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一章 中原為盤人為子
作者:虯胡山主      更新:2020-04-11 08:44      字數:4285
  縹緲風煙錄最新章節

  一夜之間,整個天地變作了白茫茫的一片,房簷上積累了一層銀色的雪蓋,院子裏的鬆樹之上,鬆針上麵都結成了一層薄薄的冰晶。

  張寒城穿著一身厚襖,雙目緊閉,手中持著一根竹棒,默立在院落正中。

  緩緩地,他張開了雙眼。

  一絲絲的內力,開始自他的丹田處朝著四肢百骸遊走而去,仿佛,整個身體周圍,都好似籠罩了一層無形之力。

  腳下,積雪微微震顫,竟輕盈的飄蕩了起來。

  下一刻!

  張寒城陡然間腳步踏開,開始一招一式的演練了起來。

  他的動作不快、不慢,步履不疾不徐,一切都給人一種淡淡的平靜之感,明明他是在動,卻又與周圍的景象好似融為一體。

  即便是呼吸,都好似擁有著某種韻律。

  平平無奇的招式並無什麽令人感到驚豔的地方,卻好似,有著某種難以言明的神韻一般。

  兩炷香過後。

  張寒城緩緩地收起了招式。

  一切再次歸於平靜當中。

  張寒城橫過普普通通的竹棒,放在眼前,靜靜的端詳。

  時至今日,他對武學這件事情,已經有了更深的理解,武功其實除了強身健體,防身對敵之外,其實是存在著許多的道理的。

  尤其是在觀看學習了《易經》之後,張寒城更是有這種感覺。

  所以,他的武功路數,也在不知不覺的,在潛移默化之中改變。

  當初,太白老人與他說,如果他日有機會,張寒城可去到太白山中尋找他,到時候可以給張寒城好好講一講《易經》之中的許多事情。

  張寒城很想去深入了解一下《易經》的精髓之處,但奈何身上纏繞了太多的瑣事,不能脫身離開。

  丐幫今時今日,已經基本算是穩固了,這數個月來的發展,令丐幫的幫眾以一種可怕的數量增長,單就河東地界當中,丐幫的幫眾幾乎就已經發展到了數萬的地步。

  當然,這些丐幫幫眾,也並非是那種正式加入丐幫的人。

  但真若是發生什麽,張寒城也已經可以振臂一呼,便能夠聚集這一支勢力。

  這期間,尉遲廣漢告訴張寒城,目前丐幫所形成的條件,其實已經隱隱有了一種可以起義的苗頭,正如秦末之時的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糾合農人、庶民等反抗暴秦。

  百騎司眾人隨著丐幫的發展,漸漸的,開始認為張寒城可以將丐幫當做基礎,也來逐鹿中原。

  對此,張寒城並未真的放在心上。

  他現如今雖然識了幾個字,也更加成熟,但對於治理國家,以及各種真正的戰爭了解的並不深,究其根本,他隻能是一個武人,無法做那種統領天下的統帥。

  不過,這段時間,張寒城越來越將目光投到了一個人的身上,那就是柴榮。

  河東在劉知遠的治下,而劉知遠的手下存在著一名將領,即是郭威,而郭威則是柴榮的姑父。

  柴榮之所以來到河東,也是投奔郭威,想要在這亂世之中,有一番作為。

  因為張寒城與郭威、柴榮親近,劉知遠為了拉攏張寒城,近來對郭威比較重用,也讓柴榮有所升遷。

  而或許是劉知遠有意而為,也或者,是柴榮真的比較願意接觸張寒城。

  幾乎三天兩頭,柴榮就會來到張寒城這裏,跟張寒城探討天下大勢,並且,還給丐幫出謀劃策。

  接觸下來,張寒城覺得柴榮此人十分的不凡,他對天下大勢的見解角度非常的奇異,並且,還一直與張寒城的理念相似,他本人也懂得許多的謀略,看過很多的書,可以說學富五車。

  很多時候,張寒城都是在向柴榮進行學習。

  就在幾天前,柴榮過來和張寒城喝酒,酒後,張寒城倒是詢問了一下柴榮,如果他做了帝王,會怎麽去做。

  柴榮隻說,如果他是劉知遠的話,首先就是要直接自立為王,因為此刻晉國風雨飄搖,石重貴雖然會因為劉知遠自立發怒,可是卻無可奈何,因為如果與劉知遠為敵,就相當於是遭到遼國以及劉知遠包夾。

  自立之後,所要做的事情,便是與石重貴形成聯軍的關係,不再是現在這種君臣關係。

  石重貴必定要被迫形成這樣的聯軍,而後,就可以開始聯合起來,共同抵禦契丹。

  在抵禦的過程之中,開始漸漸地,從石重貴手中搶奪這晉國當中的將領,比如高行周、比如符彥卿等人,從而將晉力變成自己的。

  這樣一來,石重貴就會被逐漸架空,於是就形成了一種,漢末之時,東漢與魏之間的關係。

  等到將契丹打敗之後,石重貴也就已經毫無依托,隻能是汴京之中,沒有實權的帝王,而真正的實權,則在自立的劉知遠手中。

  一切,也不得不重演,即可逼迫石重貴退位,徹底將天下交給劉知遠。

  柴榮的這一番酒後之言,令張寒城十分的吃驚,也不由得想,如果柴榮有劉知遠的一切,那恐怕所有的事情,都會變得不太一樣。

  隻可惜,目前來說,柴榮也隻是一個小官,恐怕此生都很難有劉知遠的積累。

  ……

  傍晚,柴榮再次來拜訪張寒城。

  兩個人圍著火盆烤手對坐。

  柴榮道:“張兄弟可想好了,你要的那亂局,該從哪裏開始攪弄?”

  張寒城道:“這些日子,柴大哥與我所說的許多事情,令我覺得,其實晉國已經沒有必要繼續和契丹爭鬥了。既然這樣的話,就不如想辦法,讓晉國的將領不再與契丹抵抗,而是開始紛紛向契丹投誠。”

  柴榮愕然,道:“張兄弟這是?”

  張寒城道:“契丹通過橫掃天下,打下城池之後,那城池,便完全穩固在了耶律德光的手中,遼國的官員會開始入住各州府,城池當中,接管一切,從而,令土地徹底形成遼國的。這期間,晉國的官員、將領,因為不從耶律德光,大多數被耶律德光進行了清洗。晉國無人,耶律德光便取而代之。”

  柴榮目光一閃,若有所思,陡然間眼前一亮,道:“我好像明白張兄弟的意思是什麽了。如果晉國的將領、官員,能夠假意投誠契丹,那麽,耶律德光就不好殺死他們,而契丹雖然強大,可是想要盡數將中原吞並,絕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些將領、官員,都殺死換血,那還好說,就怕,耶律德光殺不死他們,又沒有殺死他們的理由。這樣,遼國的勢力便被徹底分散,根基不穩,然後,就可以開始反攻。”

  張寒城道:“也並不能說是假意投誠,如果說,天下間都是符將軍、高將軍那種人,當然假意投誠,各地都有默契最好,但,天下間並不都是符將軍、高將軍那種人,大多數人,都是自私自利,更多的思考自己的處境。耶律德光這兩個月橫掃中原,早已經讓許多將領、官員難以入眠,如果有機會投誠的話,他們恐怕巴不得這樣。而,日後真若是契丹出現問題,他們反而又會第一個跳出來與契丹為敵。”

  柴榮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道:“這個想法,的確非常之好,看似叫契丹占據了大片中原土地,可是卻暗流湧動,令耶律德光也會覺得煩躁。”

  張寒城道:“是啊,柴大哥說打下天下終究還是相對容易,真難的是治理天下,耶律德光想要治理中原天下,恐怕十分困難。”

  柴榮道:“聽張兄弟的意思,是已經確定了……”

  張寒城點頭,道:“我心裏已經決定要這麽做了,因為無論如何,契丹占據中原的結果,幾乎已經不可改變,除非這個時候劉知遠將軍選擇出手,慕容龍城選擇出手,各地的一些好事之人選擇出手,隻是,那都不太現實,他們都想要避開耶律德光的鋒芒。真正的默契,應該是晉國苟延殘喘,幾近滅亡。”

  柴榮道:“隻是,就怕……這中原投降之風盛行,而耶律德光真有本事將整個中原安定,如此,也就要出了問題……這絕對是兵行險著了。”

  張寒城道:“對此,我已經想過了。所以,有一件事情,非常的重要,而且必須去做。”

  柴榮疑惑,道:“什麽事情?”

  張寒城道:“那就是,中原各地的將領,官員投誠了耶律德光之後,耶律德光就不能活著了。”

  柴榮目光一閃。

  活著的耶律德光是個號令天下的君主,那麽死去的耶律德光……還能夠號令天下麽?

  倘若耶律德光死了,誰來治理中原?

  難道由耶律德光的幼子,耶律璟來治理麽?

  恐怕,耶律德光真的死了,遼國內部也會出現大亂。

  柴榮頓時起身,抱拳向張寒城行了一禮道:“張兄弟的這些想法,簡直令柴榮大開眼界。”

  張寒城哪裏敢當,頓時向柴榮回禮,道:“柴大哥過獎了,這些想法,我也不知道是否真的切合實際,隻不過,我也不知還有什麽辦法了。”

  柴榮道:“張兄弟的這個時機把握的非常好,假如現在耶律德光死了,那麽晉國還在,遼國也還在,述律太後雖然已經年老,但以她的本事,必定還能夠穩固遼國。所以,耶律德光現在死,沒有什麽真正的作用。而晉國逃過一劫,則會引得中原形成起義之風,或者晉國繼續暴政,這結果,都不理想。”

  柴榮繼續思索道:“但,耶律德光迅速的占據中原大範圍土地,又來不及穩固中原,不斷地分散遼國的力量,在這個耶律德光還未穩住中原的時候,晉國完了,他死了……那麽一場混戰,必然會在中原出現,遼國述律太後,再怎麽厲害,也無法插手到中原,隻能分出精力去管遼國內政方麵,協助耶律璟坐穩遼國之主。而遼國必定元氣大傷,恐怕短期之內,不能再犯中原,中原的地盤,便全是中原人自己的爭奪了。”

  張寒城點頭,道:“我想的並沒有柴大哥想的這樣深入。”

  柴榮肯定道:“張兄弟這些想法,會將整個天下的局勢徹底改變,你說的,感覺的都是對的,譬如劉知遠將軍,如果契丹大軍殺來,他不會選擇抵抗,而是會選擇投誠於耶律德光,因為,他害怕自身難保,可是,耶律德光出了問題,劉知遠將軍絕對會第一個跳出來。而天下間,很多的人,都是這樣。隻是,這件事情,實踐起來,恐怕有些困難。”

  張寒城道:“我想,還是盡量的依靠丐幫,多傳一些流言比較好,先令各地的官員,將領,放棄對耶律德光的抵抗,給他們一種晉國必亡,沒有繼續抵抗的意義的感覺。而在其後,耶律德光出現問題,再傳有關於耶律德光已死,該奪回中原的流言。”

  柴榮點頭道:“這天下之人,極少能夠真正看到丐幫的厲害,恐怕,很多人都無法想象,乞丐們竟然會擁有這麽大的能力。”

  張寒城道:“不過,現如今已經進入冬天,我想,丐幫也不該有什麽動作,畢竟,天寒地凍,他們衣不遮體,會出現問題,所以,這一切,隻能明年再說。”

  柴榮道:“但願,來年一切不會發生什麽改變。那這段時間,張兄弟可有什麽打算?”

  張寒城道:“我準備……去洛陽一趟。”

  柴榮疑惑道:“去洛陽?”

  張寒城道:“嗯,我該回去洛陽看看,然後,再去一趟絳州,接著,看看是否,要去一趟大理。”

  柴榮並不知道,張寒城去這些地方要做什麽,也沒有多問。

  張寒城要回洛陽,是因為他知道已經太久在外,銀鈴兒那裏,他心中覺得對不起,而且,他很久沒有見到趙九重,應該見一見。

  去往絳州地界,是因為,他想要去七道人的墳前看看。

  至於大理,是想去段思平的墳前看看。

  張寒城感到了這世上的無常。

  他不知道,他在這混亂的世界當中,究竟能活多久。

  趁著活著,就去看一看,免得死的時候覺得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