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一章 不中用的颶風
作者:風雪雲中路      更新:2020-04-11 18:59      字數:3602
  隻是相對於教育協定方麵執行的比較順暢,在航空技術交換方麵履行的卻依舊磕磕絆絆.就好像不占點便宜很鬧心一樣的蘇聯人,總是在履行協議的時候做一番手腳,總是要揩點油才算甘心。

  除了協議中的拉格三戰鬥機這種在蘇軍之中,已經絕大部分被轉交給二線的戰鬥機,移交的比較痛快之外,其餘的方麵執行的時候沒有一樣是痛快的。不是交付的時間上托托拉拉,就是在數量上與協議的內容並不一致。

  而協議之中關於航空技術交換的協定,原本楊震對蘇聯人拒絕提供性能更好的雅克一型戰鬥機作為臨時替代品相當的惱火。但是在前線壓力越來越大,英製颶風戰鬥機實在無法承擔重任的情況之下,最終還是選擇了接收這批拉格三戰鬥機作為過渡。

  沒辦法地麵雖說進入休戰狀態,大家都在tian舐傷口,積蓄力量為下一場血戰做準備。但是在空中,大大小小的空戰從未平息過。自會戰結束之後,整個東北與華北戰場,形成了地麵冷戰,空中熱戰的局麵。

  日軍為了解除抗聯對日轟炸的基地,將抗聯的對日空襲行動徹底的扼殺在∑□,萌芽狀態。以及徹底的解決東北根據地,眼下正在進行的大規模工業建設,阻止抗聯發展的腳步,削弱抗聯的持續作戰能力。

  在東南亞戰場進入穩定期間之後,日軍幾乎抽調了絕大部分部署在太平洋上的陸軍航空兵,返回東北與華北戰場,而其中的重點就是東北戰場。日軍在南滿和朝鮮半島,部署了其陸軍航空兵近一半的兵力。

  同時隨著日軍陸軍航空兵,將主力轉向中國戰場。感覺到腰杆子重新硬了起來的日本關東軍,不斷派遣大批的轟炸機,試圖深入抗聯後方摧毀抗聯的轟炸機基地。當然還有抗聯已經開始試運行的油田和鋼鐵工業基地,以及大後方的鐵路線。

  自抗聯轉入全線防禦之後,地麵上的戰事雖然冷卻了下來。但是整個東北地區上空,幾乎每天都有激烈的空戰爆發。雙方投入的兵力數量,從一開始的十幾架、幾十架,到最後的上百架。

  而且隨著日本陸軍航空兵戰略重點,逐步開始向中國戰場轉移。日本陸軍新式飛機投入到中國戰場的型號和數量,也在不斷的在增加。不僅日本陸軍一式戰鬥機的各種型號,被優先投入東北戰場。最新式的二式戰鬥機,第一批裝備的就是朝鮮軍和關東軍。

  相對於曾經數次交過手,雖說此次日軍投入的是已經改進型號,但畢竟也算熟悉的一式。二式這種高空高速截擊機,卻是抗聯第一次與之交手。而麵對著這種因為發動機與機體不成比例,而外形有些奇怪,被抗聯飛行人員給起了一個胖頭魚外號。

  性能與日本陸軍以往的戰鬥機,更注重空中格鬥性能完全兩樣的飛機。被打得措不及防的抗聯航空兵,在多次的空戰之中吃了大虧。以往注重中低空格鬥性能的日本飛機,高空性能普遍都很差。

  但這種飛機卻是相當的另類,不僅高空性能異常的優異,而且速度也是日本飛機中最快的。其爬升率,也是日本現役戰機裏麵最快的。雖說格鬥性能差了一些,但是其速度卻是以往日本戰鬥機無法相比的。

  抗聯在空中爭奪戰以及防空作戰之中,麵對一式戰鬥機基本型號,已經很勉強應對的颶風戰鬥機。實在無力同日軍大量投入的一式改進型戰鬥機,以及隨後投入空戰的二式鍾馗戰鬥機抗衡。

  即便英國人緊急提供一批颶風二型c戰鬥機,但依舊無法與鍾馗式戰鬥機,以及一式戰鬥機的二型抗衡。日軍如此快的戰略轉型,雖然在楊震預料之中。但其投入的陸軍航空兵力度之大,卻是楊震始料未及的。

  原本按照抗聯製定的戰術,在空戰之中主要負責日軍轟炸機的颶風戰鬥機,根本就不是這種日本飛機的對手。打也打不過,至於跑比人家最高時速慢了近一百公裏的颶風,更是跑不過。

  唯一大家性能差不多的,就是這種飛機腿並不比颶風長到哪裏去。在作戰半徑上,大家是五十步笑百步,誰也沒有比誰強到那裏去。隨著抗聯的控製區不斷的在擴大,前線距離抗聯的大後方也越來越遠。

  再加上日本陸軍航空兵在抵達南滿與朝鮮之後,因為抗聯不斷的戰術轟炸,不敢將作戰飛機部署的太靠前。所以這種飛機盡管是日軍目前為止,高空性能最好的戰鬥機,但是滯空時間卻依舊成為這種飛機的最大短板。滯空時間短暫,無法在戰區停留太長時間。才沒有給抗聯的航空兵,帶來太重大的損失。

  但盡管每次空戰的持續時間不長,這種飛機也不是颶風戰鬥機可以對抗的。大家格鬥水平差不多,但是人家的速度快了將近一百公裏。而且爬升率和最大升限,也不是颶風戰鬥機可以相提並論的。

  別說老舊的二b型,哪怕是最新型的二c型,也根本就不是人家的對手。因為這兩種使用同一種發動機的飛機,最大的不同是配備的武器不同。至於在性能上並無太大的變化,也就是說基本上換了湯,但是卻沒有換藥。

  無奈之下抗聯隻能將原本數量已經下降到可有可無,而且保養異常吃力。準備轉入預備役封存僅剩的部分米格三戰鬥機,重新請出山來。利用這種飛機優異的高空性能,與二式戰鬥機對抗。

  在與美國人交涉無果的情況之下,楊震最終隻能選擇雅克戰鬥機作為後續爭奪製空權的主力戰機。接收這批拉格三戰鬥機,作為雅克九抵達之前的過渡,與日軍爭奪中低空區域的製空權。

  這批拉格三戰鬥機,雖說性能不理想。但是在蘇聯答應的新式戰鬥機抵達之前,至少可以與一式後期型,以及日軍新投入的二式戰鬥機一戰。當然與二式對抗隻能在中低空,在高空這種拉格三戰鬥機也一樣不是對手。

  就在這批蘇製戰鬥機抵達後不久,爆發的一場大規模的空戰,也讓楊震為當時選擇了妥協,沒有繼續與蘇聯人對抗而感到慶幸。如果不是拉格三戰鬥機出色的表現,恐怕那場空戰搞不好就成了另外一個結果。

  在這批拉格三戰鬥機抵達之前,抗聯原有的主力戰機p四零b型戰鬥機,根本就不是一式二型戰鬥機的對手。在最大平飛速度相當的情況之下,無論是爬升率還是俯衝性能,都無法與這種戰鬥機對抗。唯一的優勢就是火力密度,以及機體的堅固程度高於日軍飛機。

  原來裝備的颶風與p四零戰鬥機,在對抗日軍兩種新式戰鬥機的時候,不僅相當的吃力,而且戰損率也相當的高。可以說在這兩種日軍新式戰鬥機投入戰場之後,抗聯的製空權受到了相當大的威脅。

  重兵壓境的日本陸軍航空兵,為了徹底的摧毀抗聯在佳木斯境內的幾個航空兵基地。於十月上旬一改以往以小機群出動,更注重削弱抗聯戰鬥機群的做法。采取了大規模集群出動,多批次空襲的辦法。

  在這次空襲之中關東軍所屬航空兵傾巢出動,便一口氣出動了一百二十多架轟炸機。其中除了九七式中型轟炸機,這些抗聯已經熟悉的麵孔之外,還出動了最新式的百式重爆。而且這款比九七式轟炸機先進了那麽一點點的機型,甚至占據了日軍出動轟炸機群的近半數。

  而在這批中型轟炸機身後,還有七十多架九九式俯衝轟炸機、九九式雙發輕型轟炸機,以及九七式輕轟炸機,作為第二轟炸梯隊。這批俯衝轟炸機與輕型轟炸機,主要的任務是攻擊抗聯戰鬥機群所在的各個機場。

  其投入的轟炸機數量,幾乎占整個日本陸軍航空兵在中國戰場的三分之二。其中所有的所謂重爆機,都是從東南亞以及太平洋戰場抽調回來的。日軍一次性出動這麽大的機群,不僅自七七事變以來的首次,而且就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也是第一次。日軍下的血本,不可謂不大。

  這批轟炸機分別從南滿的遼陽、奉天,以及朝鮮境內漢城等地起飛,在六十二架一式二型戰鬥機,以及第一次投入戰場三十六架二式鍾馗戰鬥機的掩護之下,試圖對佳木斯一線的抗聯航空兵基地實施大規模的轟炸。將抗聯對日進行轟炸的飛機連同抗聯的工廠區,徹底的摧毀在地麵上。

  在那場空戰之中,抗聯部署在東北境內的航空兵所屬戰鬥機群,幾乎全部投入空戰。就連剛剛到手的颶風四型戰鬥機,以及剛剛完成轉換訓練的二十四架拉格三戰鬥機,也全部投入到了空戰之中。

  考慮到飛機性能的差別,抗聯在空戰之中采取了一定的戰術。以颶風二b型戰鬥機,在僅存的十七架米格三戰鬥機的保護之下,隻負責攻擊日軍轟炸機。由協同升空的米格三戰鬥機,在高空做好應擊日軍可能會出動的二式戰鬥機的準備。

  沒辦法颶風二型戰鬥機,無論那個型號都不是二式鍾馗的對手。隻能讓在抗聯之中已經屬於老邁修養,但又被重新請出山發揮餘熱的米格三戰鬥機在高空待機,保護這種本應該保護別人的戰鬥機。

  而以拉格三戰鬥機、颶風二c型戰鬥機,以及數量已經不多的p四零戰鬥機,迎戰護航的日軍戰鬥機群。兩軍在中朝邊境以及新京一線的上空,爆發了一場自抗聯航空兵組建以來,最大規模的空中血戰。

  隻是在這場規模空前的大空戰之中,抗聯的航空兵盡管擊落了三分之二的日軍重轟炸機,幾乎全部的輕轟炸機,以及八十多架的日軍護航戰鬥機。但雖然最終挫敗了日軍整個作戰計劃,但抗聯航空兵自身也損失慘重。

  在這場持續了整整一天的空戰之中,起飛迎戰的四十架二c型颶風戰鬥機,在空戰之中被擊落了三十五架。而擔負攻擊日軍轟炸機群任務的五十多架颶風二b型,被日軍專門為轟炸機群貼身護航的二式戰鬥機擊落二十多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