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章 太子之爭
作者:吉日      更新:2021-05-11 01:11      字數:3265
  “本王以前總自詡在音樂方麵造詣不淺,到了梨園才知道,本王真是膚淺的很!”李成器由衷道。

  “寧王殿下若喜歡,可以隨時來。”說到這裏,盧小閑笑了笑道:“隻是,現在我們得祭祭肚子了,寧王殿下,今日您可得做東呀!”

  “那是,小閑,今日本王作東請你!”李成器哈哈大笑道。

  酒酣耳熱之際,李成器依然沒有忘記自己來找盧小閑的本意:“小閑,你還沒告訴本王,這太子一事……”

  “我已經告訴過寧王殿下了!”盧小閑笑眯眯道。

  “你什麽時候告訴過本王了?”李成器一頭霧水。

  “寧王殿下想想今日的情形,就會明白!”

  李成器心中一動:“小閑,你的意思是……”

  “我的意思很簡單,寧王殿下是覺得做太子重要呢,還是日日有好曲聽更重要。若太子之位在您心中是最重的,那你便義無反顧地去爭。若是還有比太子之位更重要的,那你就得斟酌斟酌了。”說到這裏,盧小閑笑道,“其實,我知道寧王殿下已經做出決定了!”

  李成器若有所悟。

  盧小閑接著道:“太平公主這些年經曆了多少事卻總能屹立不倒,豈是好相與的?她之所以力勸寧王殿下做這個太子,不是因為她對寧王殿下好,而是她有把握掌控你寧王殿下。”

  “小閑,你這話可真是一針見血呀!”李成器點頭道。

  “寧王殿下,我說句實話您可別生氣,別說是寧王殿下了,就算是陛下,也未必是太平公主的對手。幾個有資格做太子之人當中,隻有平王能與她相抗衡,就這樣他還得要處於下風,其他人嘛……”盧小閑不再說下去了,隻是搖了搖頭。

  李成器自嘲道:“小閑,你說的一點也沒錯,這點自知之明本王還是有的,隻是本王不知該如何向太平公主回話!”

  盧小閑笑道:“如實回話便是了!”

  “可太平公主那裏如何能善罷幹休呢?”李成器擔憂道。

  “你若模棱兩可地說你不願意做太子,她是不會追究的。”

  “這是為何?”李成器不解道。

  “太平公主以為人人都像她一樣,不會放棄到手的權力,你越是模棱兩可,她就越以為你想做太子。至於你最後怎麽做,自己決定便是了,她也怪不得你,因為你的確表示自己不願做太子,她隻有吃啞巴虧了。”

  李成器細細一想,臉上慢慢露出了喜色。

  ……

  三天後,李隆基如約來到慈恩寺普潤主持的禪房。

  “大師,小閑還沒來嗎?”李隆基迫不及待地問道。

  “盧施主從來就沒有來過,現在沒有,今後也不會來!”普潤淡淡道。

  “啊?”李隆基不知道普潤葫蘆裏賣的是什麽藥,頓時愣在了當場。

  普潤接著道:“盧施主雖然不來,但平王有了煩惱可以時常來慈恩寺燒幾柱香,貧僧說的話與盧施主說的無異,平王一心向佛也可以省卻許多麻煩。”

  李隆基是聰明人,一點就透,他笑道:“大師所言極是,以後本王會常來聽大師說法的!”

  普潤突然拍了幾下巴掌,然後問道:“平王殿下,不知你聽到了什麽?”

  李隆基點點頭:“自然是聽到了擊掌之聲。”

  “雙掌相擊可以聽到響聲,若是一個巴掌可能聽到聲音?”普潤笑問道。

  “一個巴掌如何拍的響?”李隆基奇怪地問道。

  “這不就對了?現在隻有你這一個巴掌,自然是拍不響的,所以平王殿下隻管安心回去等待便是了!。”

  李隆基臉上露出驚訝的神色:“難道寧王那裏,小閑已經……”

  普潤雙手合什道:“不可說,不可說……”

  ……

  景雲元年四月初十朝會,聽附於太平公主的宰相竇懷貞率先發難了。

  竇懷貞原先是韋氏的死黨,李隆基政變後,他走了太平公主的門路,免死被貶為了濠州司馬。嚐到了甜頭的竇懷貞咬咬牙狠狠心,又一次大出血,果然從太平公主那裏得到了宰相一職。

  今日,在太平公主的授意之下,竇懷貞向李旦上奏道:“陛下登基已經數月了,現在到了該立太子的時候了。”

  李旦登基以來,對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格外信任。凡有宰相問事,他都會問,你們與太平公主議了嗎?與三郎議了嗎?太平公主與李隆基控製朝廷大權,文武百官為之側目。

  可今日之事非同小可,此事與太平公主和平王都有莫大的關係,若是處理不好,那可是會有大麻煩的。

  李旦聽了這話,不由有些想念盧小閑了,若是他在,肯定會有好主意的。可李旦除了過年時見了盧小閑一麵,就再也沒見過他的影子,更別說是上朝了。

  盧小閑指望不上,眼前的事又如此棘手,李旦隻得向眾臣問道:“眾位愛卿,寧王成器是嫡長子,平王隆基立了大功,兩人各有所長,你們說說看,立誰當太子好呢?”

  李旦的話音剛落,竇懷貞便道:“陛下,自古便有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寧王是嫡長子,又有治國之才,臣以為應立寧王為太子為宜。”

  竇懷貞是太平公主扶上位的宰相,他這一發言,文武百官便明白這是太平公主的意思。於是乎,太平公主一係的眾臣紛紛附和要求立寧王為太子。

  李隆基聽了群臣的上奏,心情十分鬱悶,自己冒了那麽大風險搞政變,好不容易把韋氏給搬倒了,若是最後給他人作了嫁衣裳,那豈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盧小閑讓他放心,可是眼前的形勢……

  就在李隆基心中七上八下之際,劉幽求站出來說話了。

  劉幽求是李隆基的軍師,剛剛通過政變當上宰相,他自然要替李隆基說話了。

  劉幽求道:“陛下,臣聞除天下之禍者,當享天下之福。平王拯社稷之危,救君親之難,**莫大,語德最賢,無可疑者。”

  劉幽求的意思很明白,天下都是平王打下來的,陛下也是拜平王所賜才當上的,陛下怎麽能不讓他當太子呢?

  劉幽求不僅在政變中立了大功,說話很有分量。他這麽一說,很多李隆基一係的大臣當然要隨聲附和了。

  於是乎,代表太平公主的竇懷貞一方,與代表平王李隆基的劉幽求一方,各執一詞互相爭論的不可開交,這讓李旦很是頭疼。

  “陛下,我有話要說。”一個聲音在大殿上傳了開來。

  眾臣一看,竟然是寧王李成器。

  李成器是太子人選的當事人,他自然有說話的權利。

  李旦點頭道:“寧王有事奏來便是!”

  眾人屏氣凝神,都想聽聽寧王說些什麽,朝堂之上頓時安靜下來。

  “嫡長子繼承隻適用於和平時期,若遇到政治變故,就要先考慮功臣。現在正是這種情況,所以,我絕不能當這個太子。”說罷,李成器痛哭流涕,態度非常明確,堅持讓李隆基做太子。

  竇懷貞等人看李成器堅辭不做太子,頓時傻眼了,都把目光瞥向太平公主。

  自始至終一言不發的太平公主此刻麵色陰沉,她無論如何也想不明白,李成器竟然會將唾手可得的太子之位拱手讓出,李成器此舉完全打亂了她的全盤計劃。

  李旦見此情形,隨即下詔,立平王李隆基為太子。

  ……

  有人歡喜有人愁,李隆基如願做上了太子自然欣喜不已,可在長安的另一隅,卻有一個人在獨自借酒澆愁。

  說起來,此人在長安城內也算是大名鼎鼎,他就是號稱長安第一首富的王胡風。

  王胡風以前與韋皇後、安樂公主交情不淺,從她們那裏得到不少好處。

  李旦登基後,王胡風的靠山倒了,有人告發他是韋氏餘黨,若此罪坐實了,不僅他的萬貫家財將會充公,而且性命也保不住了。

  王胡風不愧是經過大風浪的,知道此時找誰才能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果然,當他去了太平公主府後,一切都如願了。當然,花了多少銀子隻有他自己心裏清楚。

  屋漏偏逢連陰雨,就在王胡風為保住了身家性命暗自慶幸之際,他的心情又變壞了,而罪魁禍首正是長安的岑氏商號。

  若放在以前,王胡風絕對不會把小小的岑氏商號放在眼中。可自從去年中宗李顯宴請朝臣與外國使節後,岑氏商號的商品一下子便成為了皇親國戚與權貴們追捧的對象,甚至成了身份與地位的象征,上行下效之下,整個長安城的市場很快便被岑氏商號所占領,王胡風昔日長安首富的地位已經岌岌可危。

  盡管如此,可王胡風依然還能沉得住氣,他一直盯著岑氏商號大量收購的糧食,他在等著一場大戲的精彩上演,然後一舉定乾坤。可是,王胡風等待的那場精彩大戲並沒有象他預料的那樣如期上演,岑氏商號把所有的倉庫收滿以後,就停止了這種“瘋狂”的行為。

  讓王胡風更預料不到的是,岑氏商號在“滿倉”以後,並沒有四處散布謠言,製造糧食要漲價的小道消息,相反一切又恢複了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