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八章 慘烈滬水城
作者:騎牛者      更新:2020-03-02 16:36      字數:3922
  容濤奉命來到滬水,作為寧城東麵的海上門戶,容濤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滬水的防禦是那樣的脆弱,五萬人的城防隊伍,手中的武器除了弓箭就是長矛大刀,少量的火炮布置在滬水城東大門,是保護東大門的唯一火力。作為滬水水師提督的楊向楠,接到容濤的命令後,心疼不已的將所有艦船開到大江入海口附近的相對狹窄的入海口,阻塞了海上通往大江的入口。然後,一萬水師坐鎮江上,形成第一道防禦盾牌,阻擊武瀛水師。容濤將五萬城防軍集中調往東門,守住了江上通往寧城的水上通道。容濤意識到,武瀛人從海上清除障礙,需要至少三天時間,從入海口到東門,隻需要一個時辰,武瀛水師即使攻破水道,必然需要占領滬水,才能水路並進,兵發寧城。

  楊向楠將二十幾艘戰艦一字排開,嚴嚴實實堵住了江海通道。艦炮做好了準備,所有彈藥都集中在彈倉,所有官兵都做好了與敵人一戰的準備。空氣中彌漫著壯烈和誓死不屈的意味,那是一種無奈的悲壯,是無法回天的悲壯。

  但是,武瀛人不按套路出牌,黑壓壓的飛舟從海空壓過來,蒞臨滬水水師的上空,一陣狂轟濫炸。由於滬水水師自作藩籬,將戰艦固定在江上,不能移動,這些戰艦成了武瀛飛舟的活靶子,一個時辰連續不間斷地轟炸,二十幾艘戰艦被炸得已經沒有了戰艦的模樣。有的船隻彈藥艙被引爆,劇烈的爆炸引起了連鎖反應,相鄰的船隻遭受池魚之殃,逐漸沉入江低。隻是一個時辰的轟炸,所謂沉船堵江就成為笑話。

  二十幾艘艦船,一萬官兵,未放一彈,一動未動,一個時辰,全部沉沒。

  所謂的至少堵住三天,也成了笑話。

  武瀛人氣勢如虹,兵分兩路,一路五十艘艦船從江上直撲寧城,一路登陸上岸,攻打滬水。

  攻打滬水的武瀛士兵二十五萬人,搶灘登陸後,直接撲向東門。容濤萬沒有料到,以前所有的戰略計劃因為武瀛飛舟的狂轟濫炸變成玩笑。麵對黑壓壓撲來的武瀛人,五萬官兵進行了殊死抵抗。雙方以弓箭火藥槍為遠程武器,相互射擊。武瀛人因為急於搶灘登陸沒有攜帶火炮等重武器,但是手中的火器再加上人數上的絕對優勢,再加上滬水沒有高大的城牆,交手半個時辰,滬水城防軍守護的東門被打開巨大的缺口,武瀛人像是潮水一般,碾壓著淹沒了東門。

  容濤知道,死守東門已經變得不可能,隻好且戰且退,迅速退回城內,四處分散,與武瀛人展開了激烈的巷戰。

  武瀛人進入城內,如狼似虎,分散出擊,追蹤逃命的龍洲軍隊。容濤身邊隻有一百多人,與分散開的武瀛士兵在街頭巷尾展開了遊擊戰。偌大的滬水城,四麵開花的爆炸聲讓這座城池陷入前所未有的動蕩。滬水百姓,特別是一些熱血的男女學生,自發的走上街頭,與武瀛人展開了貓捉老鼠式的戰鬥。二十多萬的武瀛軍隊進入滬水城一經分散,如氣泡進入大海,無影無蹤。四麵八方激烈的戰鬥,令武瀛人陷入了所有滬水百姓的包圍之中。武瀛水師總指揮鄭文鐸見此狀況,意識到不好,急令將軍們發出信號,將所有武瀛士兵集中在東門附近,不得再分散。進入半夜時分,各處武瀛士兵終於集合回來。鄭文鐸殺了幾名帶頭進城分散燒殺掠搶的將軍,令軍隊集中在東門一帶紮營,原地休整。接著聯絡飛舟部隊,對滬水城進行轟炸。

  轟炸集中在官邸,百姓密集區及各處學堂,連續三天的轟炸,滬水城慘烈無比,一座巨大的城池被毀掉了三分之一,大街小巷千瘡百孔,硝煙彌漫,慘不忍睹的斷肢隨處可見。轟炸結束,鄭文鐸再一次集合隊伍進入滬水城,在城主府的殘桓斷臂上升起了武瀛的旗幟,宣告,武瀛人正式占領了滬水城。

  又經過十天的清繳,滬水城內的抵抗力量基本消失殆盡。半個月,滬水城淪陷,百萬人口的大城,幾乎變為廢墟,家家白幡高懸,戶戶悲聲衝天,滬水城成了名副其實的死亡之城。

  鄭文鐸收編了一些滬水的零星武裝,並將他們編入新的城防軍,滬水城在武瀛人的親自指揮下,進入了重建。

  至此,滬水城成為武瀛人在大江以南的第一座指揮城池。

  另外五十艘艦船自水路勢如破竹,兵臨寧城城下,按兵不動,等待著滬水的另外一部分人馬合兵一處,一鼓作氣,拿下寧城。

  獨孤秀也沒有預料到,滬水城會如此容易的被攻破,更沒有想到,武瀛水師如此之快兵臨寧城。城外,武瀛軍隊先期到達的五萬人已經做好了以巨炮攻城的準備,城內,百姓人心惶惶,有的攜家帶小倉皇逃離,整個寧城處於世界末日一般的恐怖氛圍中。

  獨孤秀在文武百官的驚慌失措之中上朝,沒有廢話,直接說道:“武瀛人兵臨城下,寧城不保,我已經安排皇上西去武陵,另在武陵建都。但是,我們這些人不能直接去武陵,那樣被武瀛軍隊追著屁股跑,給武陵也帶去危險。我決定,所有文武百官從現在開始組織好家眷輜重,乘船西下前往香北的江城。江城作為臨時戰時指揮中心,構築起阻止武瀛人西進的最後一道防線,如江城再失守,我們這些朝廷大員也就沒臉見江東父老,不如與武瀛人同歸於盡。我命令梁大為康同聲金旭光等內閣成員從即可開始,迅速阻止人員撤退至江城。那蘭衝和我組織所有寧城防衛軍隊在此與武瀛人展開決戰,為各位撤退至江城爭取時間。各位不要再有什麽爭議,現在就行動,散朝!”。

  百官應聲而退!

  禹河潰堤和武瀛軍剩餘近四十萬軍隊繼續南進的消息已經傳來,獨孤秀知道大勢已去,但是,他要做的是必須拖住武瀛人進軍寧城的腳步,為金旭光他們遷都爭取時間。禹河決堤,雖然沒有把武瀛七十萬軍隊全部喪身水底,但是,卻是延遲了武瀛人南下大江的腳步。武瀛軍隊在禹河漫延過的土地上艱難跋涉,再加上千裏赤地餓殍遍野,武瀛人的供給也成了難題,武瀛人南下的時間被大大拖延。獨孤秀利用這個時機,加強了寧城將被幾處重要渡口的防禦,另外集合三十萬兵馬部署在寧城外圍,特別是對東邊滬水方向的官道布置了二十萬的重兵。雖然如此,獨孤秀明白,這些都不足以阻擋勢如破竹的武瀛軍隊,他所能做的,隻是拖延。

  獨孤秀想到北邊的龍擇天,如果龍擇天不能拖住在薊蔡重耳乃至中原北部的一百萬武瀛軍,讓這一部分武瀛軍騰出手來,大江以南完全淪陷將十分迅速。

  獨孤秀麵對強橫的武瀛軍隊,他幾乎失去了殊死一搏的信心,隻能且戰且退,以空間換時間,期待武瀛人淹沒在龍洲巨大的土地上,再尋找機會,給武瀛人致命一擊。

  .........

  龍擇天看著禹河決堤,武瀛軍隊已經渡過禹河南下大江的情報,眉頭緊鎖。他知道,禹河決堤,絕對是獨孤秀所為,馬玉寶隻不過是替罪羊,他更知道,隨著滬水的淪陷,寧城一定保不住。但是,他現在能做的,就是在重耳薊蔡一帶,將這一百萬武瀛軍牢牢的拖住,給獨孤秀的南麵戰場減輕壓力。怎樣拖住這一百萬武瀛軍?必須打仗,打大的戰役,使武瀛軍必須正麵麵對擇天軍,投入到與擇天軍的戰鬥上來。

  龍擇天下定決心,給劉白衣林秋風韋河的集團軍發出命令,務必盡快組織大型戰役,將意圖南下的武瀛軍拖住,不給他們喘息的時間。

  龍擇天在想,三個集團軍集中兵力,分別在三處重要的戰場與武瀛人展開正麵決戰,重耳薊蔡及北陰南部的地方擇天閣組織地方武裝以遊擊戰的形式對敵人後方進行不間斷的騷擾,分散他們在正麵戰場的兵力,將正麵戰場的兵力對比由我方劣勢轉為我方占據優勢,這才能在正麵戰場上取得理想的戰果。這些年,擇天閣除了各地方的正規擇天軍,更有擇天閣代表組織百姓組成的地方擇天軍武裝,這些武裝不但為各地方擇天軍提供後勤補給,更是分散在廣大城池鄉村,一經召喚,成為一股巨大的力量。龍擇天令三個集團軍迅速在武瀛人集中的北張、薊城和並州與武瀛人展開正麵戰鬥,令各地方擇天武裝斷絕武瀛人的糧食軍火等軍需物資的供應通道,以不間斷騷擾的方式令武瀛人疲憊不堪。為了躲避武瀛人的飛舟轟炸,龍擇天令各部隊以運動戰的形式對敵人實行奔襲戰術,一旦與敵人遭遇,要迅速與敵人攪在一起,讓武瀛人的飛舟和重火器失去效力。

  怎樣讓各地方擇天閣發揮最大的效力?龍擇天想到了暗堂成員,令初一等人每人管理至少五個相鄰的地方擇天軍,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管轄地內的武瀛據點進行不間斷的騷擾式攻擊,但是絕不戀戰,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每次消滅他幾個人,不求最大戰果,隻求令敵人疲憊不堪,讓武瀛人連覺都睡不好,使之身心疲憊防不勝防。

  五十名暗堂成員都已經成熟,修為高深莫測,才華更是出眾。龍擇天相信,五十人領導二百五十個地方擇天軍,哪怕每處一百人,就是二三萬人,二三萬人對薊蔡重耳內的武瀛軍分散的據點進行騷擾,至少令十幾萬武瀛軍隊自顧不暇。再加上林秋風劉白衣韋河三個集團軍的正麵作戰,這一百萬武瀛軍向離開重耳薊蔡,幾乎不可能,假以時日,不出四年,龍洲的戰局定可逆轉,武瀛人一定會慘敗,甚至被完全消滅。

  這就是龍擇天與獨孤秀的不同之處,龍擇天看到的是希望是勝利,而獨孤秀看到的是悲哀是失敗,兩人心境不同,對敵顯示出的氣魄必然分出高下。

  劉白衣距離並州最近,並州城外的雲中是守護並州的北大門,也是武瀛人從重耳北部向南部各處戰場運輸晶石能源的重要通道,所有飛舟的燃料幾乎都要從這裏運往各處飛舟場。劉白衣決定,在雲中通往並州的官道一線,伏擊武瀛人的運輸隊伍,並且攻占雲中,徹底切掉武瀛人的這一路運輸通道。

  劉白衣知道,並州道雲中短短一百裏的路程,兩側是高山溝壑,唯一的通道就是這條官道。這麽重要的運輸通道,武瀛人防範之嚴密可想而知。

  劉白衣看著作戰地圖,通過偵查獲得情報,他深知,武瀛人在這一百裏官道設置了無數崗哨,幾處險要的隘口都囤積了重兵。基本上找不出理想的設伏地點。

  劉白衣的軍隊主要秘密駐紮在玉母山一線,前幾次的戰鬥多數以小規模大地盤分散作戰對敵人的運輸路線進行打擊,效果不錯,但是殲敵數量有限。現在,根據龍擇天的指示,要組織大型戰役,給武瀛人以最大程度的心裏震懾以求達到拖住武瀛軍南下腳步的目的。劉白衣組織的此次戰役符合龍擇天的要求,但是如何組織,卻沒有給出明確的計劃安排。自己作為一方麵軍的首腦,劉白衣也想在沒有龍擇天親自部署的情況下完全獨立自主的打一場漂亮的殲滅戰。隻是,眼前的難題如何解決,讓他陷入了沉思。

  這一仗怎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