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六章 楊震的遠見
作者:風雪雲中路      更新:2020-04-11 18:59      字數:3605
  後世中國航空工業落後於世界列強,中國的大型飛機以及直升機,至少在他穿越回這個年代之前,基本上還都是依靠進口.飛機發動機,乃至所有的發動機,幾乎都成了中國軍隊現代化的最大製約。

  心髒病,成了這一現象的代名詞。最關鍵的是航空基礎理論研究,也全麵落後於西方。這不僅僅是飛機製造的問題,還有航空材料的研製與生產。西方已經開始大量生產鋁鋰合金,作為飛機主要製造材料,而中國還在生產落後的普通航空用鋁。

  相對於還算好一些軍用作戰飛機,大型飛機以及一些特種飛機,更是全方麵的落後。尤其是直升機,除了國產小型的直九,外加有些不太靠譜的直八之外,清一色都是進口的米十七各種型號。

  國產運八中型運輸機,與美國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研製的大力神運輸機,甚至在基本性能上還有差距。最新型號,隻比的上人家六七十年代的產品。中國人的航空工業,從建立起的那一天,就被人家遠遠的甩後邊。基礎不牢固,追趕的曆程分外艱辛。

  在抗聯第一個飛機工廠正在建設的時候,楊震就曾經暗中發誓〗,。航空工業以及相對應的發動機製造工業,這頂被喻為人類工業的皇冠他一定要摘下來。就算在第一梯隊沒有位置,但是也要牢牢占據第二梯隊的牛首。

  但這並不是一件單純的事情,現代化航空工業的發展,涉及到方方麵麵學科的應用。而不是靠那一項命令或是指令,就能夠完成的。更多是需要就像眼前這個家夥一樣的科學家,通過他們掌握的知識去實現。

  對於這些飛機性能,楊震可謂耳熟能詳。談空工業在未來的發展,他這個人恐怕是現在世界上最清楚的。楊震略微考慮一下,還是絕對以自己對航空工業未來走向的判斷為話題,打開有些沉默的局麵。

  楊震對未來航空發展滔滔不絕的“遠見”,將這位本想應付了事的老兄,興趣徹底的勾了起來。從一開始的隻聽不說,到與楊震時而共鳴,時而爭執。這話匣子一打開,就很難在關上了。兩個人從國內航空工業發展現狀,到國際航空工業未來發展,氣氛越談越是熱烈。

  兩個人都認為隨著航空技術的發展,除了一些富的吃飽了撐的人之外,在客運上飛機早晚要淘汰慢吞吞的輪船客運。而且飛機的載客量也會越來越大,速度也會越來越快,航程也會越來越遠。最關鍵的一點,兩個人都認為噴氣動力,早晚都要取代活塞式發動機。

  盡管這種發動機的原理,才剛剛形成不久。而且這種航空發動機,隻有寥寥幾個國家在研製。目前也隻有英國人,才取得了真正的突破。但是從科學技術的發展來看,一旦這種技術成熟。

  從發動機效率,以及功率等所有的方麵來看,那麽活塞發動機將會從大型飛機,甚至戰鬥機上被徹底的淘汰。盡管這種噴氣發動機對生產技術工藝,以及原材料的要求,要遠遠的高於目前大量應用的活塞式發動機。

  而且真正成熟到可以供大型客機使用,還需要一段的漫長時間。但這種發動機技術一旦成熟,發展的速度將會是不可想象的。即便從目前已知的材料來看,這種噴氣式發動機,無論是在動力還是其他方麵,都遠遠的高於活塞式發動機。

  不過楊震認為在軍用運輸領域,活塞發動機的淘汰時間,會是一個比較漫長的時間。因為軍用運輸領域,與客運不一樣。噴氣式飛機性能雖好,但是對起降場地的要求太高,很難在短時間之內完全滿足軍事需要。

  而且在活塞發動機被淘汰之後,渦輪螺旋槳飛機至少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內作為主要接替者。畢竟這些發動機,對起降的場地要求沒有噴氣式那麽的苛刻。這對於戰術支援能力,無疑是相當關鍵的。

  楊震更認為現在還被稱之為旋翼機的直升機,這種眼下剛剛開展研究,隻拿出了一些用來研究的樣機的垂直起降飛行器。會在未來航空發展之中,占據一個極其重要的位置。這種新的航空設備的出現,將會徹底的改變陸軍的作戰模式。

  同時也將會取代一些短途運輸。在國民經濟建設上,也將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急救、消防上,也都會起到相當大的作用。尤其是在無法建立機場的複雜地形上,將會起到無可替代的作用。

  楊震對於旋翼機的評價,不是這位老兄的研究方向,所以他並不可置否。但重點在航空材料研究上的他,對於楊震隨著科學技術進步,未來新型材料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取代現有的鋁,作為航材應用的一點卻是很讚成。

  而且對於航空材料發展與研製,將會在民用航空市場以及軍用飛機的競爭上,起到決定作用的看法,也是相當的讚成。楊震認為的工藝水平與材質研究,將會決定航空發動機性能的看法,更是與他基本處在一個觀點上。兩個人是越談越近乎,越談興趣越濃。

  當談到中國國內航空工業現狀的時候,這位對重慶方麵隻想著去買美國人的飛機,而不想建立自己航空工業現狀相當不滿,感覺到自己有些報國無門的老兄,鬱悶的一口將杯中的酒全部幹掉。

  看著有些心情低落的他,楊震也沒有隱瞞太多。直接告訴他去年和今年從關內來的,那兩批各個大學航空和機械專業的學生,除了部分留在東北,建立中國人第一個真正的飛機製造廠,以及航空發動機製造廠,組建航空設計院之外。

  其餘的都被送到蘇聯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以及莫斯科航空學院、鮑曼工程學院、列寧格勒精密機械與光學學院等蘇聯著名的航空工業學府去留學。學習飛機、機載設備以及發動機的設計製造,航空材質的冶煉和研究。

  而卻不僅這些人,要在蘇聯學習先進的航空科技。就是那些因為工作需要,隻能暫時留下參與組建工作,而無法直接去蘇聯留學的人。在他們的同學或是學長學成歸國之後,也同樣要去蘇聯留學。以便進一步的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為今後的發展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抗聯還從這批留學生之中選拔一批精幹人員,進入蘇聯的幾個航空設計局,以及中央流體力學研究院,一邊學習飛機的設計製造,一邊進修專業的課程。這批人之中有的人,在經過一年的苦讀之後,已經讀完碩士學位。

  在選派大批留學生出國深造的同時,抗聯在根據地內僅有的哈爾濱工程大學,以及新成立的抗聯理工大學內,都設立了航空工程係。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之下擠出一筆資金,想辦法聘請了一批蘇聯和美國的專家、教授前來授課。

  而且中國人自己的飛機製造廠,也已經進入投產。已經以院校為依托,開始一些研究和仿製工作。在眼下戰局這麽緊張的情況之下,抗聯不惜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資金,就是為了早日建成中國人自己強大的航空工業。

  不僅要能仿製別人的產品,還要能自己設計、製造先進的飛機與發動機。中國人不僅要生產和製造出先進的戰鬥機和轟炸機,保證未來的中國不再遭受今天的苦難。還要生產和製造出先進的運輸機、大型客機,製造出中國人自己的爭氣機。

  現在生產和製造出自己優秀的活塞發動機,在不遠的將來還要生產和製造先進的噴氣發動機,以及渦槳發動機。徹底的擺脫中國人無論是軍用飛機,還是民用飛機,隻能依靠進口的局麵。打造中國人自己強大的航空工業,讓中國人重新站在世界的潮頭。

  如果他願意留下來,可以選擇去大學任教,也可以去設計院擔任工程師。不過楊震希望他能同時兼任兩個職務,帶出一批與他一樣的學生來,同時為建設中國人自己的航空工業施展自己的抱負。

  在談話之中,楊震不僅又一次的為政治部的工作失誤,而再一次的真誠的道歉。還承諾隻要他能留下來,他可以隨意選擇工作去處。抗聯所有涉及到航空工業的方麵,對他個人無密可保。

  聽到楊震雄心勃勃的計劃,這位在重慶受盡了挫折,看到那些國內本就缺乏的航空工程專業畢業生。卻因為連實習單位都找不到,隻能在畢業之後或是選擇考取出國留學,或是隻能改專業而無法學以致用,頗有些心灰意冷而打算返回美國的老兄不禁目瞪口呆。

  這麽龐大的計劃,手中掌握著一國資源的重慶方麵都沒有考慮過,更沒有能夠辦成。即便辦了一個航空工廠,卻也是在半死不活的拖著。每年隻是拿著大筆的經費,卻隻能維修一些發動機,或是仿製極少量的落後老式航空發動機。真正的產能,隻有一個數字零。

  他們局限在中國一隅的東北,居然真的做了起來不說,還派出了那麽大一批的留學生。他算了算楊震口中說出來的從幾個大學畢業來東北,被選去蘇聯繼續學習的學生就有三百多人。這足足占了這兩年來東北的關內幾個大學,涉及到航空專業學生的一半還要多。

  要知道這麽一大批的學生在蘇聯學習,這耗費的資金可謂是相當大。尤其是在蘇聯也同樣處在戰爭環境之下,所需的費用隻能更高。這還隻是從關內選拔的,他們自身也派出了大批留學生,去蘇聯學習與航空有關的專業。

  在加上其他所有建設現代化工業的學生,草草的一算從他們這裏派出去的留學生,就足足有七八千人。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的增長之中。這麽大的一筆負擔,他們是怎麽支撐下來的?

  自己在重慶方麵大定發動機製造廠的那個得意弟子,現在已經在蘇聯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進修航空發動機設計。同時跟隨蘇聯航空發動機設計大師,克裏莫夫學習發動機設計製造。不僅僅是他,他在那個留學蘇聯的名單之中,還聽到了其他不少他曾經熟悉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