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想法
作者:吾名儒生      更新:2020-03-02 18:34      字數:2821
  我的位麵物語最新章節

  天上的雲氣變幻不定,清亮的陽光透過四處漂泊的雲朵,照射在大地之上,為萬物帶來生氣的溫度。

  陽光之中,樹林在清風吹拂之下搖曳不定,恍若正在跳舞的侍女一般。

  陽光正好,微風輕撫,這河水是近來難得的好天氣。

  雨水充沛,水位上漲,河中的河水奔騰不息,沿著山中千萬年侵蝕出來的低陷河道,直奔下遊而去。

  “轟隆,轟隆”

  巨大的聲響回蕩而起,大水帶著磅礴的氣勢直跌入山崖之下,衝撞起巨大的白色水花。

  這山崖雖然不高,但是足夠陡峭,所以河流流經此處就形成了一處瀑布。

  上遊水流湍急,下遊則被瀑布衝擊出一處不小的水潭,山林之中許多的鳥獸都在此處飲水解渴。

  此時的水潭之中,不知何時多了一道身影。那身影立於水中,揮手踢腳,輾轉挪騰之間水花四濺,身上的衣物也隨著全身的運動而摩擦,發出呼呼叫的聲音。

  練武許久,晏子英並未像往日那樣覺得疲憊,而是感覺身上的勁力越練越順,心靈福至,力量噴湧而出。

  “啪”的一聲清脆而響亮的聲音,隨著晏子英的揮手拍擊而出。

  下一刻,水潭之中被擊中的水麵,霎時就被激起了一道水柱。

  “嗬嗬,嗬嗬……哈哈……”

  被下落的水柱淋個正著的晏子英沒有在意,反而哈哈大笑起來了。

  自那日大雨之後,都快一個月了,每日勤學苦練之下,這會終於讓他打出了這一聲響聲。

  千金難買一聲響!

  這意味著晏子英終於突破了,踏入明勁,進入武術的門檻了。

  武術的突破讓晏子英心情舒暢高興不已,內心愉快的想到:“剩下就隻等過些時間讀通詩經之後,就跟老師學養氣訣了。”

  到了明勁之後,晏子英的時間就充裕了許多,畢竟下一步的暗勁可不是那麽好突破的,一昧的埋頭苦練是沒有用的。

  其實依照武術拳經上所說,三層境界實際上隻有兩層,明勁和暗勁是一個境界,化勁是一個境界。

  隻不過是明勁容易練成,而暗勁需要控製毛孔閉合鎖氣,難度太大,所以習武之人自然就從明勁開始練起。

  明勁和暗勁練成之後,到了巔峰之時,一出就是兩種勁力交加,一明一暗,如陰陽一般相輔相成,甚是厲害。

  晏子英雖然知道暗勁怎麽練,可想要練成卻沒什麽頭緒。不過他並不擔心,合一門的武術是集八卦,形意,太極三家內家拳之大成者,自然不缺少相應的方法。

  隻是晏子英不急,明勁才剛練成,身心都需要一定的時間來適應適應,所以他也借此放鬆一下。

  而且,他也隱隱的有種感覺,在此方位麵世界之中,暗勁似乎很難練成。

  “也不知道自己這身功夫,和堪稱掛靈的李元芳比起來如何?”

  “隻怕是多有不如吧!畢竟,對方可是身經百戰,從屍體裏殺出來的。”

  “說起李元芳,這神劇之中大大小小的各種秘密組織,好像也不少啊!”

  “像是什麽內衛,蛇靈,黑衣社,鐵手團之類的,好像挺好玩的,我要不要也來建一個什麽秘密組織。”

  在回去的路途之中,心情很好的晏子英不由得思緒亂飛,想到秘密組織,心中便來了興趣。

  暗自琢磨了一下,如果自己想要建立一個什麽組織,首先是錢財物資之類的不會缺乏,武器裝備什麽的更是要多先進有多先進,畢竟背靠多個現代工業化社會,這種事情小意思,但是人員是一個問題。

  不過這個組織建立起來是要幹嘛呢?想到這晏子英覺得自己是太無聊了,總不能是為了維護什麽天下安危之類的假大空的目的吧!

  呃!如果是這樣,或許組織的名字可以叫做華夏文明傳承會?亦或是維和協會?

  為啥人家起的名字都很好聽,而我卻是個起名廢。晏子英內心自嘲了一下。

  當然現在他也就想一想而已,畢竟這組織的建立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人員,物資,地盤等各方麵的事情都很麻煩。

  其實如果他真的建立了一個秘密組織,那一定是為了裝逼耍帥用的。

  什麽會長啊,教主之類的名頭加在身上,還是挺有逼格。

  ……

  晏子英每天練武,狄仁傑是知道的,有時候見他刀劍齊揮,殺意凜然。

  偶爾閑聊之下,狄仁傑這才知道晏子英習武不久,而且並不會騎術和射術。

  所以在閑來無事,考量晏子英經典功課之際,狄仁傑也會指導他學會騎射之術。

  不要小看古代文人士子,特別是在宋代以前。那時候的讀書之人可不像明清之際,手無縛雞之力,一點武力都不通。

  想那詩仙李白,不僅文采斐然,才華橫溢,還有一手絕佳的劍術,亦有劍仙的稱呼。

  宋代以前,華夏人人尚武,社會之上武風熾烈,上馬擊胡虜,下馬草軍書,都是士子常態。

  要是在漢代年間,文人如果想要當上宰相,那就必須要有實打實的軍功。而在其後,一朝宰相帥軍出征也是屢見不鮮。

  而狄仁傑也是如此,不僅學識淵博,還深諳兵法軍事,精通騎射,手頭的武力也是不弱於人。

  即便是年過六旬,身體衰老虛弱,然而卻能夠和未突破明勁的晏子英打個平手。

  如果是生死搏殺的時候,在單憑武術不動用其他力量的時候,十有還是晏子英敗亡,剩下一成還是兩人同歸於盡。

  這固然是晏子英的武術實力低下,但也說明了狄仁傑實力不弱,起碼普通的莊稼漢是打不過他。

  詩經的篇幅不多,僅三百一十一首,其中有六首隻有標題沒有內容,故古人取整稱詩三百。

  自漢以來,詩經的流派原本有三家,齊詩、韓詩和毛詩,流至今時今日,僅餘毛詩。其餘二詩,要麽已經亡佚,要麽有存無傳。

  華夏古代的經典著作大多篇幅不大,但是內容豐富。要是仔細研讀下去,是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的,但是如果隻是粗粗讀通,大概了解其中的內容的話,就很快了。

  所以在晏子英武術突破到明勁之後沒多久,就把整本詩經粗粗的讀完了。

  於是很快,在狄仁傑的指導之下,開始一邊研讀醫書,一邊配合著學習養氣訣。

  ……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這時間它不經用,一如白駒過隙,眼睛不過是輕輕一眨,五年多的時間就過去了。

  其中多少世事的變故,讓人唏噓,亦讓人感歎,人生在世也沒有多少個六年的時間啊。

  在容貌雖然沒有多少變化的晏子英,可在氣質上卻日漸成熟成穩,與過去虛浮,急躁的樣子可謂是天壤之別。

  此時天空萬裏無雲,的火球毫不顧忌自己的光芒,似乎要將大地點燃。

  雖是正午,可晏子英卻慵懶的躺在柳樹的陰影,雙目微閉,腿上還放著一本經書。

  看似休憩無所事事的他,實際上內心確實在回憶自己在過去五年多時間裏所經曆的事。

  自數年前,自己的老師狄仁傑開始教自己醫術之後,學習能力很強的晏子英很快就能上手了,包括需要大量中醫理論知識的養氣訣。

  被學習能力火力全開的晏子英震撼到的狄仁傑,既然已經收下他做學生,也沒多做猶豫,盡可能的在處理政務之餘,抽出時間來教導他。

  一個全心全意的在學習,一個傾盡全力的去教授自己所會的一切,包括各種人生的經驗。

  兩人之間的合作非常的愉快。

  僅四年的時間,知識層麵上狄仁傑就已經教無可教了,剩下的就隻能看晏子英自己實際感悟。

  為了讓他能融會貫通自己所學到的一切,狄仁傑便手書一封,將其打發到出去遊學曆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