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九章 談經濟
作者:龍竹l      更新:2020-04-06 21:18      字數:1956
  .,

  羅昭雲心情平和,來到禦書房,要召見政事堂參知政事,以及工部、戶部尚書、侍郎等,商討大華新一年內,如何推行經濟改製和戰後建設的問題。

  長孫順德、諸遂良、溫彥博、蘇均、高孝基、虞澄道等人,聽召覲見,在禦書房內,坐成了兩排,跟陛下交流建設、工業、商業方麵的大體規劃,然後要起草計劃,全國發行。

  “諸位愛卿,我們今日所討論的工、戶、商各體係,我想到一個詞語來概括,那就是經濟!”

  “經濟?”

  “不錯,簡單地說,經濟就是對物資的管理;是對百姓生產、使用、處理、分配一切物資這一整體動態現象的總稱。這一概念往小說,指一個家庭的家務管理,往大講,那就指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

  這些大臣們聽著陛下的話,在咀嚼話意,在琢磨意思,多少能夠懂一些。其實就是一個新鮮說法,代表了戶、農、工、商等活動的整體概括。

  “經濟,我們不能管控太死,如一潭死水,就很難運轉了。需要把經濟搞活,加快商品的流通,讓百姓的生活過得更好,這需要,建立詳細的商業體係!體係懂不懂,就是一個完整的大規則…….”

  “陛下,我們略有明白了。”諸遂良等人點頭,有些詞語比較新穎,但是意思還是容易理解的。

  “商業體係,包涵貨幣的製造、規範、與流通,今年開始,需要回收大隋的五銖錢,朝廷要重新製造青銅錢、鐵錢等,銀子、黃金,也適當用於貨幣兌換與流通,穩定貨幣作為交易的標準,這些能懂吧?”

  長孫順德、溫彥博等人,微微點頭,略懂了一些,但是還不是很明白,需要消化。

  羅昭雲頓了頓說道:“朝廷要有特權,但是特權需要度,不能完全把經濟抓死,第一個五年,我們因為立國不久,所以執行計劃經濟,就是在鹽、紡織、酒業、陶瓷、造紙、製船方麵,建立官坊,官窯,朝廷企業,吸納精工巧匠、製造能手,然後按半月結算工錢。同時,在一些非重要行業,比如紡織、酒業、陶器等,允許民間企業出現,發展地方民營、私人作坊來生產,相互促進和發展……”

  這些思想很簡單,羅昭雲幾乎信手捏來,因為都是讀書課本裏常寫到的,也是他經曆過的環境,但是對這個時代的士大夫而言,對商業都不甚了解。

  因為士農工商,自古以來,各朝廷都抑製商人發展,降低他們的地位,貶斥商業,所以讀書人,對經商者帶著輕視和不屑,惟有讀書高的思維,根深蒂固。

  商人逐利,眼中隻能是利,追求的也是利益最大化,所以,有些人,會不擇手段,投機取巧等等,造成不良風氣。因為古代商品經濟發展緩慢,沒有足夠的土壤供商業的成熟發展,所以君王都覺得商業發展是動搖統治的一個漏洞,導致民心日下,不好管理,所以故意要壓製。

  羅昭雲作為穿越者,對經濟的理解,比古人自然要強的太多了,但是他以前沒有提出來,在隋朝任官時候,也沒有說出,就是因為時代環境所壓製。

  如今他成為了帝王,可以適當去推行了,當然,他不會幅度過大,畢竟王莽就是前車之鑒,漢代的王莽掌權之後,推行了不少經濟政策,跟兩千年後的許多做法相近,但是被當時百姓和官吏、貴族,認為匪夷所思,無法理解,最後跨度太大,不得民心,反而改製失敗了。

  羅昭雲要一點點變革、推行,完善這個體係,讓朝廷和百姓,都能獲利,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國泰民安了,自然反對的人就少了。

  最主要是目前剛立國,各種派係和利益團裏還沒有形成,是製定規則的最好時候,如果等立國十年、二十年,官僚貴族形成,大臣紛紛結黨之後,代表了不同的利益團裏,那時候再變革,牽一發而動全身,就非常困難了。

  “請問陛下,商人逐利,這個當如何控製才好?”高孝基拱手問道。

  羅昭雲解釋道:“任何人都逐利,史太公不就曾斷言過嘛,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商人擴大經營,追求財務,讀書人考取功名,升官發財,獲取容易,武者渴望建功立業等等,都是目標,但讀書人也好,武人也罷,都是在朝廷的規則之內監督,商業嘛,我們要製作比較全的體係,從法治入手,在工商法方麵強化,生產有標準,如何上稅、如何符合質量要求等等,都需要監督,不能放任他們在隨意生產、做大!”

  “當然,也要控製朝廷、官府的特權,不能伸手太長,強行兼並、打擊民間作坊的生產,要在一個市場規則下進行,除非那些商賈作奸犯科、發書其它案件,則不論他做什麽企業,都一視同仁……”

  長孫順德、諸遂良、溫彥博、蘇均、高孝基、虞澄道等人神色古怪,看樣子並沒有完全聽懂,許多觀點都是第一次聽到,但仿佛又覺得大有道理,在嚐試吸收消化,轉為自己的理解想法。

  “經濟,要重視起來。這幾日,我們君臣常碰頭,就是研究這方麵的規則和體係,我大致起草了一些關鍵點,諸卿拿回去,可以商討,在皇城衙署內多交流,及時進宮向朕來匯報進度。”

  “臣等遵命!”

  諸位大臣起身拱手,恭敬領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