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十一章 反對呼聲
作者:吉日      更新:2021-06-10 01:48      字數:3274
  “那定國公可否知道,這國子司業一般都由進士擔任,以李林甫的學問,那可是遠遠不夠格。”

  盧小閑直接道:“老姚,你說的這些我都知道。我來為李林甫求這官,不是因為薑皎,我自有我的打算。”

  見姚崇又要說話,盧小閑擺手打斷了他:“老姚,你也不用急著回答,我給你五天時間,五天後你再回答我!當然,我也不會白白落你這個人情,五天之內,你若遇上無法解決的難事,我會幫你解決掉,到時我們就兩不相欠了。”

  姚崇搖頭道:“定國公,這李林甫不適合做國子司業,莫說是五天,就算是五年,我也是這話,到時恐怕要讓你失望了。”

  盧小閑神秘兮兮道:“老姚,你可別把話說得如此滿,天有不測風雲,或許要不了五天,你就不會如此說了。到時候,你會覺得用一個國子司業就能解決天大的難題,那可太劃算了。”

  說罷,盧小閑起身道:“不說了,告辭了,我等你的消息。”

  看著盧小閑離去的背影,姚崇嘴裏嘀咕道:“他在弄什麽玄虛?”

  ……

  “大和尚,你現在的日子過的不錯嘛!”盧小閑一見普潤方丈便調侃道。

  普潤作為慈恩寺的住持,在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的爭鬥**了大力。

  開元初年,李隆基下詔,將慈恩寺敕封為國寺,普潤也被禮為國師。

  普潤雙手合什道:“定國公說笑了,普潤還是原來的普潤,並無任何變化。”

  “這就好,那我問你,你還殺豬嗎?”

  “啊?”普潤愣住了,他不知盧小閑為何問了這麽一句沒頭沒腦的話。

  “你還記得嗎?當年你說過,你殺豬讓別人吃肉,就是替人承擔罪孽,正合舍身喂虎的精神!正所謂你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貧僧自然記得!”

  “那好,今日還得要你入一次地獄,不知大和尚你敢不敢。”

  說罷,盧小閑便把汴州蝗災一事講於了普潤。

  “若我沒估計錯,朝堂之上有許多人會以不殺生為由反對滅蝗,殊不知他們這麽做是要將百姓活活餓死,你是佛法大家,幫我駁倒他們,剩下的事我才可以放手去做。故而我來求大和尚再去殺一次‘豬’,如何?”

  普潤聽罷,點頭應允道:“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更何況是那麽多人命,佛家所說不禁殺生,是禁殺念,並非是為了圖那虛名。為了不殺蝗蟲,卻要將那麽些人餓死,豈不荒謬?沒問題,這些豬讓貧僧來殺吧!”

  從慈恩寺出來,盧小閑又立刻趕到了陸象先的家。

  太平公主權傾朝野之時,宰相蕭至忠、岑羲等人爭相依附,隻有陸象先不肯,始終沒有前去拜訪過她。

  後來,太平公主欲廢黜李隆基,另立皇帝,召集宰相商議。

  太平公主對宰相們道:“寧王是太上皇嫡長子,而皇帝隻是庶子,我們不應廢嫡立庶。”

  陸象先當時便問道:“那皇帝為何得以繼位?”

  太平公主回答:“他隻是一時立功,才登上帝位。如今失德,理應被廢。”

  陸象先則道:“因為有功被立為皇帝,那麽有罪才可以廢黜。如今皇帝沒有罪過,怎能被廢?”

  太平公主隻得另與竇懷貞等人商議。

  太平公主被誅殺後,陸象先因是太平公主所舉薦的宰相,也被捕獲。但李隆基卻將他釋放,還加封他為兗國公。

  政變平息後,李隆基還要進一步清洗蕭至忠、岑羲的黨羽,陸象先暗中營救保護,很多人得以保全但都不知是陸象先所為。

  陸象先為人清心寡欲,言辭議論高妙玄遠,受到輿論的推崇。如今,他因喪母而辭職在家丁憂。

  盧小閑知道,要想堵住那些反對滅蝗的朝廷大臣的嘴,陸象先是最合適的人選。

  “不知定國公大駕光臨,有何指教?”陸象先對盧小閑的到來感到很是吃驚。

  盧小閑也不客氣直接說明了來意,待他說完蝗災之事後,有意調侃道:“陸先生,我不知這算不算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但我這庸人卻睡不著覺了,特來請教於您。”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這正是出自陸象先曾經說過的名句,此刻卻被盧小閑借來用了。

  陸象先起身抱著道:“豈止是事,這是大事,定國公,需要我做什麽,請直說……”

  ……

  這幾日,姚崇已經焦頭爛額了。

  三天前,汴州刺史的奏折用五百裏加急送到了朝廷,汴州境內發生蝗災,有可能漫延至整個河南道。

  姚崇見了奏折,大吃一驚。有經驗的人都知道,大旱之後,常有大蝗。

  姚崇雖然沒有見過蝗災,但他知道,蝗蟲像烏雲一樣鋪天蓋地,滾滾而來。所過之處,別說是莊稼,就是樹皮,也被吃得幹幹淨淨。河南道是大唐最重要的產糧區,如果這些地方鬧災,大唐的糧食儲備就成問題了。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如果沒有糧食,老百姓就要人心不穩,社稷如何能穩定?

  姚崇不敢怠慢,立刻奏明李隆基。

  李隆基向姚崇問道:“此事該如何解決?”

  姚崇毫不猶豫回答道:“馬上下旨,讓各個州縣立刻組織人力物力,捕殺蝗蟲!”

  李隆基疑慮道:“這蝗蟲鋪天蓋地,怎麽殺得過來呢?”

  姚崇急了:“就算殺不完,總比坐視不管強吧。過去因為蝗蟲成災,亡國的事情都有啊。如今大唐的所存的糧食本來就不多,如果再出現歉收、絕收的事,老百姓就會亂啊。”

  李隆基聽了,並沒有反駁姚崇,但是,還是一副期期艾艾、遲疑不決的樣子。

  姚崇就問:“陛下,您還有什麽顧慮就直說吧。”

  李隆基歎了口氣道:“蝗蟲是天災,是不是上天派來警示朕的呀?朕是天子,滅蝗不會得罪上天吧。”

  姚崇一聽哭笑不得道:“這樣吧,以後凡是關於滅蝗的事情,陛下不要下聖旨,而是讓臣以首輔的名義出牒書。就算上天怪罪下來,也是怪臣,跟陛下沒關係不就行了嘛!”

  姚崇說的很明白了,可李隆基還是拿不準主意,最後他決定,立刻召集朝會商議此事。

  在朝會中,姚崇再次提出了滅蝗的意見。

  誰知他的話音剛落,便有一個人提出了反對意見。姚崇一見此人頓時傻眼了,出來反對他的不是別人,正是另外一名宰相盧懷慎。

  盧懷慎出身於範陽盧氏,是地地道道的貴族之後,但是,他當官特別清廉,生活也十分樸素。

  有一次,盧懷慎生病,兩個同僚去看他。他留人家吃飯。一會兒,飯菜端上來了,就是兩盆煮豆子,一點葷腥都沒有。這還是盧懷慎費盡心思打點出來招待客人的東西。可想而知,平時就更節儉了。這樣的人能不讓人佩服嗎?所以,他的道德影響力特別大。

  盧懷慎這個人雖然人望高,但是,平時從來不反對姚崇。

  盧懷慎自知才能不及姚崇,所以輕易不敢拿主意。

  聽說姚崇要捕殺蝗蟲,盧懷慎覺得不妥。於是,鬥膽提出反對意見了。

  “這蝗蟲也是生靈,殺生就要傷和氣,傷和氣可是要招禍的!”

  盧懷慎是受佛教的影響,才說出了這番話。

  盧懷慎的說法,讓許多大臣附和。

  不僅是盧懷慎等朝廷大臣不同意捕殺蝗蟲,就邊許多地方官也紛紛遞了奏折反對。

  反對呼聲最大的,就是蝗災最嚴重的汴州刺史倪若水。

  倪若水在奏折中寫道:蝗蟲是天災,不是人力所能解決的。所謂天災就是上天的警告,應該讓皇帝修德才是。如果皇帝不從自己的角度解決問題,而是一味捕殺蝗蟲,那就是緣木求魚!當年十六國時期,後漢皇帝劉聰也捕過蝗蟲,最後越捕越多,連國家都亡了!這是前車之鑒啊!

  倪若水用“天人感應”來勸諫皇帝,讓人無可辯駁。

  從漢代起,便有天人感應之說,因對蝗蟲那殺之不盡的數量感到恐慌,對防治蝗蟲的無力,便認為蝗災是上天的譴責和警告,從皇帝、丞相到州縣官,都反省自己失道失德之處,祈禱神蟲嘴下留情。有見識的君王會下罪己詔,開倉放糧救災,組織人手滅蝗,而有些皇帝甚至會寄希望於神力。

  於是,朝廷內出現了兩種聲音。有的認為“隻需上下齊心協力,必能治住蝗蟲,即便有除治不以的當地,也比養患成災強。” 但不少人以為:"蝗是天災,豈可製以人力",是除治還是不除治,兩邊爭鬥的十分激烈。

  李隆基無奈之下,隻好暫時退朝,次日再議。

  如此議了三次,依然沒有定論,眼見著時間在無意義的爭論中流失,姚崇心急如焚。

  姚崇突然想到了盧小閑,這天一大早,他沒有去議事廳,而是來到了定國公府。當他急匆匆來到定國公府的時候,卻被海叔卻告知:姑爺外出了。

  姚崇一臉失望,正要轉身離去,海叔卻叫住了他:“姚閣老,姑爺讓我轉告您,李林甫隻要一到任,他便可以幫你解決這天大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