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西嶽推背話君策
作者:虯胡山主      更新:2020-04-11 08:44      字數:3252
  縹緲風煙錄最新章節

  唐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開辟盛唐,於是找到當時聞名天下的李淳風與袁天罡,對大唐國運進行了推演。

  當時在朝堂之上,百官圍攏之中,李淳風與袁天罡合力以宿命八卦推演,其中李淳風負責寫其上的詩文,而袁天罡則負責繪製圖像。

  結果朝堂上二人合力推演,變成了兩個人的一場比試,二人從唐總綱起,一直向後推演,推演出了其後兩千年的世間宿命。

  直至天色已晚,袁天罡才終於反應過來,繼續比拚推演下去,恐要泄露太多天機,於是他便推了推李淳風的背,告之:“天色已晚,天機不可再泄。”

  兩人就此罷手,但也作出了一部名為《推背圖》之奇書。

  《推背圖》之包含六十象,每一象以幹支作為序列,包含一個卦象、一幅圖像、讖語以及頌曰的律詩一首。

  而現如今,正值《推背圖》之中第十三象與第十四象更迭交替當中。

  此象之圖乃是圍牆院中有一口井,而一側則是個背柴的樵夫,這樵夫正在持著鏟子,填埋著這口井,在其背上所背之柴之中,有一根柴其上生出了葉片,獨木而立。

  而其讖曰則為:

  圍牆正中井,已敗自當填。李樹枯榮盡,柴樵再種天。

  此讖乃是負責畫圖的袁天罡所做。

  而接下來,則是一則由李淳風所作的頌曰:

  金木水火土已終,十叁童子五王公。英明重見太平日,五十叁參運再通。

  逍遙子與扶搖子共尊李淳風、袁天罡為祖師,二人雖師父、師祖不同,但卻最終能夠追溯到李淳風與袁天罡二人。

  而李淳風與袁天罡離世時,曾留給後人一件事情,那就是李唐壽命盡後,要在適合之時機,為天下擇出新主。

  現如今逍遙子與扶搖子同時將目光鎖定在了《推背圖》第十四象所在,又以易學、卦象、以及天象,斷定李唐龍脈位移華山,以華山為根基,並再無移位之象,並算準了今年須來華山靜候。

  今日張寒城等人突登華山,趙九重背柴榮而來。

  逍遙子與扶搖子陳摶早就已經斷定,天下新主乃為與周、武、樵、柴有關。

  如今柴榮突現,姓柴名榮,又在華山,分明對應了推背圖第十四象。

  知道柴榮可能將會是李唐枯敗之後,天下新榮之主,逍遙子與扶搖子各化袁天罡、李淳風之兩脈擇主之比,也就此真正展開。

  誰能將柴榮拉到自己這一方,誰便要為天下擇主成功,到時輔其成為天下之主,再開天下平定氣象。

  逍遙子與扶搖子皆盯著柴榮,令柴榮有些茫然不適。

  柴榮恭敬道:“既然二位先生要與我一敘,但不如我們三人共同一敘如何……何必為了這小事爭高下。”

  逍遙子目光閃爍,道:“對於我來說,這不是小事,你速從我二人之中選一人,先與你敘話。”

  柴榮陷入了沉默當中,這事情總歸有些難做,答應了一方,便要令另一方不開心。

  扶搖子淡笑道:“柴榮小友,應當能夠做出正確之選擇,這逍遙如此年輕,火候不到,你看我白發蒼蒼,自是更加適合與你一敘。”

  逍遙子喝道:“陳摶兄有些過分了,相貌年輕與否,怎可能論見識長短,你分明已經老眼昏花,土已埋到了脖子,更何況先來後到,是我先提及此事。”

  扶搖子笑了笑,道:“我不與你這小孩子爭論,柴榮,你選吧,不必害怕得罪老夫。”

  趙九重、張寒城等人看著這一幕,隻覺得糊裏糊塗,這一切發生的莫名其妙。

  柴榮萬分無奈,最終隻能抱拳向兩人賠罪,盡展其禮儀為人:“這位年輕的先生所說的極是,雖未先定先來後到,但先來後到乃是俗成之道理,既然這位先生是先來,我自然需要秉承規則,先與這位年輕的先生敘話,還望老先生莫怪。”

  扶搖子看著柴榮,發出了幽幽長歎聲,道:“也罷,也罷,看來這先機,已經叫逍遙給奪走了。”

  逍遙子嘴角勾起,看著柴榮點了點頭,抬手引向華山巔峰的另一端,道:“請。”

  柴榮趕緊應了一聲,單足點地,一蹦一跳的被趙九重攙扶了過去。

  等到逍遙子轉頭過去。

  張寒城撓頭之際,卻意外看到扶搖子的嘴角竟也勾起了一絲笑意,竟然絲毫沒有落敗的意味。

  不過,這表情隻是一閃而逝,扶搖子竟又長長的發出了一道歎息,像是十分失望。

  張寒城不由得茫然萬分。

  太白老人道:“這兩個人,鬥來鬥去,正如下棋一般,我們這些粗人,還是別理會他們了。”

  ……

  趙九重將柴榮扶到石頭所在,幫柴榮坐了下來,站在了一旁,他十分好奇,這位被張寒城說成武功蓋世的逍遙子,會跟柴榮說什麽?

  莫不是看柴榮順眼,想要將柴榮收作徒弟?

  逍遙子緩緩的坐在了柴榮一側的石頭所在,看向了趙九重,道:“這位小兄弟,還請離開此處,這敘話是我與他之間私人之事,怎可容下旁人?”

  趙九重頓時一怔,這逍遙子竟然要趕他離開:“那可不行,這山峰如此之高,你如是把柴大哥推下去怎麽辦?”

  逍遙子雙眼眯起,盯著趙九重。

  趙九重耐不住這目光道:“算了,不聽就不聽,好像你能說出什麽東西一樣。”

  說罷,趙九重這才轉身,徑直走向了張寒城那邊。

  從這華山頂峰俯瞰下方,那流雲滾滾,遮掩著大地,時而能夠露出雲間下方之大地景象,一下子,所有事物好像都渺小萬分。

  柴榮忍不住生出了幾絲豪情,深吸口氣,抱拳道:“先生找我來敘話,請先生賜教。”

  逍遙子略一點頭,轉首看向了那流雲與遠方的山巒,道:“你對現如今天下時局怎麽看?我看你是書生,昔日科舉仍在之時,考生要做策論,你就當作策論,與我說上一說。”

  柴榮有些納悶,但還是點頭道:“既然如此,學生也就鬥膽胡言了。李唐氣數已盡,天下禮法崩壞,人間越發疾苦,在這苦難之中,百姓心湧惡念。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自古以來,天下君子少,小人多,君子過得不好,窮途末路,不能得誌,也不會胡作非為,可小人則不同,小人山窮水盡,就會胡作非為。”

  “所以,其實在學生看來,現如今世道混亂,人之惡源於窮。各地節度使自立為王,瓜分天下,但卻不考慮民生,隻顧自身富貴。百姓過得不好,百姓中的君子會忍耐進取,可百姓中的小人則會胡作非為。最終胡作非為者多了,便難以穩坐天下,人心亂了,小人得勢,那天下就要翻覆,而小人得勢,做了帝王,也要遭到君子討伐。人心不能萬眾所歸,任何人為君,都無法穩固一切。”

  逍遙子微微一笑,點頭道:“不錯,這見識雖是從小處出發,但卻能夠見大,上升至天下,你可繼續。”

  柴榮道:“李唐衰微,與其製度有關,各地節度使掌權,即便不自立為王,也都是在各處的土皇帝。他們掌了權,人心不足,心生貪念,便會自窮,自窮者,其中小人自然也會胡作非為,去取不是他之物。是以窮者又為心窮,而非體窮。”

  “定鼎天下,民為本,社稷共重,以民生、社稷作為首要,穩固民心,再穩固各地節度使,令他們不生貪欲,不想作亂,此才是穩固天下之道。”

  逍遙子道:“至此,所說皆是對內,如是你做晉國之君,以方今天下之勢,你要如何去做?”

  柴榮怔了一下,道:“這……有違君臣禮法,學生怎能將自身比作晉國之君,而且也並不適合,而且,晉國之君乃是沙陀族,非是漢人……學生無法自比。”

  逍遙子微微一笑,道:“比作晉國許是有些不妥,那便將石重貴視作漢人,晉國不是晉國,而是蜀國,但這蜀國現在和晉國局勢相同。”

  柴榮這才點頭,道:“如是我做皇帝,首先要做的自然是先穩固人心,將民生社稷先行穩固,穩固之後,則要大力發展國力,令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增加軍隊之軍力,令百姓了然什麽是虎狼,以萬眾形成一心。在此之前與契丹開戰,無異於以卵擊石,現如今中原之勢正是以卵擊石。隻有等待休養生息,而後才……”

  逍遙子道:“而後如何?”

  柴榮道:“而後以收複幽雲十六州作天下布局,掃平各地自立為王之節度使,以戰養戰,將權力收攏,兵力一足,強衝幽雲十六州,並盡可能將幽雲十六州收複回來。”

  逍遙子道:“為何如此在意幽雲十六州?”

  柴榮深吸口氣,道:“幽雲十六州於中原,正如嬴政所建之長城,乃中原屏障,不能收複幽雲十六州,中原永無寧日,總要被虎狼再三騷擾,隻要是災年,就易發生戰亂。更何況,幽雲十六州乃是布軍重要之地,此處失去,令軍力難以真正的穩健發展,所以幽雲十六州,是最為重要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