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恩怨(上)
作者:山中老犬      更新:2020-07-05 14:43      字數:2952
  三月十四日,沙門島(今山東長島縣縣城),中軍大營。

  沙門島上的港口內,密密麻麻停滿了戰船。

  碼頭之上,兵戈林立,戒備森嚴。

  這個時候,一艘船隻在前方指引船的引領下,靠在了港口岸邊。

  燕國大將樂間、薄望,少將石敢、李敏、張天等人,都在岸邊等候。

  韓非從船內走出,踏上碼頭之後,向眾將領行禮道:

  “有勞各位將軍,在此迎候。”

  樂間、薄望等眾將上前,一起躬身回禮。

  昌國君樂間對韓非道:“韓大人代表王上,前來傳詔。我等在此迎候,是應該的。”

  韓非受姬康指派,於三月九日就趕往了河間郡雍奴縣港口(今天津市港)。

  乘坐特製的快船前來沙門島,下達東路大軍攻打齊國的詔令。

  其實樂間、薄望等大將,也不是應該在碼頭迎候的,但大家都是聰明人呀!

  在武陽郡視察時,當今燕王姬康,誇讚韓非的的一句“我得先生如齊桓公得管仲,晉文公得狐偃也。”的話,現在早已傳遍了燕國官場。

  與燕王姬康一齊長大的少將石敢,就對樂間、薄望等眾將領曾這麽說道:

  “王上自小到大,很少去這麽誇一個年青的官員。隻要這個韓非兢兢業業為我王做事,不犯根本性的過錯。未來一個閣相的位置,那是跑不了的呀!”

  華夏民族的關係學,自古就源源流長呀!

  與未來的閣相搞好關係,這是任何一個燕國官員,都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

  韓非在樂間、薄望等眾將領的簇擁下,來到中軍大帳之內。

  一走進大帳之內,韓非轉身,從懷中掏出燕王姬康的詔書,高聲大喊道:

  “樂間、薄望等眾將接詔。”

  樂間、薄望、石敢、李敏、張天等眾多的海軍將領一起單膝下跪,雙手抱拳道:

  “末將聽詔。”

  韓非看了樂間、薄望等眾將一眼,緩緩展開了詔書道:

  “……王上詔令:令樂間、薄望等眾將,率領我東路大軍陸軍第四軍,海軍第一、第二軍,於三月十六日對齊國發動攻擊。”

  “東路大軍務必占領即墨城(今平度市古峴鎮大朱毛村一帶),直至琅琊城(今山東青島市黃島區琅琊鎮),掃平即墨半島之一切抵抗力量,切斷臨淄(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齊軍之後路;”

  “其石勇所率第七軍、乃至第九軍,以及遼東、遼西、遼南、漢城四郡之預備役軍皆受樂間、薄望節製;前陣一切軍務,眾將商量自決之,不必稟報。凡抗我大軍征伐之城者,一律殲滅,不得姑息……”

  “遵王上詔。”帳內眾將一起應道。

  韓非念完詔書後,發現薄望、石敢等將領還是很平靜的。

  唯有主將昌國君樂間,滿臉的淚水。

  韓非一想就明白過來了,樂間因父親樂毅的關係,與齊國的恩怨太深了。

  當時樂間的父親、燕國大將樂毅,舉燕國傾國之軍,攻伐齊國。

  齊國境內所有的城池都打下來了,唯剩即墨與莒城(今山東莒縣)兩城。

  當時大將樂毅為了齊國的民心歸服,讓燕國對齊國的占領徹底牢固。沒有讓燕軍當時強攻這兩座城池。隻是對即墨與莒城這兩座城池,圍而不攻。

  在燕軍圍攻即墨與莒城的五六年內,燕軍甚至還允許這兩座城池的百姓,出城種地、收割糧食、砍柴,沒想到大將樂毅的這一念之仁,結果卻導致了燕國的慘敗。

  就是齊國這兩座城池的存在,讓燕國攻打齊國的戰事久拖未決。

  在姬康看來,樂毅與自己曾祖父燕惠王的不合,田單的反間計隻是一個導火索,一個誘因罷了。其實真正的原因,還是在於燕國伐齊戰事時間太長了!

  從燕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二百八十四年)起,一直到燕惠王元年(公元前二百七十八年),燕國伐齊的戰役居然長達七年之久。

  你想想在這個時代,一個國家的戰事拖這麽長時間,數十萬大軍的耗費有多大?

  可以說,現在的中原各國,任何一個國家的國力,都不可能支撐這麽久的!

  秦趙兩國長平之戰,對決了三年。不要說趙國,就是以國力如此強大的秦國,到了最後,也感到十分吃不消了。

  姬康當時看罷此戰的經過後,隻是對石敢說了句:“迂腐!”

  你可以攻打下來,再治理麽!

  姬康在前世做為一鄉之長,深深懂得:“不管是管理一個團隊,還是一個地方,要懂得“恩威並濟”。不但要有“恩”,更要有“威”。否則,你是治理不好這個團隊或地方的。”

  一味的“仁者”之心,而沒有“威懾”之舉,是要不得的。

  姬康的曾祖父燕惠王之所以要換掉樂毅,未嚐沒有這方麵的考慮。

  戰事實在是拖得太久了呀!

  其實,姬康在遼地時,樂毅在給姬康的書信中,對於這一點也十分後悔。

  他在書信中,曾對姬康言道:

  “……本想一年,齊之兩城皆歸之。熟知拖至七年之久,悔之……”

  直到最後,讓齊國大將田單徹底翻盤,燕國自此元氣大傷。

  樂毅雖然逃到了趙國,但是燕國還是很厚道的。

  並沒有因此而殺害樂毅的親族,而是讓樂毅的兒子樂間,繼承了昌國君的爵位。

  燕國朝堂君臣雖對樂間不多說什麽,但這麽多年來,這種埋怨是一直存在的。

  這讓樂間,在燕國朝堂十分難受。

  多少夜晚,樂間因此事都徹夜難眠,一直想洗刷齊國帶給自己父子的恥辱。

  尤其是父親樂毅,當時七年沒攻取下來的即墨城。

  但是燕國這麽多年來,一直沒有對齊國再采取軍事行動。

  如今,洗刷自己父子的恥辱時機,終於到了。

  這一次,新王終於給了自己這樣的機會,也給了自己充分的信任。

  剩下來的,就全靠樂間自己,與麾下將士們自己的事了。

  昌國君樂間,雙手恭敬地從韓非手裏,接過燕王姬康的詔書。

  對傳詔特使韓非道:

  “韓大人,請你回去轉告王上,臣下與東路之將士們,必不會辜負我王對我等的期待。此番必拿下即墨城,徹底掃清半島齊人的一切抵抗。若再有抵抗我大軍者,滅之。”

  韓非對樂間點了點頭,對樂間道:

  “樂將軍,王上在微臣來時,讓微臣轉告將軍,王上這麽說:“你告訴樂間將軍,寡人是信得過將軍的。先前之所以讓將軍去興安郡帶軍,沒有留在薊都,是想讓將軍盡快熟悉我軍當前的新式作戰模式,而不是貶之。”我王說,你必會理解他的一番心思的。”

  當時,姬康讓樂間去遼地帶兵,朝堂之上皆有猜測。

  也有許多朝臣,皆以為姬康已經對樂間不那麽重用了。

  就是樂間自己,當時何嚐沒有此種想法!

  但是,現在一切真相大明!

  此次任命樂間為東路軍主帥,節製統帥數十萬燕國大軍,而且凡事決之。

  這已經說明了一切,之前的傳言乃至樂間自己內心的揣測,皆不攻自破。

  樂間“噗通”一聲,跪在地上。

  對著薊都的方向,放聲大哭,叩首道:

  “王上,此番伐齊,臣必會竭盡全力,洗刷我父子的恥辱,不辜負我王對樂間的期望……”

  與此同時,在河間郡的王石、武陽靖之南路大軍,迎來了大將榮蚠。

  榮蚠對王石、武陽靖等眾將領,也傳達了燕王姬康攻齊的詔令。

  “……王上詔令,令王石、武陽靖等眾將,率我南路大軍第三、第四、第十軍,於三月十六日攻齊;前陣諸事,王石、武陽靖與眾將商量決之……”

  王石與武陽靖等眾將齊聲道:“遵王上詔。”

  榮蚠把詔書給了王石,言道:“王將軍,本將會親自親自坐鎮河間,為爾等之後援。”

  王石對榮蚠答道:“末將明白,末將與麾下的將士們,必不會辜負我王與將軍的期盼。”

  燕國南路十萬伐齊精銳之大軍,接到姬康的詔令後。

  從各自的隱蔽、封鎖的軍營一齊開拔出來。

  像紅色的波濤一般,朝齊國的邊境湧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