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頭疼的事
作者:風雪雲中路      更新:2020-04-11 18:59      字數:3339
  七七事變之前山西的工業,在中國內地是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其工業規模,僅次於九一八事變之前的南滿。而且工業基礎,一向是以重工業為主。同時與日資占了很大部分的南滿相比,整個山西境內的工業,都完全是中國人自己的。

  僅僅太原城周邊以及城內,就有上百家的工廠。大型的重工業企業,在太原城周邊就有的西北煉鋼廠、西北機車廠、太原兵工廠、西北育才煉鋼機器廠、西北化學廠、西北發電廠、西北毛紡廠、西北洋灰廠等大型廠礦。

  整個太原北郊工廠密布,到處都是工廠巨大的煙囪。其工業規模,在整個國內絕對是處於一流。即便是以輕紡、建材為主的上海與之相比,除了造船業之外,在重工業產業齊全方麵也略微遜色一些。

  太原兵工廠,在九一八事變之前與沈陽兵工廠、漢陽兵工廠並稱國內三大兵工廠。其重武器生產能力,甚至在漢陽兵工廠之上。晉綏軍依靠這些兵工廠,不僅裝備堪稱國內諸軍閥之首,甚至還有餘力大規模的對外出售。

  太原兵工廠僅僅子彈,一個月就能生產四百餘萬發。曾經每個月最高達到三⊙↖,十五門的火炮產量,除了沈陽兵工廠之外,雄踞關內諸兵工廠之首。雖然質量因為原材料和工藝方麵,也顯得有些低劣。但畢竟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之下,先解決了有無的問題。

  再加上依靠因為有大量號稱富甲天下晉商,而擁有雄厚民間資本興建的大量民營企業,整個山西到抗戰前,實際上已經是除了東北之外,國內工業最發達的省份。尤其是重工業,在全國絕對是排的上號的。

  盡管在日軍占領時期,太原以及山西日占區大量的機器設備,被掠奪到日本國內以及中國東北。原來生產武器裝備的幾個工廠,基本上都被搬空了。抗聯的軍工製造能,實際上就是從繳獲日軍運輸到東北,作為儲備的太原兵工廠機器設備起家的。但剩餘的工業規模,依舊很客觀。

  僅西北機械廠和機械修理廠需要拆遷的設備,總數相加就達到了五百四十餘部。而西北煉鋼廠和化學廠的那些設備,規模和噸位更是龐大。別說拆卸,就是運輸都是一個頭疼的問題。

  火車的問題,到是好解決。抗聯在奪取太原火車站的時候,僅僅貨運列車就奪取了六列。貨運車皮一百七十多輛。正太鐵路中斷後,被困在山西境內的車皮,幾乎都集中在了太原城以及陽泉等周邊的幾個車站。

  在攻占太原火車站之後,困在太原的列車落到了楊繼財的手中。手中的車皮數量,足夠將這些機器設備全部運走。但有了運輸手段,卻不代表這個問題已經完全解決。從太原到大同的北同蒲鐵路,可大部分還控製在日軍手中。

  而看著統計上來需要拆下來的設備,楊繼財也是頭大如鬥。盡管上級的命令隻是拆卸西北煉鋼廠、西北機械廠,以及西北化學廠新舊兩個廠的設備。總體數量在太原城內工廠之中,並不是最多的。

  但眼下僅僅整理出來可用的設備數量,就遠遠多過自己當初的判斷。也超過了晉綏軍區敵工部交給自己數量。不算別的,單單就這些設備,完成拆卸到裝運。三天的時間,活見鬼去吧。三天的時間,能完成西北機械廠的拆遷就已經很不錯了。

  至於工人之中願意走的數量,到是少於當初預定的人數。離開生長的地方,在這戰亂時期到處流lang,對於很大一部分已經拖家帶口,需要養家糊口的工人來說,明顯都是很不情願的。在淪陷區的生活雖然困難一些,但是至少保障上好一些。

  掠奪那些工廠設備的小鬼子,雖說凶狠了一些。給的薪水也有些低,但是畢竟還是比去更加困苦,需要整天提心吊膽提防日軍掃蕩的根據地要好一些。所以出乎晉綏軍區敵工部的判斷,願意離開的工人數量,並沒有當初預計的那麽多。

  而且聽說要去東北,很多工人自身也打起了退堂鼓。山西人雖說沒有闖關東的習慣,但是晉北人一向有走西口的習慣。在山西本地人看來,那都是生活不下去的人才會做的。這在山西人眼中,很是丟人的事情。

  有的本已經答應走的,在家屬的拉扯之下,也出現了退縮。但這對於楊繼財來說,倒不是什麽大問題。西北煉鋼廠、西北機械廠、西北化學廠,這幾個上級點名要的工廠,這些工人能動員走,他就算完成任務。

  至於那些鐵廠、卷煙廠、火柴廠、毛紡廠、造紙廠的工人,願意走的,他自然高興。不願走他楊繼財也就不勉強了。不過晉綏軍區敵工部之前的動員,還是很給力的。即便願意走的工人數量低於原來的預期,但總體願意跟隨撤離的,還是有兩萬多人。隻是相比動員的工人數量,真正讓他頭疼的還是上級指名三個工廠的設備的拆卸和安裝。

  按照自己的計劃,將拆卸下來的設備全部由鐵路輸送。利用北同蒲鐵路沿線各站的日偽軍,不會認為自己會膽大包天,不顧北同蒲鐵路大部分的路線還控製在他們手中,采取鐵路強行通過的心態,以及大同火車站已經控製在抗聯手中的機會。利用北同蒲鐵路,動用火車以最大速度強行通過沿線日軍各個據點。

  但是這種鐵路輸送隻能進行一次,第二次在想這麽做。有了警備的日軍,隻要扒掉一段鐵路,自己就將困在鐵路線上無可奈何。大同戰場現在已經成了日軍整個華北方麵軍都在關注之地,自己如果被困在在鐵路沿線,越是往北恐怕就越危險。

  而更讓楊繼財頭疼的是,不僅僅是太原兩萬工人、幾萬家屬,外加上數量增多一倍的戰俘要撤退。在抗聯打進城之後,目前整個太原城內僅存的日偽設立的太原師範、太原女子師範、太原工業職業學校、太原商業新民學校、太原初級農業職業學校。

  以及日偽剛剛組建的立桐旭醫學專科學校,新招來的二百餘名學生以及中國籍的教師。再加上太原城內偽省立的太原中學、太原二中的幾千名師生,也吵吵嚷嚷的要一同撤退。別說去東北,就是去再荒涼的地方也要走。

  自己沒有辦法決定是不是帶上這些學生的楊繼財,隻能請示上級。無奈在接到楊繼財的請示電報後,楊震在自己弟弟的這封報告上大筆一揮,直接讓他將太原城內的百姓能帶走的,盡可能的帶走。看著總部的批示,楊繼財是倍感壓力。

  這麽多的人,在加上大量的機器設備,別說三天就是三十天也很難撤完。根據地的現狀,他不是不清楚。人口數量不足,已經成了根據地發展和壯大最大的困難。可帶上這麽多的學生,讓他怎麽辦?太原周邊現在可還都是敵占區。

  在與八分區司令員幾經商議之後,兩個人來一個分工合作。決定除了留下來拆卸工廠的工人與戰俘之外。其餘撤離的工人與學生,連同所有的家屬,先集中一百五十輛卡車向古交八分區司令部所在地進行搶運。

  至於設備拆卸方麵,全力先集中力量拆卸西北機械廠和西北機械修理廠,以及西北化學廠、汽車修理廠的設備共計八百九十四台。這些設備比較輕便,拆卸速度應該可以很快。至於西北煉鋼廠的那些設備,集中全部工人外加上部分戰俘,先行拆卸高爐的配件,以及相對輕便一些的電爐。

  尤其是總部點名要的那台由原育才煉鋼機器廠,合並到西北煉鋼廠的德製一點五噸電弧爐,這個育才煉鋼機器廠被日軍整體掠奪後,唯一剩下的高爐。以及那座四十噸的平爐、發電設備、六五零中型軋鋼、五千馬力電動機、七座鼓風爐。

  整個人員撤離,設備的拆卸和裝運的工作,以及人員撤離的問題由八分區負責。八分區一直就活動在太原周邊,這裏的所有敵情都在他們的掌握之中。由他們搞這個,還是比較合適的。

  而楊繼財負責指揮整個太原周邊作戰,尤其是準備與日軍援軍作戰,並盡可能的對太原城內的日軍殘存力量進行削弱。所有太原城內的部隊,統一由楊繼財指揮。至於北同蒲路沿線的敵情,則由晉綏軍區負責在最短的時間之內摸清。

  實際上摸清這一線的敵情,也不用晉綏軍區費多少事情,整個北同蒲鐵路的敵情都在晉綏軍區情報部的腦袋裏麵。需要摸清楚的隻是大同方向打響之後,北同蒲鐵路沿線敵情出現的一些變化。

  考慮到目前尚不清楚太嶽部隊能夠拖住日軍多長時間,為了穩妥一些考慮楊繼財抽調出兩個連,外加晉察冀四分區兩個營,加強兩門加農炮,迅速的搶占太原南麵的雙塔寺、老軍營、狄村一線,在太原城南建立一條防線。

  楊繼財將在太原車站,以及武宿機場繳獲的大量武器裝備,全部移交給了晉綏以及晉察冀部隊。至於繳獲的大量汽油和其餘的物資,則除了留下自己作為備用之外,全部也一樣運往古交。

  考慮到增強關內部隊相對薄弱一些的火力,楊繼財特地派人將日軍丟在武宿機場的那幾架破飛機上的機槍全部拆卸下來,也一並移交給了晉察冀四分區部隊,他隻要了機場內儲備的汽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