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藩國(下)
作者:山中老犬      更新:2020-07-23 21:26      字數:3270
  魏、楚兩國,在睢陽大戰後。

  魏軍將領晉隨率領著魏軍,把楚國大將景陽率領的大軍,給驅逐出了魏境。

  因魏國此時,仍與秦軍在西部大戰。

  為避免東西兩線做戰的窘境,魏軍主將晉隨,奉魏王圉的命令,並沒有攻入楚國境內。

  楚王熊完與令尹黃歇二人,最終知道魏軍駐步於魏楚邊境,沒有再進犯楚國後,二人包括楚國朝堂的上上下下,全部是鬆了一口氣。

  春申君黃歇,對楚王熊完建言道:

  “大王,如今我楚國都城陳郢離北離魏國,東臨如今的燕國,可是太近了。如此,我楚國就時刻麵臨著北部魏國,以及東部燕國的威脅,這對我楚國來說,是太不利了。”

  楚王熊完也知道這個道理,忙問黃歇道:

  “春申君,我楚國該如何處理這個問題呢?”

  黃歇想了一會,對楚王熊完道:

  “大王,當今之際,唯有另建一座都邑,以防萬一呀!”

  楚王熊完聞聽後,歎了口氣,對春申君黃歇道:

  “春申君,就按你的意見辦理吧!那麽我楚國的新都選在何處呢?”

  春申君黃歇,馬上躬身對楚王熊完道:

  “大王,臣以為我楚國新的都邑,可選在壽春(今安徽壽縣),壽春之地遠離中原諸國,我都城建於此,可免中原諸國的威脅。”

  “王上,壽春之地,位於江、淮的北部,中為平原,而周圍地勢從東南向西北,多為崗地、山地,乃為天然的屏障。請我王下詔,現在命人按都邑之規格,在壽春築城。”

  楚王熊完沉思半響,想想是這麽個道理。

  就對黃歇道:“善。春申君,汝即可草詔,在壽春築城吧!”

  楚國做為一個幅員數千裏,民眾上千萬的大國,說起來是有點可悲的!

  按楚國各方麵的潛力,本來是有資格問鼎天下的。

  但這個時候,在世人的眼裏看來,楚國就是不行。

  楚國在秦國這麽多年來的打擊之下,國力削弱的厲害。

  楚國的故都原本在鄢郢(今湖北江陵),居然被秦國的武安君白起,率領率領數萬秦軍,就給占領了,並向東讓秦軍直打到竟陵(今湖北天門)。

  楚國無奈,隻好被迫把都城向東遷往了現在的陳郢,以避秦國的兵鋒。

  現在睢陽大戰,楚國又被魏國打敗。無奈之下,居然又開始想準備遷都了。

  燕國南部齊地與薊都附近的秋收已經結束,北部遼地的秋收還在進行的時候。

  衛國國君的弟弟衛南氏,率領衛國等一行人,來到了燕國薊都。

  燕國此時的變化是相當的大,齊地秋收結束後,正在進行著大規模的開渠建庫,修路架橋的基礎建設,一番欣欣向榮的景象。

  如果說齊地建設的景象,是讓衛南氏等一行,感慨萬千的話。

  那麽等他們從齊地過了兩河,到了燕國的河間郡,踏上燕國用水泥所鋪就的官道之後,衛南氏等一行人則完全是被驚呆了。

  以前是聽商人乃至別人說過燕國的官道,是如何、如何厲害之類的話。

  但隻有當你踏上了燕國的官道,才知道千言萬語,都比不上實際看到的震撼。

  衛國的一個隨行官員,在摸過燕國官道的路麵後,不由對衛南氏道:

  “燕國的變化太大了,果然是上邦大國的氣象呀!”

  衛國等一行人,包括衛南氏,皆紛紛點頭。

  就這樣,衛國等一行人,按燕國官員的安排,從河間郡的易水河乘船,向薊都而來。

  眾人走了一路,是感慨了一路。

  一路之上,根本沒見到一個流民。燕國的民眾,皆穿著整齊。

  每到一個城邑的市場之上,眾人的眼睛都不夠使了。

  商品太多了,品種太豐富了。從吃的,到穿的,再到用的、玩的等,應有盡有。

  尤其在夜晚的時候,在各大郡府、縣城之內,看到那一盞盞亮起的路燈,眾人都徹底陶醉了。在這個時代,燕國的民眾與中原各國的民眾相比,簡直是活在“仙境”之中呀!

  這無形之中,更加堅定了眾人要成為燕國藩國的決心。

  衛南氏等一行,來到了薊都後。

  首先到了燕國的禮部,麵見了禮部長大夫廖山,說明了來意。

  廖山不敢怠慢,把衛南氏等一行,安排到姬康親自起名的“國賓館”內。

  自己則趕緊向主管禮部的閣相蘇代,進行了匯報。

  納一國為燕國的藩國,此乃大事!這已經不是蘇代所能決定了的事。

  姬康在親和殿內,聽完閣相蘇代與禮部長大夫廖山的稟報之後,沒有馬上做出決定。

  而是把燕國在薊都的劇辛、粟腹等幾位閣相全部召來,商量此事。

  “王上,衛國與我燕國都乃姬姓周室正宗嫡親,衛國弱小,想讓我燕國庇護,此乃常情。我燕國不能拒絕,也不可拒絕呀!”

  閣相蘇代首先發言,向姬康陳述道。

  姬康在親和殿內,看了下殿內的其他幾位閣相,對眾人道:

  “蘇相已經闡明了自己的的意見,劇相、粟相、將相,還有榮將軍,爾等都說說自己的看法吧!納衛國為我燕國之藩國,對我燕國到底好、還是不好?”

  閣相將渠站了起來,躬身對姬康道:“王上,衛國現位於我燕、趙、魏三國之間,乃三國緩衝之區域。納衛國為我燕國藩國,必然會招致趙、魏兩國之怨恨。”

  “但是王上,麵對衛國的依附,我燕國就如蘇相剛才所言,不可不納。我燕國乃周朝唯一正宗之繼承者,不納衛國為藩國,必讓天下人心寒,裹足而不敢來我燕國呀!”

  將渠講完後,姬康又看了下,正摸著頜下的胡須的劇辛、粟腹,榮蚠三人。

  粟腹見此,站了起來,躬身對姬康道:

  “王上,依臣之見,衛國能主動想成為我燕國的藩國,此乃天下人心所向之舉。我燕國就如剛才蘇相與將相二人所言,乃天子正宗嫡親,為繼承天下正統之國。”

  “雖然如果納衛國為我燕國之藩國,可能會招致趙、魏,乃至秦國的不滿。但是,由此而帶給我燕國的名望,卻是難以估算的。”

  待粟腹講完之後,一路追隨姬康的劇辛,站了出來。

  “王上,既然衛國要主動成為我燕國的藩國,就如剛才幾位閣相所言,我燕國沒有什麽拒絕的理由,是必須要接受的。”

  “雖然由此可能會帶來一些麻煩,這些麻煩莫過於世人言趙王丹納上黨,最終引起秦趙兩國大戰,趙國國力大損之事。但是依我燕國如今之國力,這些麻煩我燕國是必須承受,也是可以承受的。”

  “王上曾在遼地之時,麵對東之扶餘與箕國,以及北部諸多部落小國之時,曾對臣等言:“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迎,反受其殃。”臣至今銘刻在心。”

  “如果因為害怕其他國家,而不敢納衛國為我燕國之藩國。必會讓我燕國在世人麵前失望,也會讓天下各國小覷我燕國。此乃臣之所想,請我王明鑒。”

  姬康最後看了下榮蚠,笑著道:“榮將軍,你也說說自己的想法。”

  榮蚠趕忙站了起來,躬身道:“臣遵詔。”

  想了會,榮蚠對姬康言道:

  “王上,臣沒有太多的想法。我燕國把一統天下為己任,就肯定要如此做的。人家衛國都主動來要求依附我燕國了,我燕國如果怕這怕那,就不好了。”

  “王上,臣乃軍人,隻知道領兵打仗。這些國之謀略,還是王上與其他幾位閣相商量的好,臣遵詔即可。”

  “但臣想說的是,衛國的地利對我燕國非常重要。如果衛國成為我燕國的藩國,我燕國無形之中,在兵進中原之時,就有了一塊補給與立足之處。”

  “有了衛國,我燕國東可威脅魏都大梁,北可進逼趙都邯鄲。這對臣等統兵之人來說,是難得的一塊寶地。臣就說這些,請我王自己考慮做主吧。”

  榮蚠的話,引起了姬康乃至劇辛、粟腹等幾位閣相的大笑。

  姬康想了會,對眾人道:“是呀!就如剛才幾位閣相而言,衛國與我燕國都是姬姓周室之宗親,我燕國始祖與衛國始祖衛康叔二人,乃是骨肉兄弟。”

  “燕國與衛國兩國,數百年來,也可謂是兄弟之邦,從來沒有刀兵相戈之事。現在既然衛國想主動依附我燕國,成為我燕國藩國,我燕國無拒絕之理。”

  姬康頓了一頓,又對眾人道:“趙納上黨,秦國伐之;長平之戰,趙國大敗,國力大傷。世人皆怪罪於趙王與平原君趙勝,認為是二人貪欲所至,但寡人卻以為不然。”

  “長平之戰,罪不在謀,而是在戰。如果此戰,是趙國戰勝了秦國,現在世人對於趙國的說法,肯定是另當別論了。”

  “我燕國既然被世人公認為,是繼承周朝正統性的唯一國家,我燕國此時就不能不納衛國。否則,就如幾位閣相所言,必然會讓天下之人心寒呀!”

  說到這裏,年輕的君王站了起來:

  “傳寡人之詔,擇吉日,納衛國為我燕國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