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燕國的變化
作者:山中老犬      更新:2020-06-10 14:54      字數:2301
  燕孝王元年,十二月中旬,薊都太子府,書房。

  姬康對老總管姬茂道:“姬伯,現在各郡的門閥貴族開始遷移了麽”

  “啟稟太子,已經開始遷移。”

  “可出現暴亂、反叛”

  “太子,暴亂、反叛有零星出現,但已經被徹底撲滅。其暴亂反叛之家族,已被我大軍鎮壓,族滅。現在已經基本平穩,影響不了我燕國的大局。”

  “姬伯,要吩咐我監督院與情報局人員,仍不可放鬆。對於遷徙到我遼地的這些門閥貴族,仍要嚴密監視,不能出現半分的鬆懈。”

  “請太子放心,我監督院與情報局人員,已經如此再做。”

  燕國過去由於采取的是“分封製”,分封的諸侯地域就高達二十多個。

  姬康趁此次燕國變法之際,在得到父親姬冥支持後,把燕國眾多分封的地域,通通納入到燕國朝堂的管轄範圍內,以確保燕國朝堂的政令通行無阻。

  除遼地的各郡縣外,從燕國北部到南,根據山川地理、河流、人口等,又依次劃分設立上穀郡、薊都郡、武陽郡、河間郡,中陽郡。

  上穀郡在薊都的西北方,北部為匈奴,西與趙國代郡相交,東接漁陽郡,南靠薊都。

  郡府沮陽縣今河北省懷來縣小南辛堡鎮大古城村北官廳水庫畔,下轄包括郡府沮陽在內的夷輿縣今北京延慶縣舊縣鎮一帶,軍都縣今北京市昌平區西南、上蘭縣今北京延慶張山營鎮一帶,居庸縣今北京延慶縣城,潘縣今河北涿鹿縣保岱鎮,綱成縣,且居縣,茹縣今河北省張家口市下花園,康保縣等十四縣。

  薊都郡為燕國都城薊都所在,西接上穀,北至漁陽,南靠武陽郡,東至河間郡。

  下轄安次縣,成縣今河北廣陽區一帶,中都良鄉縣,燕山縣今北京石景山區,昌平縣,潞縣等九縣。

  中陽郡劃撥出高陽縣歸河間郡管轄;劃撥桑邱縣歸武陽郡管轄,中陽郡下轄包括郡府中陽城在內,共計十一縣。

  武陽郡在薊都城的南部,北接薊都,西與趙國代郡交界,南為中陽郡,東至河間郡。

  郡府為燕國下都武陽城,下轄武遂,方城,容城縣,桑邱縣,涿縣,範陽縣等十縣。

  河間郡北接右北平郡,西至武陽郡,東為渤海,南與齊國交界。

  郡府為河間府,下轄樂成縣今河北獻縣東南,章武縣今河北黃驊市一帶,高陽縣,文安縣,武清縣今天津市武清區,鄚城,中邑縣今河北滄縣一帶,武垣縣今河北肅寧縣一帶,雍奴等十四縣。

  姬康把原燕國的近二十萬常備軍,隻留其精銳,讓其老弱之卒退伍,裁撤十餘萬大軍。

  剩下的十萬燕軍,按燕**隊新律,新設第八軍,第九軍,第十軍三軍,其編製與遼地的第四、第五、第六、第七軍相同。

  這三個軍的武器裝備,準備在明年,按遼軍的配置,全部更換完畢。

  按軍功,授予榮蚠為五星大將軍銜,封三等侯爵。

  授予王石、薄望、劉勝、樂間、卿秦、三人為大將軍銜,封一等伯爵。

  授予左宗、榮岩、武陽靖,石勇,黃勇為燕國上將軍銜,封三等伯爵。

  榮岩率第一軍進駐到上穀郡;左宗率第二軍,駐守到漁陽郡;胡歸良率第三軍,駐守到河間郡;大將王石,仍然率領第四軍,駐守在薊都。

  任命大將樂間為第五軍軍長,駐守安興郡;大將卿秦為第六軍軍長,駐守在安東郡。

  調任石勇為第七軍軍長,率第七軍,駐守遼東郡;上將劉勝被任命為第八軍軍長,駐守中陽郡;薄望為第九軍軍長,駐守遼北郡;武陽靖為第十軍軍長,駐守右北平郡。

  對於投靠過來的趙國縛豹、王容、蘇射等趙國將領,以及其他原先燕國將領,姬康已命他們先去襄平城軍事學院學習,期限為一年。

  待學習完畢後,姬康準備將這些將領全部打散,一部分轉為文職,另一部分分配至遼地各郡,戍守燕國與匈奴、東胡交界的邊境,徹底杜絕燕**隊中自身的隱患。

  在姬康看來,這個時代中原各國的夷胡之防,還是很厲害的。你可能未來投靠齊、趙等中原各國,但是絕對不會投靠東胡、匈奴等這些蠻夷之族的。

  對於燕國薊都、武陽、上穀、河間、中陽五郡的門閥貴族,燕王姬冥下詔,全部分散遷至遼地各郡,以杜絕這些門閥貴族的叛亂根源。

  臨近年關,燕國上下都很忙碌,燕王姬冥與太子姬康在忙著變法事宜,官員們在忙著適應燕國新的變化,門閥貴族們也在忙著遷徙。

  還有上穀、薊都、武陽、河間等郡,近百萬的無地百姓們,都已獲得了官府分配下來的土地田畝,也已獲得了官府的資助,在忙著過年。

  這些獲得自己土地的奴隸百姓們,每個人都充滿了對燕王姬冥與太子姬康的感激。看著屬於自家的房屋和田地,這些百姓堅信,自己的日子在來年一定會好的。

  至此,燕國包括遼地,總計劃分為了十六郡,設縣近二百五六十縣。

  燕國到目前為止,疆域縱橫數千裏,已不是姬康前世那個偏僻之國了。

  在燕國的堪輿圖上來看,燕國西接太行山脈,北至燕山、大興安嶺,東至外興安嶺、庫頁島,南接齊、趙兩國,就連渤海也成為燕國的內海。

  燕國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河流眾多。

  不論薊都、督亢地區,還是遼地眾多平原,都已成為燕國的膏腴之地。

  人口通過這十年來的不斷兼並他國,包括遼地,整個燕國人口數初步統計為一千二百餘萬人口;常備軍隊,陸軍十個軍,海軍兩個軍,總計四十萬正規大軍。

  到了現在,燕國兵甲之犀利,已獨步中原各國之首;糧食、軍資等物資的準備,已夠燕國連續征戰多年。

  燕國很低調,繼續按姬康所製定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爭霸”的九字方針戰略,有條不紊、按部就班地執行著。

  但任憑燕國再怎麽低調,在各國看來,其已經成為中原名符其實的大國、強國。

  中原有許多有智之士,已經看到:燕國隻待國內安定下來後,大軍必然會南下,徹底投入到逐鹿中原的大戰中來。

  燕國朝堂的眾臣已在謀劃,燕國的大軍也亦在準備,甚至連燕國的民眾也在期盼。

  就在這種氛圍下,燕孝王二年的腳步,終於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