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三章 韋皇後的煩惱
作者:吉日      更新:2020-12-03 04:11      字數:3310
  她已不是第一次做皇後了,二十三歲的時候她已經是皇後,不過那一次隻做了三十六天。

  就在韋皇後沉思的時候,她的貼身宮女巧蓮悄悄走到她的身邊,小心翼翼道:“皇後娘娘,尚膳房將您要的窩頭送來了,還熱乎著呢!”

  “窩頭?”韋皇後怔了怔,這才想起自己的確是讓人給自己做了窩頭,她懶洋洋道,“端上來吧!”

  巧蓮指揮著宮女將窩頭與各式小菜擺到了韋皇後麵前,看著這些金燦燦的、用玉米麵做成的窩頭,韋皇後禁不住想起了在房州那段讓她終生難忘的歲月,就像昨日一樣曆曆在目。

  那時她已經懷孕,她所生的兩女一子,都還幼小,一家人的吃穿漱洗,都由她一人個操勞,十分辛苦。

  在房州的時候,韋皇後做的最多的就是窩頭了。

  用開水把玉米麵潑好,然後揉光,在手心裏揉成小麵團,然後輕輕一按,一個窩頭就做好了。就著自家醃製的紅蘿卜、白菜疙瘩,基本上就是他們一家的飯食了。

  韋皇後嚼了一口窩頭,覺得難以下咽,便擺擺手道:“端下去吧!”

  時過境遷,窩窩頭已經沒有當年的味道了,隻能屬於塵封的記憶。

  韋皇後心中清楚,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變化,是因為她身份和地位的變化。當然,這其中還有李顯的意圖在其中。

  李顯複辟做了皇帝,雖然沒有了武則天的掣肘,但他發現很多事情並沒有想象的那麽簡單。朝中很多勢不是他所能控製的,特別是他的弟弟相王李旦和妹妹太平公主,勢力都不弱。

  李顯既不能向自己的弟弟妹妹下狠手,又不能看著他們的勢力越來越大。於是,他便想到一個法子:扶持韋皇後與他們對抗,自己在中間把握著平衡。

  首先,李顯讓韋皇後學武則天的樣子,坐在帝座斜後方的帳幕中垂簾聽政。

  接著,通過韋皇後與武三思對擁立李顯複位的功臣張柬之等人下手。這些人看似擁立李顯登基有功,事實上李顯清楚的很,他們都是相王與太平公主的人。

  除去了張柬之等人,相王與太平公主受到了打擊。與此同時,韋皇後在武三思的輔佐下,地位得到了提高。李顯本來計劃的很周全,但沒想到李重俊竟然發動了政變,讓武三思死於政變當中。

  這下,韋皇後的力量又變的薄弱了。

  李顯深知,要對抗相王和太平公主,就必須加強韋皇後的力量。

  於是,李顯大封韋皇後家族。追贈死去的韋玄貞為邦王,所建的墳墓稱為“褒德陵”,追封流放嶺南而被當地蠻族酋長殺死的四個弟弟分別為郡王。要借且韋皇後來

  韋皇後的大妹夫陸頌升被晉為國子祭酒,二妹夫馮太和晉為太常少卿,堂兄

  弟韋溫為禮部尚書封魯國公,韋胥為左羽林將軍封曹國公,另有韋皇後兩個子弟招為駙馬。

  在李顯不遺餘力的支持下,韋皇後一族的勢力迅速膨脹起來,也有了與相王和太平公主抗衡的實力。

  韋皇後看起來很是風光,但她真很累,又不能不幫李顯。

  “這個賤人!”韋皇後恨恨罵了聲,突然喊道,“來人!”

  巧蓮低眉順目地出現在了韋皇後麵前:“皇後娘娘,有何吩咐?”

  “快快差人,去將宗閣老請來,就說本宮有要事相商!”

  “是!皇後娘娘!”

  秋蓮正要轉身而去,卻又被韋皇後叫住了,良久,她煩悶地揮手道:“算了,不用去請了,你先下去吧!”

  巧蓮早已習慣了韋皇後的朝令夕改,也不問為什麽,隻是乖巧地答應一聲,悄悄退了下去。

  “若是三思還在,那就好了!”韋皇後自言自語道。

  是的,韋皇後一直認為,自己在與太平公主的較量中無法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一方麵是因為太平公主心計頗多,根基深厚。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太平公主周圍人才濟濟,可自己身邊卻沒有真正能出謀劃策之人。

  宗楚客忠心,韋皇後才讓他成為首輔。有忠心固然是好事,可是宗楚客的目光太短淺了,與武三思的深謀遠慮比起來,實在是不堪大用。

  韋皇後本想和他商議對策,可宗楚客的能力有限,作為首輔宰相,連政事堂內的其他宰相們都搞不定,又怎能為自己排憂解愁呢?

  現在的局勢的確有些詭異,先是有郎岌冒死上書,說韋皇後與宗楚客勾結,企圖謀反。後有燕欽融上奏,說皇後幹預國政,安樂公主以及宗楚客等人交相勾結,朋比為奸,危害社稷國家。

  這些人都是小人物,卻能上達天聽,背後沒有太平公主的影子,誰會相信?

  盡管郎岌與燕欽融已先後被除去,可太平公主的計謀卻得逞了,韋皇後在朝堂和百姓心中的名聲越來越差。

  韋皇後心裏便堵得慌,燥熱之下順手拿起了手邊的扇子。

  皇宮的禦扇製作精巧,打開扇麵一個亭亭玉立的仕女便躍然紙上,仕女的額頭上點著一抺紅梅妝。

  看到紅梅妝,韋皇後眼前一亮,不由拍著額頭喃喃道:“我怎麽把她給忘了?”

  ……

  上官婉兒當然知道韋皇後為什麽要找自己,這一路上她便尋思著如何應付韋皇後。

  上官婉兒著一身白色窄袖宮裝,緩緩步入殿內,依依拜下行禮,笑顏展,櫻唇啟:“婉兒叩見皇後娘娘!”

  “婉兒妹妹,何須多禮,快快請坐!”韋皇後熱情地拉著上官婉兒的手道。

  “多謝皇後娘娘!”婉兒依言坐在了韋皇後旁邊。

  韋皇後也不客

  套,直截了當對上官婉兒道:“婉兒妹妹,哀家找你來,是有件事情想與你商量!”

  “皇後娘娘請講!”

  韋皇後歎了口氣道:“也不知最近是怎麽回事,連政事堂的那些宰相們不聽使喚了,還有朝中對我非議很多。你說說,我該怎麽辦?”

  上官婉兒微微一笑道:“不用問,政事堂的宰相們,肯定是有人給他們上眼藥了!”

  大唐建立之初,隻有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的長官才是宰相。後來,皇帝為了從中級官吏中選拔親信以分相權,凡五品以上職事官經過皇帝加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都可充任宰相,不受資曆限製。

  大唐宰相的權力很大,任命官員須經尚書省初擬,報中書、門下兩省後,再由宰相審核,報皇帝批準後再經宰相下達。

  “實在不行,我設法將那幾個不聽話的宰相換了!”韋皇後恨恨道。

  上官婉兒搖搖頭道:“皇後娘娘當然可以將宰相換了,可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

  “此話怎講?”韋皇後一臉謙遜地求教道。

  “不管是政事堂的宰相,還是朝中的大臣,很多都是皇後娘娘親自安插的,按理說,皇後娘娘與太平公主的較量應該占盡優勢,可事實並非如此,娘娘可知原因何在?”

  “妹妹請直言!”

  “恕我直言,娘娘身邊的人雖然多,可都是阿諛奉承之輩,真正有有本事的人鳳毛麟角。相反,太平公主網羅的則是有才幹的人,雖然少卻很是得力,此消彼漲之下,便平分秋色了!”

  韋皇後苦笑道:“妹妹所說的我何嚐不知,我這也是沒辦法的辦法!”

  韋皇後還有一句話沒說,全力以赴與太平公主和相王鬥法,是李顯暗自交待給她的,她確實有些力不從心。

  “其實,決定皇後娘娘與太平公主勝負的最終力量,並不是你們二人現在所掌握的力量,恰恰是你們二人都沒有掌握的力量,就是那些中間派!”

  “中間派?”韋皇後有些不解。

  “就拿政事堂的宰相來說!”上官婉兒給韋皇後解釋道:“七名宰相之中,有三個是皇後娘娘的人,兩個是太平公主的,還有兩個屬於中間派。現在看起來是皇後娘娘占了上風,但最終還要看誰能爭取到中間派的支持。若是娘娘爭取到了,那便是穩操勝券,可若是太平公主爭取到了,那便是反敗為勝!”

  大唐宰相人數不定,少時兩三人,多時五六人。李顯做了皇帝後,宰相的數量是曆朝最多的,達到了七人。

  其中,宗楚客、紀處納、韋巨源三人是韋皇後一手提拔上來的,魏知古與郭振是死保太平公主的,而剩下的蕭至忠與陸象先二人,則兩不相幫,隻顧做老好人。

  韋皇後聽了上官婉兒的一席話,心中暗自讚歎:上官婉兒不愧有巾幗宰相之稱,她的見解果然高明。

  “太平公主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了,並且已經先行一步了。”說到這兒,上官婉兒又道,“皇後娘娘還記得那次蕭至忠幫太平公主與相王一事吧?”

  上官婉兒所說之事,韋皇後當然記得。

  李重俊政變後,韋後指使宗楚客告發相王和太平公主,說他們二人串通一氣,在幕後慫恿李重俊,所以李重俊才會發動政變。

  李顯命宰相蕭至忠審問,平時掉個樹葉都怕砸了腦袋的蕭至忠,一反常態掏心掏肺地為相王和太平公主鳴冤,說相王當初如何真心誠意主動讓出帝位,現在決不可能參與奪取帝位的謀逆。最後的結果是,太平公主與相王李旦地位依然穩固。

  (本章完)