶來的數量要求。在這種情況之下,在楊震的堅持之下,抗聯雖說不斷的在連年擴編。但在整體擴編的數量上,依舊保持著相對謹慎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