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二章 華夏帝國天朝上國
作者:數沙人      更新:2021-01-01 23:33      字數:4326
  在這個時候,劉文眾他們將自己手中所有的人手都派遣出去,趙大牛和宋虎等人也坐上了開往大同和太原的火車,打算親自去一趟。

  劉文眾派出去的人手拿著寫好的大字報,在宣鎮各地張貼著,明說了趙文登基這件事情。

  除過這些之外,劉文眾還直接讓大明日報發布新聞,在報紙的頭版頭條上將此事彰顯了出來。

  當趙文登基這件事情傳遍整個宣鎮的時候,宣鎮的百姓一下子興奮起來。

  此時的他們比過年的時候還要興奮,大街小巷裏,到處都是討論此事的百姓。

  在一個茶樓當中,一個穿著員外服的中年人坐在茶樓一樓的大廳當中。

  此人不是別人,正是之前和盧象升有過交談的薛澤西。

  薛澤西坐的那張桌子旁邊坐了三五個好友,薛澤西看著這些好友,一臉高興的道:“總兵大人早該登基了,如今總兵大人的地盤不比朝廷少,不管是登基的資格還是功勞,都完全夠了。

  且不說平定草原收複遼東,光是將咱們宣鎮建設的如此繁榮,總兵大人就應該登基為帝。

  我之前是通州人士,通州這個地方處在京城近郊,按理說,這種地方應該繁榮才對,可是呢?結果完全相反!

  通州的百姓貧窮不已,通州的土地大部分都是城京中那些勳貴的,當地的百姓隻有給人家當佃戶的份,哪裏能有自己的土地?

  我薛澤西也好歹是一個舉人,可是我家中的田產也不過五十畝地,這五十畝地,一年到頭來也隻能混個溫飽,想要賺錢,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而且每年到我家打秋風的勳貴狗腿子倒是不少,這些狗腿子仗著自己的背後有勳貴撐腰,就不將我們這些鄉野士紳看在眼中,每年都要敲詐我們不少銀子。

  可是咱們宣鎮呢?在咱們宣鎮當中,誰敢這樣做?敢這樣做的人有幾個?如今的宣鎮,海清河晏,官員用心辦事,光是這一點就不是朝廷能比得上的!”

  薛澤西洋洋灑灑,說著自己的想法。

  坐在他旁邊的一個中年書生敲打著桌子,同樣一臉興奮的道:“薛兄這話說的不假,除過這些東西之外,還有火車自行車三輪車這種東西。

  尤其是火車,在沒有火車的時候,咱們想去一趟龍門堡,都要花費不少的力氣,更別說從這裏去山西了。

  可是自從總兵大人將火車弄出來之後,隻要是鐵路修到的地方,咱們哪裏去不了?別說是龍門堡,就算是去太原府逛一逛,也是說走就走。

  以前去山西,少則三五天,多則十來天,可是現在呢?朝發晚至,哪裏能有這麽方便?

  還有那三輪車和自行車,這兩種東西對於尋常百姓來說,可真是好東西啊。

  一般的普通老百姓,想要拉糧食或者拉貨物,要麽就推平板車,要麽就就雇傭牛車或者驢車。

  要是人拉平板車,別想多裝貨物,要是用牲口拉,花銷又不是一般的大。

  尋常的百姓家,誰家能養起牛和驢子?他們想要用牛車或者驢車拉,隻能雇傭。可是雇傭的價格不低,要是他們自己養,一個牲口吃的比三個人還要多,尋常人家能養活的起嗎?

  可是這個三輪車出來之後,就不一樣了。

  有了三輪車,根本就不用雇傭牛車或者驢車,雖然三輪車拉的可能沒有牛車和驢車拉的多,但是省錢啊。

  三輪車不吃草料,不會生病,買一次,隻要三輪車不壞,就終生受益。

  由此可見,三輪車要比牛車和驢車實惠不少。再加上如今的水泥路已經修遍了整個宣鎮,三輪車行走在這些路麵上也費不了多少力氣。

  而且三輪車這種東西和火車一樣,都是總兵大人弄出來的。

  咱們宣鎮能有總兵大人如此英明神武的大人,是咱們的福氣。要是總兵大人登基為帝,那就是整個天下百姓的福氣啊。

  咱們總兵大人應該登基為帝,應給登基為帝!”

  “沒錯,說的是,沒有總兵大人就沒有咱們現在,總兵大人萬歲!”

  坐在他們周圍的百姓聽著他們的對話,不停的衝著他們喝彩,最後直接呼喊萬歲。

  一人開頭,沒過多長時間,整個大廳中的百姓都歡呼了起來,歡呼聲傳到了外麵,外麵的百姓也跟著歡呼起來。

  隨著趙文登基為帝的消息越傳越遠,最後整個宣鎮城的百姓都歡呼了起來。

  這一刻,他們是如此的希望趙文能登基稱帝。

  在宣鎮城外距離宣鎮不到二十裏的地方有一片巨大的土地,這片土地原本是一片荒地,之後被趙文開發成耕田。

  從陝西山西那邊逃難過來的百姓被趙文安排在了這裏。

  這片土地上如今已經有五十多個村落,這些村落當中的百姓在這裏生活的非常的幸福。

  雖然剛開始的時候,他們種這些土地還需要繳納不菲的稅收,可是當他們耕種足夠三年之後,這些土地都變成了他們的田地,而且還是能傳家的那種。

  如今每年隻需要繳納一定量的糧稅,剩下的就都是他們的。

  他們繳納的糧稅和給朝廷繳納的糧稅相比,簡直少的不能再少了,而且還沒有苛捐雜稅。

  如今的他們,人人都能穿上衣服,也不用愁吃飯,就算是肉,想吃也能吃上。

  而且趙文還給他們的孩子設立了蒙學,每五個村莊就有一個蒙學,凡是適齡孩童,都可以送到蒙學中去。

  在蒙學中的學費也低的讓人不敢相信,他們根本就不用擔心學費的問題。

  從古到今,不管是哪朝哪代,在讀書這一方麵,國人都異常的熱衷。

  他們這些人基本上沒有讀過書的,這輩子一個字也不認識。當蒙學開設之後,他們便義無反顧的將自己的孩子送到了蒙學當中。

  在他們的心中,他們能有現在的好日子靠的全都是趙文,在他們眼裏,隻要跟著趙文走,就一定能過上好日子。

  如果沒有趙文,就沒有如今他們的豐衣足食,他們的孩子也不可能有上學的機會。

  在一個村落的麥場中央,一個被劉文眾派來的官員站在那裏,手中拿著一張文書,大聲的念著,“自總兵大人入住宣鎮以來,宣鎮………”

  在他的周圍,村莊裏所有的百姓都圍繞在他的旁邊,靜靜的聽著他的聲音。

  這個官員誇讚了一番趙文,最後說道:“總兵大人功高三皇,德過五帝,如今大明朝廷腐朽不堪,正是總兵大人拯救天下黎民百姓的時候。

  所以,總兵大人登基為帝已經事不容緩,不知道你們有何感想?”

  “感想?我們沒有什麽感想,我們現在的好生活都是總兵大人給的,總兵大人當皇帝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我們也擁護總兵大人當皇帝!”

  村長站在官員的旁邊,大聲的喊著。

  “我們堅決擁護總兵大人當皇帝,堅決擁護!”

  “總兵大人萬歲,總兵大人萬歲!”

  一時間,圍在官員周圍的百姓都一臉狂熱的喊了起來。

  “上萬民書,請求總兵大人當皇帝!”官員將手中的文書合上,一臉狂熱的振臂一呼。

  “對,上萬民書,請求總兵大人當皇帝!”周圍的百姓都跟著歡呼起來。

  官員看到這裏,一臉興奮的從懷中摸出一張巨大的宣紙。

  “村長,找一張桌子來,我要將你們的名字統計一下,書寫萬民書!”官員看向村長。

  村長點點頭,“這位大人,我這就去給您找桌子!”

  村長說著就帶著幾個年輕力壯的年輕人朝著村裏麵跑去,沒多長時間就搬來了一張桌子和凳子。

  官員坐在凳子上,他將手中的宣紙平鋪在桌子上,隨後從懷裏取出一根毛筆、硯台以及一錠墨。

  他又讓人弄了點水過來,將墨研開之後,就讓村裏的百姓一個一個的排好隊,統計他們的名字。

  名字統計好之後,又讓每個人在萬民書上按上手印。

  將一切都弄好之後,他將宣紙揣進懷裏,騎上自己放在麥場邊緣的自行車,朝著宣鎮的方向而去。

  村長將官員送出村子,他看著離去的官員,臉上滿是笑容。

  “哈哈,總兵大人要當皇帝了,咱們的好日子來了!”村長一臉興奮的道。

  “是啊,村長。想當初咱們隻不過是逃難的難民,不管跑到哪裏,都不受人待見,可是總兵大人卻沒有嫌棄咱們,不僅給咱們分糧食,還給咱們分地。

  如今我家的兩個娃兒也上了蒙學,以後要是讀的好,考到了宣鎮的小學,那他們以後就不用在地裏刨食了。”

  一個中年男人站在村長的旁邊,他回想著來到宣鎮的這一切,越想越激動,最後直接哽咽了起來。

  “總兵大人比天上的菩薩還要善良,隻有他能當皇帝,誰要是敢不讓總兵大人當皇帝,我就和他拚命!”

  男人說著噗通一下跪了下來,他麵相宣鎮的方向,重重的磕了幾個響頭。

  “我沒有什麽能感謝總兵大人的,隻能給總兵大人磕幾個響頭了。總兵大人萬歲!”

  中年男人跪在地上,一臉激動的麵相宣鎮,不停的磕頭。

  站在他後麵的百姓們也跪了下來,跟在他的身後,衝著宣鎮的方向不停的磕頭。

  這些普通老百姓心裏沒有鴻鵠大誌,他們需要的不過是一頓飽飯,一件暖衣,誰能滿足他們,就能俘獲他們的忠心。

  像這樣的場景,在宣鎮各處不停的上演著。

  當太陽漸漸西沉的時候,劉文眾拿著收集而來的萬民書來到總兵府的門口。

  他懷裏抱著厚厚的一疊,足有二十公分厚。

  他抱著這些東西,走進了總兵府中。

  “總兵大人現在在書房,總兵大人有令,如果有人要找總兵大人,就讓去書房!”

  剛剛走進總兵府,李小三便迎麵走了過來。

  劉文眾點點頭,抱著手中的東西朝著書房走去。

  劉文眾剛剛來到書房外麵,站在書房外麵的侍衛就將書房的房門給劉文眾打開。

  劉文眾抱著懷裏的東西,走進了書房。

  “抱的什麽東西?”還沒有等劉文眾進來,趙文就看到了劉文眾懷裏的東西。

  劉文眾急忙將手中的東西放在趙文的桌子上,衝著趙文躬身行禮。

  “大人,這是今天一天裏,宣鎮各地上的萬民書。這些萬民書都是請求總兵大人登基為帝的!”劉文眾指著桌子上的萬民書,衝著趙文說道。

  趙文從這些萬民書中拿起一張。

  放眼望去,隻見上麵布滿了鮮紅的紅手印。

  趙文放下手中的萬民書,長出一口氣,“行了,不說這個了,你先做下吧!”

  趙文指了指麵前的椅子,看向劉文眾。

  劉文眾告了一聲謝,半個屁股坐在椅子上。

  “大人,不知道大人是否想好了國號,年號,以及都城的地點?”還不待趙文開口,劉文眾就率先問了起來。

  “不知道你可曾想過這些問題?”趙文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劉文眾。

  劉文眾衝著趙文拱拱手,說道:“大人,國號我覺得應該取宣鎮的第一個字,大人是從這裏興起的,而且這個字也非常適合。

  至於年號,總兵大人英明神武,功高三皇,德過五帝,在下覺得,神武這個年號就不錯。”

  趙文看著劉文眾,笑著搖搖頭。

  “大人覺得不合適?”劉文眾看趙文這個樣子,急忙問道。

  趙文回道:“國號和年號都不合適!”

  “那大人可有好的想法?”劉文眾問道。

  趙文取出一張宣紙,用一根狼毫毛筆沾滿墨汁,在上麵寫了起來。

  當趙文寫完之後,將毛筆放在了桌子上的筆架上。

  劉文眾朝宣紙看去,隻見上麵書寫著“華夏帝國,天朝上國”這八個大字。

  “大人的意思是?”劉文眾覺得自己猜到了一些,可卻又不敢確定。

  “沒錯,正是你想的那樣。國號我打算定為華夏,至於年號,就為啟元吧!”趙文指著宣紙上的那八個大字,對著劉文眾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