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七章 兵臨大震關
作者:龍竹l      更新:2020-04-06 21:17      字數:1971
  大震關在隋末之時亦稱隴關,因在隴山東坡修築而得名,西漢時,漢武帝率百官到崆峒山巡遊,經清水,翻越隴關,因雷震驚馬,後人稱為大震關。

  三國時期,這一帶處於蜀魏相爭之地,司馬懿在今太石河口修築上募城,又稱司馬壘;諸葛亮在南道河口築起下募城,又稱諸葛壘,兩軍壘遙相對峙。

  北周天和元年於此設置關隘,將關卡加高加厚,作為河西入關隴的要塞之一。

  雄關巍峨,卻並不十分大,成正方形,變成各一裏,開東西二門,東門建有甕城,南北依山傍河,是交通必經之路。

  侯君集親自帶人在這裏周圍勘探底線,覺得方圓數十裏,要進入扶風郡,此關必須要拿下,否則,就要繞過七八十裏,走另外的路很費事,不利於行軍和運送糧草。

  這一關不拿下,會如鯁在喉,綿長的山巒地帶,始終屬於唐軍的控製範圍。

  關西坡麵陡峭,四周山巒屏蔽,唯群峰間一條峽穀可達關隘,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抵”之勢。

  這裏山巒環繞,其地貌呈“凹”字形,是屯兵之有利地形。關隘的東西道均寬約兩米,地麵襯鋪的卵石官路,如果攻打城關,大軍很難展開。

  “常規的攻城戰,肯定不行,一排排衝上去,隻有幾米的空間,其它都是山地、河床,必須全部填平,才能把兵馬鋪開,進行攻擊。”侯君集盯著大震關,有些束手無策。

  這時候,侯君集心中忍不住猜想:“要是陛下用兵,該如何奪關呢?”

  “傳令,派出斥候隊,把附近的地形全部摸清,還有那些山頂製高點,都要安排崗哨,關注唐軍城內的一舉一動。”

  “遵命!”身旁副將、校尉們拱手領命。

  侯君集沉思片刻,讓參軍錄事起筆給朝廷寫信函,需要增兵,提強實力。

  ………

  前線所遇的難題,已經反饋回上邽城。

  羅昭雲著急樞密院的官吏,郭孝恪、杜如晦、諸遂良等人,圍繞著地形圖,商議破敵對策。

  杜如晦學識深厚,解釋道:“陛下,大震關在交通和軍事上的地位,極其重要,素有“關陝鎖鑰”之譽,被視為關中諸塞中的西塞。潘嶽在《關中記》中將關中界定為“東至函穀關,西至隴關”,可謂關中之兩端,過了此關,才是真正關中腹地。”

  羅昭雲點頭,他以前讀曆史資料,也曾看過這樣的記載,比如胡三省注《資治通鑒》認為“西有隴關,東有函穀關,南有武關,北有臨晉關,西南有散關”,五關之中謂之關中。

  褚遂良道:“此關位置偏僻,處於群山之內,攻打起來,兵馬鋪陳不開,相當費勁。”

  羅昭雲也在沉思,既然常規戰打不成,那隻能用奇謀了,不按常理出牌,如何能將城內的人馬扼死於搖籃?

  “位置偏僻,道路崎嶇?”羅昭雲喃喃自語,最後詢問:“有沒有情報回複,城內有多少駐軍,糧草能撐到多時?”

  郭孝恪道:“有,根據情報,駐軍原來有五萬,是太子李建成統領,來防守此關,抵擋我軍侵入,隨後柴紹、李秀寧帶了三萬人馬抵達,共八萬大軍,守此關可謂固若金湯。糧草據說能撐上二十餘日,按著情報的時間,到現在還能撐半個月。”

  羅昭雲微微一笑道:“如果八萬人沒有糧草食用,他們能撐多久?”

  “這個,沒有糧草,八萬大軍自然要棄城而逃,但是,唐朝廷肯定會不斷派人押送糧草過去,不會缺糧啊!”

  羅昭雲露出高深莫測的笑容,山路崎嶇,糧草車隊入山路後,行動緩慢,排成長蛇,首尾難顧,可以進行突襲。

  然後再派人通知城內混在唐軍的細作,破壞糧草,會起到意外的效果。

  他抓住了這個想法,大膽構思,覺得應該派奇兵繞過山區,然後對唐軍進行伏擊和斷糧。

  當羅昭雲說出這些戰術手段,郭孝恪等人聽後,都表示擁護。

  諸遂良道:“上兵伐謀,如果真能辦到,那麽大震關內的八萬唐軍,隻能棄城退走。”

  於誌寧提出疑問:“可是派什麽人去火燒唐軍的糧道?”

  “薛萬仞是悍勇之將,很適合這種艱險任務!”羅昭雲親自點將,覺得薛萬仞最合適帶兵深入敵方背後,進行惡戰、偷襲。

  杜如晦問:“那大震關內部,該如何火燒糧倉?”

  羅昭雲神色綻放異彩,微笑道:“哈哈,這方麵,朕也有人選,一些要塞之地、重要城池內部,提前做過部署,等信號發布,自然會有人配合行動。”

  眾人聽到陛下胸有成竹的部署,頓時感到事情可成。

  “後方已經儲備差不多,放出消息,就說朕也要禦駕親征,這樣可以麻痹唐軍,卯足力量等待朕親至會戰,其實暗中方便我軍奇兵繞去大震關後方的山路,進行伏擊,效仿當年漢高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羅昭雲道。

  諸遂良道:“沒有問題,我方可散播消息出去。”

  郭孝恪忍不住發問:“陛下真的要禦駕親征嗎?”

  “不錯,等大震關拿下後,朕就禦駕親征,進攻扶風郡,給唐軍施壓!”羅昭雲下了決心,其實也是對這些將領不夠放心,畢竟李唐在曆史上有天下,不能絲毫馬虎,隻有他親自在前線坐鎮,運籌帷幄,指揮三軍,親自擊敗李唐政權,才能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