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洛陽行 第一百一十章 拇戰
作者:吉日      更新:2020-04-01 02:57      字數:2576
  茅屋中,胡桌前,一壺酒,幾串肉,三個人。

  酒是好酒,肉是涮肉,人是豪爽之人。

  屋外朔風,屋內美酒泥爐。

  吃一口肉,咂一口酒,大快朵頤,悠哉!美哉!

  幾杯酒下肚,盧小閑與張易之便已熟絡了,他笑笑道:“天涯何處無知己,相逢何必曾相識。能認識五郎也算是緣份,今日我把你們當作知己,所說的話出了這個門全部忘掉,隻有這樣才能暢所欲言,如何?”

  天涯何處無知己,相逢何必曾相識。盧小閑所說的這句話既貼切又感人,張易之對盧小閑充滿了好奇,他和崔湜互相對視了一眼,然後點頭應道:“沒問題!”

  “好,先請位聽聽我譜的新曲!”

  說罷,盧小閑開始唱了起來。

  盧小閑的歌聲自然比不了青樓那些花魁,但勝在比較熟悉,他的歌聲清純、嘹亮、空靈、悠揚;旋律如鮮花不停開放,音調抑揚頓挫,節奏千變萬化,音階急速跳躍,始終保持著和諧。

  “一曲千金,的確值得!五郎,你說呢?”崔湜聽罷不由感慨道。

  張易之有意考校盧小閑:“素聞盧公子才名,今日難得有珍饈美酒,盧公子可否以酒為題作首詩來?”

  盧小閑也不客氣,反問道:“隻要一首嗎?”

  張易之一愣,笑道:“隻要盧公子作得出來,當然是多多益善!”

  盧小閑張口便來:“且聽這首!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不待張易之誇讚,盧小閑又道:“再聽這首!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還有這首!金尊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複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盧小閑一口氣剽竊了李白三首詩,首首經典,讓張易之和崔湜目瞪口呆。

  張易之向來眼高於頂,此時才真正打心眼裏對盧

  小閑的作詩功夫佩服的一塌糊塗:“盧公子,我見過有才名之人不計其數,但作詩像盧公子這般信手拈來的,卻是鳳毛麟角!”

  盧小閑見好就收,及時轉移話題:“五郎,若我們僅僅談詩,雖然有意境,卻沒有了豪氣,豈是男兒所為?”

  “盧公子說的有理!”崔湜在一旁附和道。

  張易之難道露出了笑容:“恭敬不如從命!”

  盧小閑突然道:“我們來拇戰如何?”

  “拇戰?”崔湜與張易之愣住了。

  拇戰是酒令的一種,兩人同時出一手,各猜兩人所伸手指合計的數目,以決勝負,在後世也叫劃拳。

  崔湜與張易之並非不知拇戰,而是從未進行過拇戰。拇戰的場合,一般唾沫四飛,很難被劃入高雅活動之列,故而讀書人一般不興拇戰。

  盧小閑如何不知他二人心中所想,故意促狹道:“二位莫不是礙於身份?”

  一聽這話,崔湜不樂意了:“到了你這還談什麽身份不身份?不就是拇戰嗎,我奉陪到底!”

  張易之也不甘示弱:“來來來,我等大戰三百回合。”

  於是乎,三人雙目血紅,唾沫橫飛,吼得如打雷放炮,喊起來一詠三歎。

  酒喝得痛痛快快,輸了一仰脖子,杯底朝天,嘴巴一抹,再斟上,一口一杯,不藏奸不耍滑,贏的贏得光彩,醉的也醉得氣魄……

  ……

  在神都洛陽,大唐皇族子嗣和外地高官多購有宅院,李千裏也不例外,他在洛陽的府第位於觀德坊。

  “觀德”一名源自隋代在此設的百官射堋,取“射以觀德”之意。射是六藝之一,古人認為射箭能考察人的品德,因為射箭需要平心靜氣,集中精力,而且還要經過長期的訓練,所以能射好箭的人,必然心不浮躁,專心一致。

  隋朝時全國最高學府的國子監設於此坊,如今這裏大部分變成了官宦子弟的地盤。

  李千裏此行是為陛下獻祥瑞,排場端的不小。到達洛陽城將一行人等安置完畢,已是下午時分了。

  吃過晚飯,李千裏和慕容真將盧小閑喊入書房。

  “賢侄,你在洛陽這些日子還好吧!”李千裏滿麵紅光,顯然心情很不錯。

  “還行!多謝叔叔!”盧小閑急切的瞅著李千裏,“我的信收到了

  吧?”

  “收到了!”

  “東西都準備了嗎?”

  李千裏點點頭:“都準備齊了,這就讓你過個目!”

  說罷,李千裏從一個櫃子中取出一個琴盒,放在桌上打開琴盒,一把古琴展現在盧小閑麵前,

  “你猜猜,這是什麽琴?”李千裏一臉得意的問。

  盧小閑搖搖頭:“我對琴一竅不通,請叔叔指教!”

  “你可聽說過焦尾琴?”

  盧小閑當然聽說過焦尾琴,這是漢代著名的古琴。據說,蔡邕在吳地隱居時,一日正撫琴間,聽到隔壁燒火時,木材的爆裂時甚為清脆,於是立刻跑過去,將正燒著的一大塊桐木搶出,並買了下來。回到家中,他用盡心思,將此木製成一琴。因琴尾有燒焦的痕跡,故名為“焦尾琴”

  盧小閑心中一驚:“難道這便是焦尾琴?”

  他細細打量此琴,果然看見琴尾有燒焦的痕跡。

  看罷,盧小閑不由長歎:“叔叔可真是花大功夫了!”

  盧小閑隻是在信中告訴李千裏,魏王武承嗣喜好古琴古曲,讓李千裏設法投其所好。沒想到李千裏竟然如此神通,找到如此一把名琴。

  “還有這個!”

  李千裏又取出個小匣子,打開來異香撲鼻,整個屋子裏都彌漫著一種清香。

  盧小閑湊上去看,匣子裏放著兩塊白色的蠟狀物體,一塊長條狀的,一塊橢圓形的。

  盧小閑伸手拿了一塊,放在鼻子下猛嗅道:“這是什麽東西,這麽香?”

  慕容真在一旁道:“這是龍涎香的原料。”

  盧小閑吸著鼻子道:“我還是第一次見這麽香的原料呢,比沉香還要香很多倍。”

  傳說龍涎香是海裏的龍在睡覺時流出的口水,滴到海水中凝固起來,經過海水天長日久的滌蕩而生成。龍涎香數量極少,多為皇家進貢物品,有些王室朝臣為了顯示身份,千方百計搜尋龍涎香,並把它當成裝飾掛在身上。

  在神都洛陽,有時也能碰上波斯商人和天竺商人售賣龍涎香,其價值幾乎和同等重量的黃金等值。

  這些香料是李千裏用了二十兩黃金買了回來的。

  盧小閑對著匣子沉思了良久,微微點了點頭:“這個送給梁王武三思,應該沒問題了,他最喜歡香料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